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black白夜

[转帖] 《春秋三百年》第三部:《问鼎天下楚庄王》--吴闲云最新作品[五霸创业史]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3 21: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21.擅自越权连杀五位大臣的“夏日之日”

      赵盾,因为自食其言,出尔反尔,只好将错就错,在令狐这个地方,发起突然袭击,打败了毫无准备的秦国人!这一战,史称“令狐之战”。
      令狐之战中,晋军大获全胜,只有蒯得这一支人马,贪功冒进,反而受损,丢失了五辆驷马战车。
      副帅先克要按军法斩了蒯得。许多人都为蒯得求情,屁大点事,何必如此认真呢?先克就对主帅赵盾说,不是损失多少的问题,而是他不听指挥!请问,究竟该怎样处置?
      赵盾想了想,说:“死罪可免,活罪难饶,那就罚他的款吧!”
      于是,先克夺了蒯得的田地,把他的财产全都没收了。
      蒯得从此对赵盾、先克这两个年轻的一把手、二把手恨恨不已。
       
      再说老臣里面的箕郑父、士榖、梁益耳这三个人,也一直对赵盾耿耿于怀。本来,先君晋襄公是准备提拔他们这几位老干部的,没料到先克一句话,让他们都失了权柄落了空。
      还有一个旧臣先都(先轸、先克一族的远亲),也对赵盾大为不满。赵盾出尔反尔,无缘无故的就把先蔑给出卖了,弄的先蔑躲在秦国,有家不能归。赵盾,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根本无法和他共事。
      因此,共同的敌人促使箕郑父、梁益耳、士榖、蒯得、先都这五个人走到了一起。
      这五个人,俱聚在一处密谋说:“赵盾这小子,一手遮天,目中无人,太他妈专横啦,又言而无信,咱们迟早都要被他害死!不如,抢先把他搞掉!大家有什么好的计策吗?”
      几个人,商量来,谋划去,都不敢公开与赵盾硬抗,最后决定,还是用暗杀,比较靠谱。
      赵盾与先克,已经大权在握,这两个家伙,狗仗人势,人助狗威,搅的晋国不得安宁。必须要找一些死士去暗杀他们,能刺杀赵盾,就刺杀赵盾,不能刺杀赵盾,就刺杀先克,逮着谁杀谁!
       
      这五人“反赵同盟”成立之后,就一直耐心的等待着合适的机会。
      等了很久很久,才终于等到一个先克出门的好机会。
      那是公元前618年的正月初二。
      先克去箕城祭祖。先克是先轸的直系孙子,当年先轸战死在箕城,所以就在箕城修建了先轸祠。
      而先都也假装去谒拜先轸之祠,跟在后面,尾随而来。却又秘密安排了杀手,提前埋伏在了箕城。
      当先克到达箕城后,众杀手觑个空隙,一拥而上,将先克砍死在了祖庙里。先克的随从们,惊慌失措的四处逃散了。

      赵盾听说先克被人杀死了,大怒,严查凶手,穷追不舍。
      他派出臾骈,带着兵马,包围了先都的住处,把先都抓起来,关到了狱中。
      梁益耳、蒯得、箕郑父、士榖,这四大家族马上召集各自的私家军队,一同发起叛乱,来攻打赵盾,营救先都。
      这就叫做“五将乱晋”。
      不过,他们的实力太小。赵盾又派出荀林父、郤缺、栾盾等人,领着三支军马,前去镇压平叛。
      这次叛乱前后只延续了十几天,就结束了。五个人,全部抓获归案,都被定作了“谋反罪”,全部都要处死!
      箕郑父说:“赵盾!你居然说我谋反,当时,你去和秦国人打仗,是我保护着新君在国都守城,我若要谋反,又何必要等到现在?”
      赵盾说:“那是因为你已经老了,动作太迟缓。”
       
      箕郑父、梁益耳、士榖、蒯得、先都,这五个老臣,在即将被处死之前,太后匆匆赶过来,营救他们来了。
      太后,也就是晋襄公的夫人穆嬴,晋灵公夷皋的母亲。
      太后说,赵盾!你不能杀他们,如今国家多难,人才稀少,你一下子就杀掉五位老臣,恐怕以后上朝的时候,就只剩下几把空椅子了。
      “可是,他们谋反呀!太后……”
      “谁谋反?哪个谋反了?依我看,这只是你们几个大臣之间,为了争权夺利才打起来的,若要说到篡逆谋反,还真算不上。凶手、主谋,你可以法办,其余的都放了。”
      从正月初二,先克遇刺,到正月十八,赵盾就把先都、梁益耳两人给处死了。到了三月廿八,箕郑父、士縠、蒯得这三人,也被赵盾处死了。太后也保他们不住。
      把这些人清剿干净之后,三十几岁的赵盾,也就几乎差不多成为晋国最老的老臣了。
      从此,国人畏惧赵盾的严酷,两腿会不由自主的发抖。

      狐射姑在潞国听说了这件事,国内的流血,如此残酷,骇然大惊道:“赵盾很狠!居然就杀掉了五位老臣,无法无天了。幸哉!幸亏我跑的快,免了一死。”
        狄人问他:“赵盾比得上赵衰吗?二人孰贤?”
        狐射姑回答说:“赵盾的爸爸赵衰,淡泊名位,甘于平庸,曾经三次辞让元帅的职位,是真正的社稷重臣。他就像冬天的太阳一样,温暖煦和。赵盾嘛,则是夏天的太阳,毒辣!谁都想躲着他的炎烈。”
        狄人听了,笑道: “您是晋国的老将了,想不到害怕赵盾也到了这个地步。”
      狐射姑对赵盾的这段精辟评价,后来就被编在了古代小学一年级的课本里,《幼学琼林》:“如夏日之可畏,是谓赵盾;如冬日之可爱,是谓赵衰。”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3 21: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22. “狼子野心”的楚王PK春秋“儿童霸主”

      公元前651年,周天子册封了第一位霸主:齐桓公。
      过了八年,齐桓公去世了,天下一时大乱。
      为了争夺霸主之位,(东)宋襄、(南)楚成、(西)秦穆、(北)晋文,这一时代的四方大霸先后展开了11年的角逐,最终于公元前632年,北方的晋文公有幸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二代霸主。
      晋文公去世后,儿子晋襄公继位。
      晋襄公干了七年,去世后,儿子晋灵公继位。
      晋灵公登基的时候,只是个六岁半的儿童。他不仅继承了本国晋国的君主之位,也同时继承了大周朝的“霸主”之位,成为春秋时期年龄最小的诸侯盟主,暂由他的首席执政官赵盾来代他号令群雄。
      天下的霸权,在晋国。
       
