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明宫闹鬼——揭秘明代宫廷秘史----皇帝不称朕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26 13: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12

  古人好说天命。不管当事人自己信不信,他的发达是否出于天命,史书里总不厌其烦地记述显示其奇福美运的预言或兆头。读者莫要以为书中所言是,那便是了,因为历史书好比账本,没有一家生意是不做假账的,史书中自然也掺着许多空头账单。
  大圣人朱元璋所承受的天命,最早是从他奇异的状貌显示出来的。
  如果你发现身边有许多人长着一副入阁拜相、出边挂帅的漂亮脸蛋儿,却还在奔小康的路上嗟跌,你就应当知道,相面之书其实是不可信的。读史必须具备一些正确世界观的前提,否则可能越读越晕,迷迷糊糊,失去了读史本为聪明的本意。我下面要讲点相术,而我的世界观的前提,是不承认相面术的科学性的。
  如果我们把朱元璋的早期历史排一排,会很容易发现,朱元璋的成功,主要是由相术预卜出来的。
  我们先来看《太祖实录》的记载:朱元璋初入濠州城,被守门大兵当做谍者抓起来,不由分说,就要杀害。郭子兴得讯后,“遣人追至,见上状貌奇伟异常人,因问所以来。具告之故,子兴喜,遂留置左右”。实录说,是朱元璋的奇貌吸引了郭子兴,将他留在身边,当了亲兵,从而开启了他的皇帝之路。
  《明史?太祖纪一》记云:郭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显然是据实录简写而来。而《明史?郭子兴传》则据《太祖实录》,说郭子兴的父亲郭公,本为曹州人,长于“日者”之术(即以卜筮星历为业的术士,即今天的风水大师、算命先生),言人祸福寿夭,无不奇中。但一直到壮年,还未娶妻。后来来到定远,城中有家富户,家里小姐是个盲人,嫁不出去,请郭公来推命。郭公一推,惊道:“贵人也!”就向家翁请婚,把这位小姐娶了。以后小日子越过越旺,生了3个儿子、1个女儿,其中的老二,就是郭子兴。当子兴初生时,郭公给他算了一卦,得大吉之兆,道:“此儿得佳兆,异日当大贵,兴吾家者必此儿也!”郭子兴长大后,任侠好客,豪于里中,当元末大乱,遂破家起兵,袭据濠州。
  这时朱元璋来投,被作为间谍抓起来,于是见到了郭子兴。“子兴奇太祖状貌,解缚与语,收帐下”。后来从战有功,子兴欢喜,他的次妻小张夫人一边观察,一边指画说:“此异人也!”于是将所抚马公之女嫁给他。不仅郭子兴一见朱元璋相貌即奇之,就是小张夫人似乎也会相面,“指目”称他为“大异人”。
  郭子兴传说子兴之父郭公是一名术业高明的“日者”,其实在暗示郭子兴“奇太祖状貌”,是有术学依据的。而子兴生时,“郭公卜之吉”,亦着落在朱元璋身上。请注意,郭氏虽然得一时之盛,在乱世做了一回元帅,然而始终受制于人,盛亦不过如昙花一现,终不免于绝后——这哪里“吉”嘛!所谓吉,大约是与朱元璋发生关系,死后承朱元璋的情,封王立庙,白吃了300年的冷猪肉。
  不单郭子兴遭遇朱元璋乃命中天定,就连马皇后下嫁朱元璋,也是前定的。《太祖实录》在介绍马氏的来历时,说“马公有季女,甚爱之,常言术者谓此女当大贵”。马氏大贵,当然还是着落在朱元璋身上。
  当朱元璋微时,还有一位术士给朱元璋相过面,同郭子兴一样,也把自己的女儿许了出去。《明史?后妃传》载:濠州人郭山甫,善于相人,朱元璋微时,过其家。山甫为他相了一面,大惊道:“公相贵不可言!”对他的两个儿子郭兴(此子也叫郭子兴,与朱元璋的岳父同名)、郭英说:“尔等之面,都有封侯之相。为父的好生不解,想尔等不过犬马之流,何来如此富贵!今见朱公,才知原来宿因在此。”