      我们再来说说南方楚国的楚穆王。
      楚穆王,名叫熊商臣,他长着一对马蜂眼,天生一副豺狼嗓,以“狼子野心”的相貌而闻名。在逼死了他老爹楚成王后,自立为君,他也有着强烈的争霸中原的雄心壮志。
      楚穆王上台几年之后,楚国的内政已趋稳定。而晋国随着晋襄公的去世,晋国的大臣们争权夺利,相互暗杀,早已乱的一团糟。
      消息很快传到了楚国。
      楚国的大臣们纷纷议论说:“晋国如今换了个小孩当国君,他根本就当不了家,做不了主。而晋国的各位大臣们,也只会考虑他们各自家族的利益,志向只在争权,而不在诸侯。我们乘着这个时候出兵,征讨北方,天下还有谁能当得住!”
      楚穆王大悦。
      于是,进军中原的计划出来了。
      第一步,先与秦国建立同盟关系,让秦国在背后攻击晋国。
      第二步,楚国从南方出兵,进攻中原的郑国,控制天下要塞。
      第三步,拿下郑国后,东进宋国,切断晋国与齐鲁的联络。
      最后,三面夹击,摧毁晋国,夺取天下的霸权。
      
        于是,公元前618年,楚穆王以斗越椒为大将,以蔿贾为副将,率战车三百辆,向北出兵中原,攻打左摇右摆的墙头草:郑国。
      同时又派出另一支军队,攻打郑国旁边的一个小国:陈国。
      却说郑国君主郑穆公,仗着有晋国撑腰,一直与楚国抗衡。
        晋国是郑国的保护国,也是所有诸侯国的盟主,当郑国或别国受到侵犯的时候,晋国应该以霸主的身份站出来主持公道。
        消息传到晋国后,“霸主”晋灵公,那个小孩,根本不懂。一切都由赵盾说了算。而赵盾又很忙,事情又多,出不了兵,但他又不能拒绝,就只好答应下来,让郑穆公他们先顶着。
        郑穆公就派出三位大臣:公子坚、公子庞、乐耳,一起带兵,来到前线,去抗拒楚军。并交代他们说,只能守,不要战,先把时间拖住,好等晋国的救兵来帮忙。
      楚国的将领是斗越椒。斗越椒曾经跟随成得臣打过城濮之战,作战经验非常丰富。副将蔿贾是个智囊,二人配合的良好。虽然郑军一直坚守不战,但最终等不来晋国的救兵。在蔿贾的谋划下,斗越椒活捉了公子坚、公子庞、乐耳三人。
      楚军旗开得胜。
      郑穆公一等也没救兵来,两等也没救兵来,感觉上了当,又突然听说前线失利,一天被捉走了三位将领,他就害怕了,马上召开御前紧急会议:“三将被擒,晋又不来救,如何?”
      群臣都说:“楚国人来势凶猛,咱们不如投降吧,若不投降,迟早会被他们灭国的,看楚国人这架势,太厉害了,就算晋国的救兵来了,估计也不是他们的对手!”
      郑穆公就马上写了投降书,割地求饶,又贿赂了许多金银财宝,向楚军乞和,并发誓说,永不反叛。
      楚穆王答应了,将捕获的三将放回后,郑穆公就成了楚穆王的小弟。从这之后,楚国成为郑国的保护国,保护他不受晋国的欺负。
      郑国投降的消息,马上传到了陈国。
      陈国君主陈共侯正与楚军交战,本已占了上风,还抓了一名楚国的副将,但听说郑国投降了,他就不打了,把俘虏们放回,并请求投降,希望也能成为楚穆王的小弟。
      楚穆王大笑道:“陈侯不错!是个识时务之人。”准许他投降。
      于是,楚穆王得胜,在收兵的时候,传令点名说:“郑兰(郑穆公)、陈朔(陈共侯)、你们俩去通知附近的蔡甲午(蔡庄侯),你们三个人要记好了,下个月,十月初一这一天,都来“厥貉”这个地方开会。”
      自此,郑国、陈国、蔡国,这三个国家都归顺了楚国。

        再说晋国这边,赵盾急呀,但又没办法,他就等仗打完了再出兵,装个样子说是去救郑国。并约了宋国、鲁国、卫国、许国这四个国家一起去。
        可是,郑国、陈国已经投降了。
        宋国、鲁国就说:“郑、陈已经背叛了我们的盟约!你们作为盟主,必须去讨伐郑、陈这两个叛徒!”
        赵盾没有办法,但他还是比较诚实的,赵盾说:“是我们没能救他,才失去了这两个国家,他们又有什么罪呢?不如退兵吧。”
        从此,晋国的霸业,受到了动摇。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3 21:49:52 | 显示全部楼层
    23.春秋时期,小国如何巴结大国?


      楚国是个大国。
      中原的郑国比楚国小多了,而陈国比郑国又小,蔡国比陈国又小。
      楚穆王出兵讨伐郑国,郑国答应脱离晋国势力圈,归顺楚国后,陈国、蔡国也不战而降,都跟着归顺了楚国。
      楚穆王和这三位诸侯约定:十月初一,大家都到“厥貉”(今河南项城西南)这个地方来开会,三个新收的小弟认他为老大。
       
      秋末的时候,楚穆王在前往厥貉的半路上,遇到了郑穆公和陈共侯。
      郑穆公名叫郑兰,陈共侯名叫陈朔。他们二人约好了,专门守候在这里,恭迎楚穆王驾到。
      楚穆王看见了他俩,板着脸问:“寡人原已订好的‘厥貉之会’就要到期了,你们两个,为何要在此地逗遛啊?”
      郑公和陈侯就一起回答说:“我们怕迟到,所以预先守在这里,我们二人,将奉随着您,一同前往。”
      楚穆王听了,大喜。
      于是,郑、陈二君,一左一右,簇拥着楚穆王,来到了“厥貉之会”的会场上。
      而最为弱小的蔡庄侯蔡甲午,也因为怕迟到,他就早早的来到了厥貉,在此恭迎楚王驾到。
      楚穆王来了,蔡庄侯一看,明白了,好你个郑公、陈侯,怪不得要撇开我呢,原来你们俩是想先拍楚国的马屁呀。瞧不起我呀。我们蔡国本来就弱,这次可不能再落于人后了。
      于是,蔡庄侯马上就以拜见天子的规格,拜见了楚王。
      在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相互见面的礼节,是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的。
      诸侯与诸侯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
      大诸侯与小诸侯之间,好比是兄弟关系,大的对小的,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但却无权指挥。而天子与诸侯之间,则好比是父子关系,是一种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
      蔡庄侯以天子之礼,拜见楚王,那么,“厥貉之盟”就不再是小弟拜老大了,而是臣子拜君主(员工认老板)。
      郑公与陈侯见蔡侯如此下作,心里都不是个滋味。
       
      楚国对于中原各个诸侯国的政策,有着三种不同的方案:
      若是最弱小的国家,就马上把他灭掉。把他们的人口迁到楚国,再把自己的人口往这边殖民,原先的国家,也就彻彻底底的变成了楚国可以完全统一指挥的一个县。
      若是不能马上灭掉占领的国家,就先在这里立一个亲楚派的人为君主,建立一个独裁但却听命于楚国的傀儡政权,也就把他们变成了一个完全受楚国操控摆布的附属国。
      这个附属国的国君,地位级别也就只相当于宗主国里的一位大臣了。也可以把他们理解为自治州、自治县,虽然不太准确。
      若是这个国家还有点强大,一时并不能把他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国,那就暂时先和他们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成立一个共同的统一战线联盟,在这个联盟中,自己就可以成为影响他国行动的老大。
      现在,楚穆王既不能灭了他们,也不能把他们变成可以完全操控的附属国,所以他的目的就是第三种:让这些中原的国家,都宣布脱离晋国的势力圈,加入到楚国的势力圈。这就是“厥貉之会”。
       
      “厥貉之会”上,蔡侯用拜见天子的礼节,拍楚穆王马屁,尊他为大王,郑公与陈侯两个就窃窃私语说:“蔡侯如此屈礼,楚国就会认为咱们轻慢了。”
      怎么办呢?于是,两个商量之后,就一起讨好楚穆王说:“大王!您的车驾到了这里,宋君这小子居然敢不过来参见您!大王发话吧,咱们把军队一起开到宋国去,揍死他!”
      楚穆王得意的大笑道:“寡人顿兵于此,正是为了讨伐宋国!”
      早有人报入宋国。
      宋国君主宋昭公,名叫宋杵臼,他是宋襄公的孙子,宋成公的儿子,刚在位不久。突然听说楚、郑、陈、蔡四国聚集在宋国的边境上搞会盟,有窥宋之意,就吓的他慌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宋国的大臣说:“臣闻‘小不事大,国所以亡。’如今楚国已经降服了陈、郑,而晋国又没有指望了,咱们不如快快归顺楚国,还可以当个老二,或者老三,若等他打过来再请求归顺,就来不及了!”
      宋公以为然。他就亲自驾着车,来到了厥貉,拜见了楚王。
      自此,宋国也赶来参加了这次厥貉会盟,宣布脱离晋国的势力圈,加入了楚国的势力圈。楚穆王大悦。
      宋昭公因为来迟了,最后来的,他就讨好楚穆王说,请楚穆王以及各位诸侯们一起到孟诸去打猎。宋国的孟诸(今河南商丘东北)是有名的大泽,天然的猎场。
      楚穆王欣然同意。然后,五位国君一同前往孟诸狩猎。

      陈侯主动请命说,愿为前队,为楚王开路。
      于是,郑公为左阵,宋公为右阵,为楚王保驾护航。
      蔡侯最小,就只能为后队了,为楚王断后。
      最大的楚穆王居中。大家一起相从穆王出猎。
      这个阵势,就是模仿周天子出巡时的队列,象征着“中原与四夷”的关系。
      到了孟诸,打猎的时候,楚穆王追赶一群狐狸,狐狸向右师方向逃遁,宋公配合楚王一同合围,狐狸钻进了深窟,不肯出来。
      楚王让宋公放火烧,宋公在车上翻了个遍,也没寻到点火的工具,忘了带。
      楚国的官员说:“宋公失礼,但他是一国之君,不可以对他用刑,请治他仆人的罪!”
      他们就把宋公的司机拖下车来,狠狠的鞭挞了三百,以儆诸侯。
      宋公看着他的司机挨打,惭愧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从这之后,楚国就俨然以中原霸主自居了。而真正的霸主晋国,是不会就这样善罢甘休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3 21: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24. 春秋战场上最喜欢唱反调的牛人


      当楚穆王强盛的时候,作为“霸主”的晋国难于遏制楚国的势头。
      消息传到了西方的秦国。
      秦康公召集群臣商议:我们秦国,原本对晋国有恩,但他们却老是坑害暗算我们。前有崤山之仇,今有令狐之恨,寡人欲报仇雪恨,已经忍了五年了!如今,赵盾杀戮大臣,不修边政。而陈、蔡、郑、宋,又已经投靠了楚国,晋国不闻不问,可见他们内讧之后,已经伤了元气。
      秦康公高声问道:“此时若不讨伐晋国,更待何时?”
      诸臣齐声应允:“愿效死力!”
       
      公元前615年,秦康公正式向晋国宣战,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河曲之战”。河曲(今山西芮城西)是山西、陕西交界地带,黄河从这里蜿蜒曲折的流过,故称河曲。
      秦康公让老将百里孟明守城,以西乞术为大将,白乙丙为副将,凑足了五百辆战车,倾巢出动,浩浩荡荡,渡过黄河,杀向晋国而来。
      这一次,有晋国的降将士会在前面为秦国人带路。士会,就是前几年奉赵盾之命去秦国迎接公子雍的那个人,因为赵盾的变卦,他被迫逃亡在了秦国。所以士会很乐意为秦国人作向导,带领他们攻打晋国。
       
      边关告急,谍报很快传到了晋国。
      晋灵公年幼,全凭执政官赵盾做主。
      赵盾统领三军,自己为中军将;以荀林父为中军佐(接替先克的位置);又用郤缺为上军将(接替箕郑父的位置);以栾盾为下军将;以胥甲为下军佐。
      六个职位,安排了五个人,还有一个上军佐的位置空缺着。
      这时,赵穿请命,自告奋勇的要求担任上军佐一职。
      赵穿,是赵氏家族里一位比较厉害的后生,他是赵盾的堂弟,又是晋襄公的女婿,也是晋灵公的舅官,他的身份与其他几位将领相比,很不一般。
      赵盾一看,是赵穿,就说道:“老弟,我知道你有勇好斗,但是你太年轻了,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你从来都没上过战场,缺乏历练,怎堪大任?还是老老实实呆在家里,等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因此,赵盾这次没有提拔他的堂弟赵穿,而是提拔了那个为狐射姑送东西的有信义的臾骈为上军佐。
      赵穿没有升上去,他就不高兴了,一肚子的意见。既怪他哥赵盾不会照顾兄弟,又怪臾骈敢和他争抢。
      到了出征的这一天,赵穿还不甘心,他就把他自己的私属部队全部召集起来,有一百辆战车,也跟着去出征。赵穿对赵盾说:“哥,就把我的这些本钱,都入到你的股里吧。只要你能带我出去历练历练就行。”
      赵盾答应了。于是,赵穿的私属部队,都附属于上军之中,跟着一起出征了。