  《后妃传》此处用了两个“遣”字:“亟遣(二子)从渡江,并遣妃侍太祖。”郭山甫急忙让两个儿子追龙渡江,又把女儿郭氏送给朱元璋做妾。郭氏被“遣”到朱元璋下处,大约因戎马倥偬,不及备礼,先让女儿随了真龙再说吧。于是,朱元璋在渡江之前,又有了一个女人郭氏,后来被封为宁妃,称郭宁妃。
  这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与秦朝末年吕公相刘邦于微时,毅然择以为婿的情节颇为相似,不知民间故事家是否侵犯知识产权。《后妃传》云“太祖微时”,朱元璋实已在郭子兴“甥馆”,作为元帅的亲信与养婿,其实并不甚微。据《太祖实录》,郭山甫之子郭兴从军较朱元璋为晚,他于至正十三年(1363)“从郭元帅起兵”,与朱元璋同为郭子兴部下。他俩同在郭子兴麾下为将,自然熟识,且如《明史?郭兴传》所言,对朱元璋甚是佩服,乃“归心(太祖)焉”。渡江之后,情势发生巨大变化,郭兴同许多郭子兴旧部一样,由朱元璋的同袍降为其部下,郭兴并由其姻亲关系,成为朱元璋的铁杆嫡系。但要说他追随朱元璋,只是出自他算命先生爸爸的卜语,却未必尽然。
  不过,如果这段相面故事为真,那么郭山甫可称神相也。因为正如他所预言的,郭兴、郭英兄弟一个封巩昌侯(死赠陕国公,后因牵连胡惟庸案除爵),一个封武定侯(死赠营国公),成为明朝的外戚兼开国勋臣;作为郭宁妃的父亲,郭老先生也算一位老国丈,累次加赠,也封到“营国公”(此为郭英追封之爵的移赠)。老先生这这一相,果然捞到一妃二侯来做。
  郭山甫还有一个儿子,叫郭德成,也跟随姐夫打天下。只是此人不嗜功名,一心嗜酒,所以名位远不如两位兄长显达。朱元璋做皇帝后,瞧在宁妃面上,想给这位内弟一个大官做。郭德成却说自己庸暗不能做事,人生贵在适意,但多得钱、饮醇酒就满足了。如果郭德成不是如此,也亟亟名利,掇来个侯爵,那么郭山甫的相面故事就更完美了。
  朱元璋有两位郭妃,另一位郭惠妃是郭子兴之女,她何时下嫁朱元璋,没有记载。郭子兴死于至正十五年(1355)三月,六月间全军渡江,但留将士家属于和州,其后大江为元军所断,直到第二年二月大破元军蛮子海牙于采石,江路才恢复畅通,乃于次月占领集庆路(南京)。郭子兴甫亡,不数月郭天叙又毙,郭家小姐不应出嫁太速。她下嫁朱元璋,不可能在渡江之前,应在郭氏完全失势之后,最有可能是在占领集庆后。因此朱元璋应先娶郭山甫之女郭宁妃,后娶郭子兴之女郭惠妃。
  附带说一句,有一种说法,称郭惠妃是郭子兴长子郭大舍之女,子兴三子皆死非命,独大舍遗一女,据说有相宅的术士曾说:“宅有女,当大贵。”令郭家人很不高兴,然郭氏封惠妃,术士的话果然应验。但我以为,此说不可信,实录里明明说了,郭惠妃是郭子兴之季女,又有旁证说她是郭子兴侧室小张夫人之女,应以实录为可信,不当取野史。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26 13: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13

  话说郭宁妃与郭惠妃,都为朱元璋生有子女。神相郭山甫之女宁妃,生第十皇子鲁王朱檀(1370-1390);旧恩主郭子兴之女惠妃,生3王:第十一皇子蜀王朱椿(1371-1423)、第十三皇子代王朱桂(1374-1446)、第十九皇子谷王朱橞(1379-1417)及2女:第十二女永嘉公主、十五女汝阳公主。
  这两位郭娘娘,归朱氏皆早,生育却晚,所出皇子与公主都是建国(1368年)后降生的。
  郭宁妃《明史》有传。朱元璋一生妻妾众多,在建国之前开入其寝账的,已有马皇后、郭宁妃、郭惠妃、孙贵妃、阇氏(陈友谅妾侍,详见后文)等多人;建国后享天子利权,更是下陈充盈。然而《明史?后妃传》只收了4位。
  第一位没说的,自然非孝慈高皇后马氏莫属,长长的文字,好好把这位贤后吹嘘一顿——这一顿,当然是“敬酒”啦。