      晋军来到河曲,安营扎寨,准备与秦军决战。
      臾骈献计说:“秦军好几年没有动静,想必养精蓄锐差不多了,这一战,必然信心十足。我们应该避开锋芒,坚守不战,等他沉不住气了,可以一击而胜!”
      赵盾采纳了臾骈的计谋,只许坚守,不许进攻,等秦国人焦躁。
      秦康公每日派人挑战,无人理睬,求战不得,他就问计于士会。
      士会说:“赵盾用了一个新人,姓臾名骈,此人广有智谋。我听说臾骈抢了赵穿的位置,赵穿必然怀恨在心,他带着私家军,估计是来和臾骈抢功的。咱们不如进攻上军吧,如果臾骈不肯出战,也可以诱使赵穿恃勇来追,这样就好了。”
        秦康公就叫白乙丙去挑战晋国的上军。
        上军这边,郤缺和臾骈都按照既定的作战计划,坚持不动。
      果然,赵穿听说秦兵在这里,他就带着他自己的私家军,来与秦军交战,边走边说:“秦国人屡战屡败,有什么好怕的!有志气者,都跟我来杀敌立功!”
      三军之中,没有一个人响应他,因为有纪律的。
      赵穿才不管什么军纪,指桑骂槐的骂臾骈:“你们这些鼠辈!有什么妙计!谈什么谋略!都被秦国人吓死啦?打仗,就要像老子这样!冲上去,和他们硬拼——!”
      赵穿带着他的私家军,一百辆战车,大开城门,鱼贯而出,勇敢的扑向了秦军!
      下军副将胥甲看到了,叹曰:“此人真好汉也!”赵盾突然听说赵穿独自出战去了,大惊失色,担心他被秦国人抓去,马上传令三军,准备出战,接应赵穿。
      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赵穿太勇猛了,他的私家军,居然把秦国的正规军给打败了!赵穿狂追白乙丙十余里而返,把秦国人吓坏了。
      臾骈的计谋落了空。士会的计谋也落了空。赵穿出了大风头。
        不听指挥,也能打胜仗,所以《史记》上为赵穿的首次出征,记了一大功:“大战河曲,赵穿最有功。”
        赵穿第一次打仗,不听指挥,却胜利了,所以他暗暗得意。   
     
      到了晚上的时候,秦国人又来下战书,约定明天再战。
      秦国的使者将战书递给了赵盾。
      赵盾看了之后,问臾骈。
      臾骈对赵盾说:“秦国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下战书呢?根本没有必要的,可见其中有诈。秦国使者虽然口称请战,但我见他彷徨四顾,似有不宁之状,是怕我也,今夜必然逃跑。请在河口设下埋伏,突然袭击,必然大获全胜!”
      赵盾说:“此计甚妙!”就安排人前去埋伏。
        当晋国人又准备偷袭秦军的时候,胥甲将这个计谋告诉了赵穿。
        赵穿便和胥甲一起来到军门,大喊道:“赵盾又想偷袭秦军啦~~!偷袭算什么本事呀!有本事正大光明的单挑!”
        赵盾听说了,马上跑来制止他:“不要挠乱军心!”
        赵穿不服气,就又跑到秦国那边大声喊道:“赵盾晚上要来偷袭你们呀!你们小心!不要又中了他们的奸计!”
        秦国人一听,马上就逃跑了。

        秦国人走了之后,赵盾也班师回朝。
        回国之后,赵盾恼羞成怒,要严惩走漏消息的人。因为赵穿是他的弟弟,又是驸马,又有大功,不好处置,就包庇了他,单单只把那个跟着起哄的胥甲给严惩了,所以人们都说赵盾执法不公,有私心。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3 21: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25.古人如何从敌对集团挖回自己的优秀员工

      河曲之战后,秦国退了兵,晋国也退了兵。
      秦国实力到底不如晋国,开始改变策略,以打游击为主要进攻手段,时不时的骚扰晋国的河西地区。
       
      一天,晋灵公召开御前会议。
      赵盾等晋国的一帮大臣们聚在一起说:“如今,士会躲在秦国,为秦国人出谋划策,专门干着危害我们晋国的事,各位说说看,现在该怎么办?”
      大家七嘴八舌的展开议论。
      一个大臣说,不如把狐射姑召回来吧,毕竟狐射姑是功臣之后,可以把他派去防守秦国。
      又一个大臣反对:不行!狐射姑犯了暗杀大臣之罪,若召他回来,不能服众。应该把士会召回来,士会比较柔顺,而且多智,况且他没有任何罪过。欲除秦害,先去其助,还是把他召回来为好。
      大家都同意了。
      但是,如果要召士会回来,那秦康公是绝对不肯放人的。秦国人才稀少,士会在秦国已经受到了秦康公的重用,又怎能轻易走得脱?
      怎么办呢?
      臾骈就说:“我推荐一个人,姓魏,名寿余,魏犨之从子也。要想招来士会,只在此人身上。”臾骈对赵盾附耳低言道:“如此恁般……何如?”
      赵盾听了大喜,马上就叫臾骈去见魏寿余。
      魏寿余是魏犨家族中的一个人,魏犨就是魏武子,晋文公的大功臣之一,他的地盘在魏城,魏城是河西八城中最大的一个据点,与秦国隔河相望。
      臾骈与赵盾商量的计谋,就是让魏寿余诈降,逃到秦国,骗回士会。魏寿余同意了。

      不久,魏寿余故意违抗军令,赵盾故意捉拿了他的妻子儿女,让魏寿余只身逃脱,连夜来到了秦国。
      魏寿余见了秦康公,大骂赵盾专横无道,特来投降。
        秦康公就问士会:“这是真的吗?”
        士会说:“晋国人狡诈多端,不可全信。如果他真的来投降,拿什么来献功呢?”
        魏寿余就不慌不忙的从袖子中拿出一卷文书,乃是魏邑的土地人口籍册,献给秦康公说:“愿以整个魏邑奉上,并入秦国的疆域!”
      这个礼物实在是太贵重了。
      秦康公暗想,秦国自从丢失了河西八城,再也弄不回来了,这些城池中,没有比魏城更大的了,若能先得到魏城,以后再慢慢收复失地,也是长远之策。
      于是,秦康公问:“魏城肯归顺寡人吗?”
      魏寿余说:“魏城是魏氏的私人领地,只要您肯派出一些兵马屯守在河西,遥为声援,臣可以保证,魏城永远就属于秦国啦!”
      于是,秦康公亲率大军,以西乞术为大将,士会为副将,由魏寿余在前面引路,过来收编魏城。
      到了河口,安营扎寨,发现对岸河东有一支军马驻扎在那里。
      魏寿余就说:“没事,没事,都是魏氏的人,他们不知道我在这里,也不知道我们已经归顺秦国了,等我过去和他们一说就好了,请您派一个比较熟悉晋国事务的人,和我一起去吧。”
      秦康公就叫士会跟他一起过去接收魏城。
      士会推辞说:“臣遵命!倘若真的得到了魏城,是国家之福也。万一有诈,把臣扣押了,再不能回来,您一发怒,杀了我的妻儿老小,您也无益,我也冤枉了,后悔都来不及呀!”
      秦康公知道士会是个诚实人,就指着黄河对他发誓说:“你尽心前往就是了。如果得到了魏城,寡人对你重加封赏!倘若万一事不成,被他们抓住扣留了,寡人当送还你的全家老小,以相谢我们这三年的君臣之情。”
      于是,士会就和魏寿余渡了河,望东而行。走了不到一里路,只见一个少年将军,引着一队军马,前来迎接。那少年,姓赵名朔,乃是晋国执政官赵盾的儿子。
      赵朔在车上欠身问道:“先生别来无恙?我奉父命,前来接应先生还朝!”
      说完,众军士围了过来,簇拥着士会,强行把他带回晋国去了。
      秦康公派人跟在后面隔河瞭望,一看到是这种情形,马上跑回去报告。秦康公大怒,感觉又被晋国人耍了,一次又一次,上不完的当!想追过来打,又怕中了埋伏,只好无奈的带着军队,班师回去了。
       
      士会在秦国呆了三年,今日又回到晋国,不胜感慨。见了晋灵公,肉袒谢罪。
      少年晋灵公说:“爱卿,你本来就无罪。”
      晋灵公又问他先蔑的情况。先蔑也是当时因为赵盾的出尔反尔,不得已逃亡秦国的。
        士会回答说,我在秦国呆了三年,从来没有和先蔑见过面。我和他是因为有着相同的罪,才逃到秦国的,而不是认为他有什么道义才追随他,我跟他见面干什么?所以一直到我返回晋国,一直都没见到过先蔑。
        晋灵公感慨不已,也把他列于六卿之间。
      不久,秦康公派人把士会的家眷、财产都送回来了,说:“我不负黄河之誓也!”士会很感激他,以后就专做秦晋两国的外交工作,劝两国君主息兵养民,各保四境。秦康公答应了,晋灵公也答应了。
      自此,秦、晋两国数十年都没打过仗了,这里面,士会有着巨大的贡献。
      秦康公的康,是健康的康,康复的康。温柔好乐曰康;能安兆民曰康;务德不争曰康;保卫社稷曰康。
        秦国屡屡被晋国坑害,遭到重创,一蹶不振,从秦康公开始,有所康复,与晋国和平相处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宝宝寒 + 10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5: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26.历史上登基王位竟然遭到绑架劫持的君主

      公元前614年,南方的楚穆王在他的巅峰时期,突发脑溢血,死掉了。他苦心经营了十一年的霸业,也随之而陨灭。
      接班继位的,是楚穆王的儿子楚庄王。
      楚庄王名叫熊侣,也是一位少年君王,年龄才十几岁,应该还未到二十岁。
      年轻的楚庄王登基时,也面临着和北方的晋灵公一样的困境,蒙蒙童童,啥也不懂。满朝文武,都是他爷爷、父亲时期留下的大批有功之臣。
      当时楚国的权臣,大概有这么些人:
      
       1.潘崇
      潘崇是他父亲楚穆王的老师,曾经为楚穆王出谋划策,逼死他爷爷楚成王,顺利夺取了王位,从而成为第一大功臣。此人经验丰富,阴险狡诈,行事不露声色。
      楚穆王封他为太师,担任王宫的保卫工作,并且还将自己原先住的太子宫赏赐给了他。潘崇家族在楚国很有势。
       2.成嘉
      成嘉是以前兵败自杀的成得臣的小儿子。
      楚穆王篡位夺权成功以后,就为成得臣平了反,提拔成得臣的大儿子成大心担任楚国的令尹(宰相)。成大心去世后,弟弟成嘉就当上了令尹。
      成嘉担任令尹期间,不到一年,立下了许多功劳。安徽江淮一带的群舒(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部落小国,称为“群舒”。)叛乱反楚。成嘉率军镇压,俘虏了几个国君。
      成氏家族在楚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斗般
      斗般是若熬氏斗谷於菟的儿子。
      斗谷於菟在楚国财政最困难的时候,散尽家财,出任楚国令尹一职。他辅佐了楚成王将尽三十年的时间,一直干到楚成王彻底打败宋襄公为止。
      斗般作为老令尹之子,理所当然的成为世袭贵族,他是若熬家族中的首脑。
      其实,成氏家族就是从若熬氏里分出来的一支,成得臣是斗谷於菟的亲弟弟。
       4.斗越椒
      斗越椒,字子越,他是斗般的堂弟,若熬氏的重量级人物。其人武艺高强,心狠手辣,箭术天下无双。
      他很小的时候,第一次上战场,打的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战”,他跟主帅成得臣跑腿,成为了成得臣的心腹。后来楚穆王篡位时,他又帮助穆王追杀了想争位的王子职。
      他是年龄最小、资历却老的元老级人物,所以他野心勃勃,极其危险。
       5王子燮
      王子燮是王室的人,应该是楚成王的一个儿子,一个不能继承王位的儿子。他希望他哥楚穆王能让他来当楚国的令尹,这个位置,他谋了很久而不得,最后被安排去当了太子(即楚庄王)的老师。
      所以,王子燮一肚子窝火,对王室极为不满,成了一个愤青。
       6.斗克
      斗克,字子仪,若敖氏后裔,他是楚国的大司马,管理着车马等军用物资,但却没有什么骄人的战绩。
      以前的时候,斗克曾经被秦国人抓去,当了八年的俘虏。崤山之战秦国被晋国偷袭了,秦穆公想结好楚国对付晋国,就把他放了。他回来后认为自己有功,却不被重用,也对王室大不满,成了一个愤老。

      以上这些不同派别的权臣,基本上都是楚庄王叔伯辈的人物,三朝元老了,他们也和晋国的那班权臣一样,没把新上台的楚庄王这个少年放在眼里。
      这一年,随着楚穆王的去世,江淮一带的群舒又开始闹腾起来,不听楚国的话了。令尹成嘉和太师潘崇这两位老大亲自出马,带着军队,跑过去平定叛乱。
        呆在郢都守门的斗克一看,机会来了。
        他就伙同和他一样不满的王子燮,发动政变,胡乱给成、潘二人安了个什么罪名,把他们两家的财产给瓜分了。
      成、潘二人见老家被人抄了,一着急,也顾不了在外平乱了,带着大军匆匆忙忙往回赶。这样,斗克、王子燮一派,成嘉、潘崇一派,在国都郢中火拼了起来,双方打的异常激烈。史称“斗克之乱”。
        斗克实力不济,一落入下风,他就慌了,与王子燮商量后,二人把年轻的楚庄王给绑架了,当做筹码,挟持出宫,向商密(今河南淅川)一带仓皇逃窜而去。
        成、潘二人攻进郢都后,才发现,新上任的大王已经不见了。
        自此,楚国无君,已经失控,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5: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27.春秋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无冕之王