  第二位,是孙贵妃。这位贵妃也得于建国之前,是朱元璋极为宠爱的妃子,死后特在其妃号前追加了“成穆”二字的谥号,故又称成穆贵妃。因为孙贵妃的事迹牵涉到朱元璋皇子的身世,后文还将详述,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情况。
  孙贵妃是陈州人,父名孙和卿,母晁氏,孙父在常州做过一任判官,就以任所为家了。元末兵乱时,贵妃父母双亡,长兄孙楧(又作孙伯英)远游未归,生死不明,年仅13岁的贵妃跟随二哥孙蕃避兵于扬州。而扬城不久为青军所陷,孙蕃死于乱兵之中,贵妃不幸成了乱世中飘零的一片孤叶。她为青军元帅马世熊所得,天可怜见,马元帅没有拿这个小女孩来填补中馈,而是将她养为义女。
  元末群雄,都有收养义子义女的习惯。收养义子是为了在军中建立“超血缘”的组织基础,养父子关系非常重要,甚至有血缘关系者也要通过收为义子来加以强化,如元朝大将扩廓帖木儿本是察罕帖木儿的外甥,同时也是他的养子,在察罕被刺身亡后,由扩廓接管其军权;又如朱元璋驻军滁州时,他的亲侄驴儿(大哥朱重四之次子)和亲外甥保儿(二姐之子)来投,都被朱元璋收为养子,分别取名为朱文正和朱文忠(后复名为李文忠)。
  至于收养义女,自然也不是为了养女防老,更不会像现代的干爹干女,立此名义,却是偷梁换柱、陈仓暗渡,为其不苟的行为打掩护。群雄广收义女,主要是将义女们作为一种利益交换的工具,或者如郭子兴一样,用来配人,以牢笼部下,或者像青军元帅一样,另有妙用。
  所谓青军,是当时忠顺于元朝的“义军”的代称。因为反叛朝廷的武装多着红巾红衣,被称为“红妖”“红贼”,力挺朝廷的义军则服青色衣服以别之,故称青军。
  就在朱元璋占据元朝的“南台”驻地建康(南京)不久,北方形势大变,龙凤政权三路北伐受挫,元朝在剿灭韩林儿的北伐大军后,军力一度呈恢复之势。朱元璋感受到了来自元军的强大威胁,不得已他就像他所讥讽的张士诚一样,也与元朝秘密联络,准备接受招安。如果朱元璋接受了元朝的官爵,那么他的部队也将摇身一变,转化为“义军”。那样一个世道,义与不义,经常改换门面,只是生存的一种法则。许多队伍的面目不清,它们会依据形势的变化,随时倒向强大的一方。青军与红军,常常是互相转换的,戴上青天白日帽徽就是国军,摘下帽徽,就是共军。我们“神功圣德”的朱皇帝,也不例外。
  朱元璋的地盘渐渐大了,嫌兵马太少,不够播撒,就在刚刚占领的太平、建康、镇江、宣州、广德5府民户中拉壮丁,谓之“民兵”。对外他采取了武力攻打与招抚两方面手段,以扩充与巩固势力。当时扬州一带,有长枪、一片瓦、青军等许多杂牌队伍,互相攻伐,无一日之安,但他们都面临同样一个困局:乏粮。这使他们在江北很难立足,于是长枪军首先接受了朱元璋的招抚,全军渡江,投靠朱军,被拨于李文忠部下,协守严州。
  朱元璋又差人前往扬州,招安了青军元帅单居仁、马世熊等部军马,令该部过江,前往常州防守。常州是朱元璋与张士诚两雄争夺的前沿,此时为张军控制。青军到汛地后,很快发生兵变。单居仁的儿子单大舍与吕城“黄包头”元帅陈保二勾结,一同叛降了张士诚,还抓走了军中“头目”,大概就是朱元璋派往该部的监军吧。
  朱元璋听说单大舍替张士诚把守宜兴,就派单居仁亲自去招降,这位父亲对儿子说:“上位(上位是明初对皇上的尊称)待我甚厚,你妻子皆在,你回来吧。”可“逆子”却道:“我已投人,不复顾父母妻子,忠孝不两全。”竟决绝而去。后来朱军攻克张士诚的大本营苏州,生擒单大舍,朱元璋对单居仁说:“你儿子已就擒,交给你,你自处之。”这一手真够狠的,让父亲自己说,你儿子怎么处理?这令我想起商纣王令周文王食其长子伯邑考之肉的故事。单居仁只有像文王一样,无奈地说:“不忠不孝,当碎其肉。”亲爹都说此子该死,那还等什么,朱元璋当即下令,将单大舍捆起来,押赴市曹,凌迟处死。
  单大舍因何抛弃妻子,投奔张士诚,原因不详,他的不幸在于,他的主子失败了,假如最后得天下的是张士诚,未来的史书中,还不知如何描画这位舍亲就义的慷慨好汉呢!