      公元前614年,一代雄主楚穆王在他的巅峰时期,突发脑溢血,死掉了。他苦心经营了十一年的霸业,也随之而陨灭。
       
      再说中原这边,周王室乱的一团糟。
      周天子,本来是天下的共主,但此时已经衰落,再也无力驾驭各方诸侯了。
      这一任天子,被称作周倾王。周倾王的父亲,就是在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的扶持下登上宝座的那个周襄王。
      周襄王在大王的位置上一坐就是三十三年,最后穷死了,死的时候,儿子周倾王凑不够安葬费,无法办理襄王的丧事,只好派人去向鲁国讨钱。
      鲁国送了点钱过来之后,才算勉强安葬了周襄王,用一张烂席子把他一裹,葬在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这时已经是襄王死后第二年的二月份了。
      周倾王当政期间,财政越来越拮据。从他开始,周王室的衰落,进入到了加速期。我们可以来看看历代天子的谥号:平王、桓王、庄王、僖王、惠王、襄王、顷王。
      前六位,用的还都是好字(能贴金就尽量贴金),而到了他这一代,实在是找不出哪一点好的,就用了个“顷”字,周倾王,就是周朝差一点破产了的大王。倾,倾斜的顷,大厦已经歪了,但还没倒。
      周倾王在位只有短短的6年,没有业绩可谈,也没什么明显的过错可以指责,反正他接手就是个烂摊子。在南方的楚穆王死后不久,他也跟着死掉了。
       
      周倾王死后,王室大乱。
        《史记》上说:“周顷王崩,公卿争权,故不赴。晋使赵盾以车八百乘,平周乱而立匡王。”
      公卿争权,指的是周王室的内乱,周公阅与王孙苏争政。
      周公阅,是西周开国功臣周公旦的后裔。
      王孙苏,不知道是周襄王的孙子,还是周惠王的孙子,反正是某一位大王的直系孙子。
      这两人都是周倾王时期的卿士,周倾王一死,二人争权夺利,就打了起来,打的很激烈,连对外发布周倾王去世消息的时间也没有。
      平民老百姓如果吃了亏,受了冤,还可以向上级告状,上级不理,还可以越级继续上告,总之,在心理上多少还有那么一点盼头。
      而像周公阅与王孙苏这么高级别的人,向谁告状去?已经是上告无门了。按法定程序,他们上面就只有周天子了,而周天子又死了,连个评理的人都没有。
      于是,他们这二位,就请了晋国的大臣赵盾来评理。
      可见当时的赵盾家族该有多硬,各个诸侯国的国君,还不如晋国的一个大臣。
      周王室衰落了,就由“霸主”晋国代天子管理天下诸侯,而晋国的国君年幼,还没亲政,就由执政官赵盾来代晋君处理事务。
      这样一来,赵盾虽然只是诸侯国一个大夫的身份,但在实际上却操控了天下!成为了春秋历史上的第一位无冕之王,也是最后一位,没有之二。
      就这样,赵盾率领着八百辆战车,开进了王城洛阳,很快就平定了王室的纷争,结束了周朝的内乱。由他安排了下一任的天子:周倾王的一个儿子姬班为新的天子,这就是周匡王。
      所以,大周朝的这一位天子周匡王,是由一个诸侯国的大夫赵盾出面来定立的。
       
      春秋三百年中,国邦几百,家族无数,没有谁的权势能够盖过赵盾。在他之前的齐国管仲、晋国先轸、秦国百里奚,在他之后的吴国伍子胥、越国范蠡等等所有权倾一时的人,都要比他逊色三分。
      可以说,赵盾是最成功的官二代了。
      因为南方的楚穆王已经去世了,穷兵黩武,酿成了内乱,赵盾反攻楚国的时机,也就成熟了,他要将晋文公、晋襄公时代的霸业继续维护下去,再创佳绩。
      郤缺对赵盾说:“以前,卫国不肯顺从我们,因此我们占了他的土地,如今已经顺服,就应该归还。背叛不讨伐,不能显示威严;服从不安抚,不能彰显德行。没有德行,凭什么为诸侯之首?如果我们的德行没有什么值得歌颂的,诸侯们又凭什么要归顺我们晋国呢?”
      赵盾采纳了郤缺的谋略,就以晋灵公的名义,将抢占的卫国、郑国的土地,又还给了他们。卫国、郑国都对赵盾感恩戴德。
      赵盾由此在国际上树立了一个贤臣的形象。

      公元前613年,赵盾代表晋国,重新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号,召开了一次诸侯大会,与齐国、宋国、郑国、陈国、卫国、许国、曹国,共八国的国君结盟,齐心协力,一致对抗楚国!
      在这次大会盟上,晋国君主晋灵公没有参加,他在家里练习打弹弓,一切都由赵盾去安排。
        赵盾这位“无冕之王”在会盟中行使了只有霸主才有的权威,第一次出现了以大夫身份主盟天下诸侯的新局面。各国诸侯,史无前例的乐意听命于这位臣子的号令。
      齐国的齐昭公没有去成,因为他病的很严重,会盟的日期还没到,他就死了。
      宋、郑、陈三个国家,因为见楚穆王已经死了,马上就公开宣布,当年与楚国结盟,都是被逼迫的,不算数了,现在依然尊晋国为盟主!
      楚穆王晚年的一切努力,顿时化为了乌有。中原的霸权,又重新回到了晋国的手中。
      反而是那个最弱小的蔡国,还在坚持依附于楚国。
        赵盾恼怒,当即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多国联军,教训蔡国来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5: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28. 古代少年君王为何喜欢玩物丧志?

      话说南方的楚穆王死后,发生了“斗克之乱”,楚国陷于到一片混乱之中。
      年轻的楚庄王被发动叛乱的斗克、王子燮劫持了。
      他们俩带着庄王这个人质,准备逃到商密(今河南淅川)。
      经过庐地(今湖北南漳东)的时候,受到了庐大夫戢梨和叔麇的热烈欢迎。
      戢梨和叔麇满面笑容的大开城门,迎接新王驾到。
      斗克、王子燮带着楚庄王,毫不怀疑的进到城中,大大咧咧的接受他们的盛情款待。结果,戢梨与叔麇在酒桌上放倒了他们之后给了几刀,将他们俩送上了西天。
      斗克、王子燮死后,戢梨将可怜的人质楚庄王送回到郢都,“斗克之乱”这才宣告结束。

      在这次叛乱中,楚庄王的表现只有四个字:懦弱无能。
      楚庄王被斗克、王子燮控制着,无能为力的看着他们争斗,接着又被他们挟持出城,接着又毫无目的的跟着他们一起逃跑,最后又在不知不觉中被战胜的一方迎接回来。
      可怜的楚庄王,就像一个无助的小绵羊一样任人摆布。
      楚庄王被送回到郢都的第二天,大臣们都积聚在朝堂里,迎接叛乱后的第一个早朝。
      结果,楚庄王迟到了。
      楚庄王根本就没有来上朝。大臣们寻到楚庄王后,楚庄王还在睡觉。
      楚庄王揉了揉眼睛说:“放假了,放假了。人生在世,当及时行乐!”
      群臣们面面相觑:“没搞错吧,主公难道是被吓傻了?”
      庄王说:“这次,寡人大难不死,多亏了列位,幸好祖宗有灵,天下太平,已经没事了,所以寡人决定放长假,普天同庆。”
        大臣们说:“主上新立,又逢此乱事,如今国事艰难,百废待兴,岂可乱了朝纲?”
      庄王说:“寡人受了惊吓,现在好好享受一下,有什么不对?朝中大事有你们这些大功臣在,寡人放心,寡人现在需要休息,你们都下去吧。”
      群臣都愣住了,有的人冷笑,有的人叹息,有的人摇头。
      楚国的先王,个个都是英雄豪杰,怎么到了这一辈上,就成这幅德行?悲哀啊。
      群臣们无奈的转身离去。
      在叛乱结束之后,楚庄王的表现只有四个字:玩物丧志。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楚庄王没干过一件正经事,每天都在寻欢作乐。大概就是四件事:美酒,美食、美女、还有狩猎。
      大臣们实在看不下去了,都来劝他学好,干点正事。楚庄王不耐烦了,干脆在宫门口挂起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几个字:“有敢进谏者,格杀勿论!”
      至此,无人敢来进谏,惟恐惹祸上身。
      年轻的楚庄王为何玩物丧志?因为他身边没有人!没有自己的心腹之人,他即使想有所作为,又能干些什么呢?与其受人摆布,还不如及时行乐。
      楚庄王的处境,其实和晋灵公是一样的。
       
      我们再说北方的晋国。
      晋国在权臣赵盾的主持下,召开了一次诸侯大会。又重新扛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
      宋国、郑国、陈国这三个国家马上倒向了晋国。他们声称,当年与楚国结盟,是被逼的,迫不得已,现在依然尊晋国为盟主!
      而那个最弱小的蔡国,还在坚持依附于楚国。
      赵盾恼怒,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多国联军,来教训蔡国。
      赵盾派郤缺率领大军向蔡国发起进攻,蔡庄侯不肯归附晋国,郤缺猛攻蔡国,攻陷了蔡国的国都。
      蔡庄侯面临着亡国的困境,派快马前来楚国求救。
      楚庄王依然还在酗酒,不许大臣们进谏。
      蔡庄侯坚持了很久,没有等到楚国的救兵,最终在绝望之下向晋国乞求投降。
      郤缺来到蔡都,与蔡庄侯签订“城下之盟”。蔡庄侯损兵折将,羞愧难当,又辱于国家,弄的里外不是人,第二年的时候,就在忧郁中暴毙而亡了。
      自此,天下的诸侯,又纷纷投靠了晋国,楚国的国际地位大大降低了。
       
      楚国陷入被动,却无人敢向楚庄王进谏。因为敢有进谏者,格杀勿论!
      但还是有不怕死的人,这个人就是伍参。
      伍参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伍子胥的祖先,此时他毅然站了出来,决定冒死去向楚庄王进谏。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5: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29. 古代君臣谈话时为何喜欢说隐语?

      楚庄王即位后三年左右,从来不理政事,整天只是打猎、喝酒,享受生活,“不出号令,日夜为乐”。还在宫门口挂起一块大牌子,上边写着:“有敢谏者,死无赦!”
       
      一天,伍参进见楚庄王。
      楚庄王手中端着酒杯,口中嚼着鹿肉,左手抱着郑姬,右手搂着越女,坐在钟鼓之间,醉醺醺地观赏着歌舞。
      他眯着眼睛,半睁开问道:“伍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想陪寡人看歌舞?”
      伍参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您请教。”
      楚庄王一面喝酒,一边问:“有什么谜语,竟这么难猜?你不妨说说看。”
      伍参说:“南天有一只大鸟,降落在楚国的朝堂之上,不飞,也不鸣,嘿然无声,已经整整三年了,好生令人费解,请您猜猜看,这究竟是只什么鸟?”
      楚庄王听了,笑笑回答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只鸟啊,三年不飞,将以长羽翼;三年不鸣,将以观民情。今虽无飞,飞必冲天!今虽无鸣,鸣必惊人!”
      伍参又问:“那为什么还不见动静呢?”
      楚庄王说:“你下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这就是典故“一鸣惊人”的来历,出自年轻的不作为的楚庄王。
      这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谜语,而是一则“隐语”。
      所谓隐语,是一种非常特殊、非常隐蔽的交流方式。
      不把要说的意思明说出来,而是借用别的词句来表示,用一种隐晦的语言来进行婉转的表达,就是隐语。
      隐语的含义是:“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从“遁”、“谲”、“譬”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隐”。
      古人在说话的时候,因为某种原因,不想直言不讳,或者理屈词穷,不愿告诉他人真相时,就故意躲闪、掩饰、搪塞、打岔,这样一类的话,就叫做“遁辞”。
      想明确的传达出某种信息,但因为某种原因,却又不愿意直截了当的说出来时,就编一些稀奇古怪的借口,找一些不着边际的理由,却去各外强调某些关键词,以说动对方,这就叫“谲言”。
      想说出某个事,想传达出某种具体的信息,却又因为某种原因,或是某种场合,而不方便说出来,就打个比方,借用其他的事,来比喻要说的这件事,让对方心领神会,这就叫“譬如”。
      所以,隐语就是隐去本来的事,不直接说出,而假以他辞来暗示的一种特殊的语言。
      春秋之际,君臣之间为什么会有如此怪异的对话方式呢?
      环境所迫。
      楚庄王不知道谁是真心向着自己,谁是随波逐流,谁是两面三刀,所以他绝不敢将自己的心里话说给任何人听。而大臣们也不知道楚庄王心里究竟有何打算,也不会轻易瞎说乱说。
      否则,被别有用心的人知道了,说真话的人,就很可能会成为受害者。所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事不密则不成,几事不密则成害。”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隐语”就派上了用场,用隐晦的语言交流,既可以达成心理上的共识,也不会走漏风声,即便走漏了风声,也没啥真凭实据,用不着承担什么责任。
      在若熬族当道的时期,伍参与楚庄王就是通过这种“隐语”的方式,互相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但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楚庄王这只大鸟依然还是不鸣不飞,照旧打猎、喝酒、欣赏歌舞。没有任何变化。
      大夫苏从忍不住了,来见庄王。他一进宫门,就大哭了起来。
      楚庄王问:“先生,什么事这么伤心?”
      苏从回答道:“我为自己要死了而伤心。还为楚国将灭亡而伤心。”
      楚庄王问:“你怎么会死呢?楚国又怎么会灭亡呢?”
      苏从说:“您整天吃喝玩乐,不管朝政,难道楚国的灭亡不就在眼前吗?我现在劝告您,就违了您的令,您必然对我杀无赦。”
      楚庄王听完大怒,斥责道:“你想死吗?我早已说过,谁来劝谏,我便杀谁。你竟敢明知故犯!”
      苏从说:“您杀了我,我死后就会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再这样下去,您就会成为亡国之君。我的话说完了,您要杀便杀吧。”
      楚庄王忽然站起来说:“大夫的话是忠言。”
      随即,庄王传令解散了乐队,打发了舞女,诛杀罢黜了十五个奸佞小人,起用了一批有才能的新人,开始了暴风骤雨般的整顿和改革,楚国一夜之间就变了天。伍参、苏从也都被提拔到关键的职位上去了。
       