  单居仁自从率领青军投靠朱元璋,就被削夺兵权,全家都被拘为人质,失去自由。朱元璋有命:“与我取城子的总兵官,妻子俱要在京住,不许搬取出外。”单氏父子驻兵于外,其家属都被留在建康,朱元璋利用亲情这一手以控驭部下,的确是有效的。你叛我,是不忠;我杀你全家,是你自杀之,亦是你不孝。单居仁没有受单大舍蛊惑,一起叛变,可能就是忌惮于此。
  明初人刘辰《国初事迹》说单居仁是朱元璋的“乡里旧人”,尽管他儿子做出了叛逆之事,但因为他坚决地与“逆子”划清界限,自己判了儿子死刑,朱元璋便大度地“仍以乡里旧人待居仁”,容他退休还乡。
  这里不惜笔墨,说单居仁的惨史,是因为单居仁与孙贵妃大有干系。因为还有一说,称孙贵妃是被单居仁收养的。其实不管贵妃的养父姓单,还是姓马,结局是一样的:两位青军元帅投顺朱元璋后,就把已经18岁的养女献给了朱元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26 13: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14

  孙贵妃是怎样成为朱元璋帐中尤物的?毛奇龄《胜朝彤史拾遗记》载:朱元璋“求有容德者纳宫中,人或以妃告,及按果然,遂纳之”。所谓容德,即有容有德,既要温良恭俭让,还要脸蛋漂亮,这是朱元璋的择偶标准。“上求有容德者纳宫中”,未知是派太监四出选妃,还是放出后宫要选美的风声,令四方有志人士赶紧来报名。“人或以妃告”,说的轻巧,好似某位快嘴媒婆听说老朱家要娶老婆,赶紧来说媒拉纤,撮合好事。其实不然,朱元璋本已有妻妾数人,他不自“求”之,孰为应之?
  刘辰《国初事迹》又载:“太祖选用宫人,访知熊宣使有妹年少。”这一“选”一“访”,2个字尽露真情。朱元璋听说熊宣使的妹妹貌美,邪淫之心荡漾。不料有个叫张来硕的员外郎出头谏道:“熊氏已许给了参议杨希圣,若娶之,于理未当。”此人也忒多嘴,惹得朱元璋怒道:“谏君不当如是!”——哪有这样向主上进谏的?即令壮士以刀碎其肉,把忠臣砍了个七零八碎。
  朱元璋还不肯放过先他一步的杨希圣。后来江西参议李饮冰与杨希圣因为“弄权不法”,为丞相李善长劾奏。朱元璋看见“希圣”这个名字,勾起心中旧恨,说他俩“奸狡百端,诡谲万状”,宜用重刑,命割饮冰之乳、希圣之鼻。饮冰当时就死了,没了鼻子的希圣,则被安置到淮安。这还没完呢!
  杨希圣的哥哥杨宪,时任江西参政,朱元璋特地将其召来,对他说:“你弟弟弄权,我已将其罢黜,熊氏还是要给他。”杨宪心惊,忙叩头道:“臣弟犯法当死,焉敢纳之!”朱元璋坚持道:“与他。”——熊氏遂往,“去找你那没鼻子的老公吧!”
  杨希圣“弄法”恐怕非真,倒是他不幸“染指”了朱元璋看上的女人,一定要施毒计报复的。朱元璋还不让杨希圣轻易地死,一定要让他活,活得很难看。朱元璋的作为,比强抢民女还恶劣,是彻头彻尾的恶霸和流氓行径啊!
  朱元璋最初欲纳熊氏,为张来硕所谏阻,不知是否仍纳之?从他亲口下命将熊氏仍与杨希圣的话来看,似乎是把熊氏从内庭发出来。那么,朱元璋还是“玩”了他人之妻,玩完了,仍扔还给人夫。熊氏小俩口都未能逃出恶魔之手。
  朱元璋利用手中的大权,如此“快意恩仇”,哪有一丝“承天命”的明君气象?
  由此可见,前面提到的朱元璋诛杀婺州进献美女,与他自述的“不以美色为心”,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傅斯年先生说,“太祖本濠梁一无赖,皇觉寺之僧徒,乘时窃发,原无得天下之心,其放荡不羁,恣意酒色,初未尝异于人”。此为的论!
  婺州之事,《国初事迹》也有记载:“太祖亲征婺州,有侄男子进女子一人,约二十岁,能作诗。太祖曰:‘我取天下,岂以女色为心。’诛之于市,以绝进献。”可怜此女,被“诛之于市”,在集市上被杀,看热闹、蘸血馒头的人一定不少。于集市杀人,又称“弃市”,是天子杀人,与百姓共弃之,并昭其罪状的意思。然而此女何罪呢?
  《国初事迹》说此女为“侄男子”所献,则前文说“婺州民”,当为讳语了。朱元璋的“侄男”只有一人,即大哥重四之子朱文正。这位亲侄只比朱元璋小5、6岁,他应该是善体小叔的心事,所以才投其所好,进献美女的(而且是“能作诗”,有知识的美女,这正是朱老粗的尤爱)。
  然则他何以触了那样一个大霉头,送礼与人,却被人撕破礼单,打出门去?我猜想有可能是朱元璋最厌恶被人识破心事,故意做这样一场表演。不管怎样,他那一番“我取天下,岂以女色为心”的自述,全属“大话王”的口径,若为实,孙贵妃也非遭此毒手不可。
  庆幸的是,朱元璋纳孙氏之后,“有宠,为妃”(《国初事迹》将朱元璋的妻妾都称为妃,但当时应该没有妃号,所谓妃,应该相当于夫人)。并且替她访到二哥孙伯英,接来建康,赐以金银段匹,并送他一份龙湾把关的肥差(龙湾是南京郊外的重要税卡),后又升他作河南行省参政、太仆寺卿。谁说朱元璋用人不“唯亲”?只是朱元璋杀人也不顾亲,把唯亲那点事给掩盖了。孙伯英后来也牵涉到党案,被朱元璋无情地杀死了。
  当时人俞本《记事录》载:至正十五年(1355)九月,元义兵元帅陈也先攻太平府,城中危急。“是时上(朱元璋)娶孙伯英妹为次妃,妃言于上曰:‘府中金银若干,何不尽给将士,使之奋身御敌?倘有不虞,积金何益?’次日敌再至,上尽置金银于城上,分给将士,遂大败敌兵,生擒也先。”依此说,则朱元璋娶孙氏,应至迟在渡江之初,甚至可能还在渡江之前(因为朱元璋渡江后战事紧张,似无纳妾的可能)。
  然而孙氏死于洪武七年(1374),年仅32岁,推其生年,当生于1343年。至正十五年(1355),芳龄不过13,似乎难以贡献那样的高见。况且记载说她在18岁那年入荐朱氏枕席,则是1360年,即至正二十年。
  以上记载时日不合,未知孰是。朱元璋在1360年时,已升任龙凤政权委任的江南行省左丞相,丞相府恐怕还算不得后宫,但丞相大人贪慕女色的本性暴露无遗,孙贵妃已是他确凿可信的第4个老婆了。
  俞本说孙氏是朱元璋的“次妃”,是指其名位在后妃中仅次于马后。他讲的这个故事,恐怕在官史称赞孙氏“敏慧端丽而娴礼法,言动皆中矩”(你要读一读古代妇女的墓志,差不多都是这类套词)之外,还要加上“著具识见”、“巾帼英雄”之类的评语了。孙氏最得朱元璋宠爱,为他生了怀庆公主等4个女儿,后来受封贵妃,地位仍“位众妃之上”。孙贵妃在后宫辅佐大婆马皇后管理六宫之事,“高后以慈,妃以法,皆相济得治”。这么说来,孙贵妃应是个很严厉,不讲情面,不太好接近的人。马皇后对她倒是赞誉有加,曾对朱元璋说她是“古贤女也”。