      新君主上任不久,羽翼未丰时,一直不肯行动,并非真的玩物丧志,而是在暗暗考察,看谁可以成为自己真正的心腹。因此,非常会巧妙的说隐语的人,和特别固执不怕死的人,这两种人最容易获得新君的青睐。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8 收起 理由
    宝宝寒 + 8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7 21: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29. 古代君臣谈话时为何喜欢说隐语?


      楚庄王即位后三年左右,从来不理政事,整天只是打猎、喝酒,享受生活,“不出号令,日夜为乐”。还在宫门口挂起一块大牌子,上边写着:“有敢谏者,死无赦!”
       
      一天,伍参进见楚庄王。
      楚庄王手中端着酒杯,口中嚼着鹿肉,左手抱着郑姬,右手搂着越女,坐在钟鼓之间,醉醺醺地观赏着歌舞。
      他眯着眼睛,半睁开问道:“伍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想陪寡人看歌舞?”
      伍参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您请教。”
      楚庄王一面喝酒,一边问:“有什么谜语,竟这么难猜?你不妨说说看。”
      伍参说:“南天有一只大鸟,降落在楚国的朝堂之上,不飞,也不鸣,嘿然无声,已经整整三年了,好生令人费解,请您猜猜看,这究竟是只什么鸟?”
      楚庄王听了,笑笑回答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只鸟啊,三年不飞,将以长羽翼;三年不鸣,将以观民情。今虽无飞,飞必冲天!今虽无鸣,鸣必惊人!”
      伍参又问:“那为什么还不见动静呢?”
      楚庄王说:“你下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这就是典故“一鸣惊人”的来历,出自年轻的不作为的楚庄王。
      这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谜语,而是一则“隐语”。
      所谓隐语,是一种非常特殊、非常隐蔽的交流方式。
      不把要说的意思明说出来,而是借用别的词句来表示,用一种隐晦的语言来进行婉转的表达,就是隐语。
      隐语的含义是:“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从“遁”、“谲”、“譬”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隐”。
      古人在说话的时候,因为某种原因,不想直言不讳,或者理屈词穷,不愿告诉他人真相时,就故意躲闪、掩饰、搪塞、打岔,这样一类的话,就叫做“遁辞”。
      想明确的传达出某种信息,但因为某种原因,却又不愿意直截了当的说出来时,就编一些稀奇古怪的借口,找一些不着边际的理由,却去各外强调某些关键词,以说动对方,这就叫“谲言”。
      想说出某个事,想传达出某种具体的信息,却又因为某种原因,或是某种场合,而不方便说出来,就打个比方,借用其他的事,来比喻要说的这件事,让对方心领神会,这就叫“譬如”。
      所以,隐语就是隐去本来的事,不直接说出,而假以他辞来暗示的一种特殊的语言。
      春秋之际,君臣之间为什么会有如此怪异的对话方式呢?
      环境所迫。
      楚庄王不知道谁是真心向着自己,谁是随波逐流,谁是两面三刀,所以他绝不敢将自己的心里话说给任何人听。而大臣们也不知道楚庄王心里究竟有何打算,也不会轻易瞎说乱说。
      否则,被别有用心的人知道了,说真话的人,就很可能会成为受害者。所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事不密则不成,几事不密则成害。”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隐语”就派上了用场,用隐晦的语言交流,既可以达成心理上的共识,也不会走漏风声,即便走漏了风声,也没啥真凭实据,用不着承担什么责任。
      在若熬族当道的时期,伍参与楚庄王就是通过这种“隐语”的方式,互相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但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楚庄王这只大鸟依然还是不鸣不飞,照旧打猎、喝酒、欣赏歌舞。没有任何变化。
      大夫苏从忍不住了,来见庄王。他一进宫门,就大哭了起来。
      楚庄王问:“先生,什么事这么伤心?”
      苏从回答道:“我为自己要死了而伤心。还为楚国将灭亡而伤心。”
      楚庄王问:“你怎么会死呢?楚国又怎么会灭亡呢?”
      苏从说:“您整天吃喝玩乐,不管朝政,难道楚国的灭亡不就在眼前吗?我现在劝告您,就违了您的令,您必然对我杀无赦。”
      楚庄王听完大怒,斥责道:“你想死吗?我早已说过,谁来劝谏,我便杀谁。你竟敢明知故犯!”
      苏从说:“您杀了我,我死后就会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再这样下去,您就会成为亡国之君。我的话说完了,您要杀便杀吧。”
      楚庄王忽然站起来说:“大夫的话是忠言。”
      随即,庄王传令解散了乐队,打发了舞女,诛杀罢黜了十五个奸佞小人,起用了一批有才能的新人,开始了暴风骤雨般的整顿和改革,楚国一夜之间就变了天。伍参、苏从也都被提拔到关键的职位上去了。
       
      新君主上任不久,羽翼未丰时,一直不肯行动,并非真的玩物丧志,而是在暗暗考察,看谁可以成为自己真正的心腹。因此,非常会巧妙的说隐语的人,和特别固执不怕死的人,这两种人最容易获得新君的青睐。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

    GMT+8, 2024-3-29 19: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