  对不住看官,说是简单介绍一下,不小心笔头已溜出3千余字,有点像朱洪武,言而无信了。且刹住,接着说《明史?后妃传》所记的第三个女人淑妃李氏。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26 13: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15

  《明史》对李淑妃的记载是:“淑妃李氏,寿州人。父杰,洪武初,以广武卫指挥北征,卒于阵。十七年九月,孝慈皇后服除,册封淑妃,摄六宫事。未几,薨。”
  李淑妃于朱元璋诸皇子身世之谜,关系尤切,后文还有很多话说,这里只指出其人。李妃之父李杰,死于洪武初,他的神道碑由著名儒臣宋濂奉朱元璋之命撰写。
  这篇名为《宣武将军佥广武卫指挥司赠骠骑将军府事李公神道碑》说:“公讳杰,字茂实,世居寿州霍丘县肥之寿安乡。丙申之岁,渡江来属,上悦,使隶大将军麾下。”丙申岁,是至正十六年,即公元1356年,即朱元璋率部渡江的次年,可能此时已占据建康了。那时朱元璋收编了许多地方武装,李杰也从江北渡江来投。
  李淑妃是如何进入朱元璋内宫的,已不可知,难道她同孙贵妃一样,也是由其父进献的?这么多人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亲女、义女推荐给朱元璋(不是推荐给他做革命工作,或加入皇家歌舞团做文艺兵,此荐为“荐枕席”之荐),要说朱元璋不贪色,贪色的美名不四扬,吾不信也!只是后来的文人,把他们的太祖皇帝装扮成一个禁欲主义者。
  朱元璋那么多妃嫔,为什么《明史?后妃传》只择马皇后、孙贵妃、李淑妃和郭宁妃4人来写,余皆不录呢?它选择的标准还是“权位”。
  皇后是一宫之主,孙贵妃“位众妃上”,协同马皇后治理内宫;而李淑妃在马皇后死后,“摄六宫事”(朱元璋决定不再立后,按民间的话来说,就是不再续弦,李淑妃主持家政,故称“摄”);都是后宫最为尊贵之人。
  《明史》说李淑妃死后,继之摄六宫的,是郭宁妃。记载应有误。李淑妃是洪武十七年马皇后服满后封淑妃的,而在马皇后去世到丧满这2年多的时间里,后宫不可无主。毛奇龄《胜朝彤史拾遗录》则说,郭宁妃在马皇后崩后,“摄六宫事,称皇宁妃”。称继马后摄宫事的,是郭宁妃。郭宁妃于洪武三年受封,无论年纪与资格都比李淑妃要老得多。照理说,应是郭宁妃先主六宫,在她之后,才是李淑妃。
  李淑妃因为摄六宫事,等于实际上的皇后,所以特加封她为“皇淑妃”。明人黄瑜《双槐岁钞》卷1《贵妃礼制》说:马后丧既除,“册李氏为皇淑妃,燕赐百官有差,郭氏亦进号皇宁妃”。揣其语意,似乎郭宁妃并没有摄宫事,但她与李淑妃同时在妃号上加一“皇”字。黄瑜说:“册而兼皇,以君视之”,当时的后妃中,除了皇后,其他妃子的名号中都没有“皇”字(皇贵妃的称号是景泰年间才发明的),其地位之尊崇可知。
  这样一说就明白了,原来,马皇后以下4位,在洪武中皆为后宫之主,《明史》是以此为线索,将她们串联起来的。这就是钦定“正史”的毛病,眼孔里只认握权做官的。
  郭宁妃就是相士郭山甫送给朱元璋的女儿,是巩昌侯郭兴、武定侯郭英的妹妹。
  前面说过,宁妃之父郭山甫是一位神相,还在朱元璋“微时”,便慧眼识珠,看出他是一位贵人,预先押下宝,后来果然一门贵盛。朱元璋的众妻妾中,唯有郭宁妃与马皇后才可称得上是患难夫妻。
  据野史说,郭宁妃是被朱元璋杀死的,与她一同“赴难”的,还有李贤妃和葛丽妃。一日处死3妃,实在骇人听闻——而这是许多“朱元璋故事”共有的特点。这是怎么回事?我先卖个关子,放到后面《明宫闹鬼》一节再作考辨。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2: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16

  这里可以总结一下了,已知朱元璋的5个女人(马皇后、郭宁妃、郭惠妃、孙贵妃、李淑妃),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她们全部是某位豪杰(除了郭山甫)之女,或亲女,或义女,而由其亲父母或干爸爸送给朱元璋。这是朱元璋纳女的一种形式,也是早期的主要形式。
  除此之外,社会上还流传着关于早期朱元璋纳妃(或曰“采女”更为恰当些)的其他一些说法。如徐祯卿《翦胜野闻》载:皇十三子代王朱桂的母亲是邳县人。一次朱元璋兵败,跑到她家里暂避。代王他妈妈问得其名,很高兴地说:“你就是那个人吗?人家都说你将来会做天子呢!”这不是她会算,而是消息灵光。于是默定主意,留真龙过夜。这一夜肯定过得不踏实,床板吱吱乱叫,不然第二日早上告别时,代王之母不会这么问:“我若有娠,当如何?”明摆着被朱某人宠幸了。
  朱元璋留下一把破梳子作信物,后来代王之母果然怀孕生子。听说朱元璋做了皇帝,孩子也长大了,娘俩就一齐来投奔。朱元璋亏得肯认这段风流债,马上命工部给母子俩盖了一间大房子,唯一不足的,就是不许他们进宫。但朱元璋并不亏待这孩子,封他为代王,他妈妈虽然没有进宫,但住在代王府里,母子相守,倒也其乐融融。
  这是野合故事之一,还有之二。见王文禄《龙兴慈记》。“慈”一般指母亲,所谓“慈记”,是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并将它记录下来;“龙兴”之龙是指朱元璋这条异龙。王文禄说,他外祖父是国初时人,很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给他妈妈讲了不少,他妈妈又讲给他听。如此以故事为家传,倒是一件乐事。
  王家所传故事中,其中一个讲到:朱元璋兵败,乘夜逃到一家妓馆。难怪朱元璋是一条真龙,到哪里都呼风唤雨。他在妓院呆了一晚,“风雨”大作。第二天临走时于壁间题诗一首,道是:“二之十,古之一,左七右七横山倒出得了一,是为之土之一。”谁也看不懂。后来那位受了一夜云雨滋润的妓女,居然怀孕了,生下一子(这未必是真龙法力高,把妓馆的避孕之术给破了,韦小宝不知名的爹不是也破了扬州丽春院的咒)。
  直到听说昔日那位后现代主义诗人做了皇帝,才明白他留下的原来是一首谶言诗,翻译过来就是:“王吉妇生子为王。”老妓忙录下壁间之诗,带了儿子来认亲(大概这位皇子也像韦小宝一样,在妓院做了几年龟公吧)。朱元璋有账还账,即命工部造府,封子为王,只是不召见其母。
  前一个代王故事,讲到代王之母对朱元璋说:“人家都说你将来要做天子呢”,已经露出破绽。下面这个故事,没有指明妓女所生之子为哪位王子,明眼人一瞅也能明白,大约就是代王,是代王故事的一个翻版,或代王故事是该故事的另一个版本。这2个故事的套路大体相同,只是道具略有差异,代王故事里是一个民间预言,而妓女生子故事则是一首谶言诗。
  中国古代戏剧偏爱这样的题材,道某位贵人落难了,与民间某位民女、贱妇暗结情缘,一夜情后,欠下孽债,许多年后,终究破镜重圆,皆大欢喜。这样的故事有何创意?老套得很。其实代王朱桂的身世并不为谜,清清楚楚,他的母亲是郭子兴之女郭惠妃,生于洪武七年(1374),那时天下久已太平。至于为什么这则故事要请代王来顶这口缸,可能因为故事的编者是山西人,抑或就是代王的封地大同之人,他们编故事,是就便取材。
  代王母子平白遭人编排,借现代网络的说法,是“躺着也中枪”。但人们编这样一些故事,并不冤枉朱元璋,朱元璋猎女的癖好,对明初之人似乎不是秘密。王文禄的外公还说,朱元璋经常“微行御女”,拉下风流帐后,总要留个记认,好预备将来相认。只要所生之子年月相合,就封之为王,或者认为养子,至有封侯者。现在许多官员偷吃还要赖账,真应该向老前辈好好学习。
  王家外公说的“养子”,大概就是生封西平侯,死赠黔宁王的沐英吧。据朱元璋自己介绍,沐英父母双亡,在8岁上被他收养,是他的第一个养子,赐名朱文英。朱元璋的养子多不得善终,唯有沐英以功封侯;尤其令人称奇的是,从沐英这辈儿开始,沐家世代以黔国公的身份镇守云南,与明朝相始终,差不多等于朱姓之王了。在整个明代,独此一家。朱元璋一生忌外姓夺他的权,何以独不忌沐氏?有人就猜测,沐英其实是朱元璋与外妇私生之子,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没有公开让他归宗,但好处并不差他的。
  如果前面那两个故事真有“本事”(原型)的话,那么我大胆猜测,那位王子不是代王,而是黔宁王沐英。如果猜错了,沐大人莫要怪我,到底尊驾的身世,也是个谜呵!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2: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17

  战士除了在战场上噬血,也要在床褥间肆其征服之欲。士兵们可以去买欢,甚至去强夺掳掠,而拥有实力的大人们,则可安享趋附者的进献,后宫渐渐充实。
  朱元璋拥有自己的后宫,应该从他受封为吴国公开始。朱元璋在1361年击败他最为主要的对手陈友谅,军威大振,成为江南最有实力的诸侯,龙凤政权乃在他江南行省左丞相之上,益封其为吴国公。不久又加其官为“开府仪同三司、录军国重事、中书右丞相、太尉、吴国公”。并在1363年追赠其三代皆为吴国公及国公夫人。然而无论什么官衔,此时都无法满足朱某之欲了。他在1364年自立为吴王,遂于建康城内大兴土木,营建宫室皇城,后宫虽然才粗具规模,但已经有众多美妇充其下陈了。
  男人总是要有女人的,就像阴阳鱼里的那两条小鱼儿,从未停歇地互相追逐,不管他是圣贤,还是贩夫酒屠。区别只是:圣贤说话文绉绉,把那事讳为“敦伦”;市井人物,简洁明了,一个字:“操!”
  对此,朱元璋并不避讳,但他说过一句话:“(我)未尝妄将一妇子”,说他从未随意非礼占有一个女人,凡占有,占必有道——在我听来,仿佛说“盗亦有道”。
  这话是怎么来的?见于朱元璋令儒臣编辑的《大诰》。诰者,告也;大诰是向全国发布的敕撰文字。其中《大诰?论官无作非为四十三》说:
  “朕当未定之时,攻城略地,与群雄并驱十有四年,军中未尝妄将一妇人女子。”
  这话说的多好,可惜正如你所预料,后面马上来了个转折:“惟亲下武昌,怒陈友谅擅以兵入境,既破武昌,故有伊妾而归。”
  他开始不做好事了。除了朱元璋,谁还能如此惊爆内幕?但他接着又把话把儿转圜回去了:“朕忽然自疑,于斯为之,果色乎?豪乎?智者监之。”
  短短一句话,真是一波三折,“荡气回肠”就是这么来的。如果小学生这样写作文,老师一定要批评他“中心思想”不突出了。
  朱元璋说自己与群雄并驱14年,从不强抢民女,也不信仰成吉思汗的理论,以把对手的老婆、女儿掠上床为痛快事,只是陈友谅太遭人恨了,他干嘛来犯我境?我气得没法,才在攻破汉国都城武昌后,将陈友谅的妃子拖上床,变成自己的女人。
  洪武皇帝的大诰再次证明了一个事实:凡“但是”(即句中的“惟”)出现之前的话,全是废话。
  可他的逻辑不是很奇怪么?你恨极一个人,非得蹂躏其妻妾才解气?岂非以其阳物为报复之具?朱元璋居然毫不觍然,将此事报告给全国民众,还说他也搞不清楚,这么做,是起了色心,还是豪杰本色,请大家来判断吧!
  这一篇诰文,可算朱元璋的自供,他自承了有污人妻子的劣迹。
  自称汉帝的陈友谅,国大兵多,又居长江中游,与占领长江下游的朱元璋,长期反复争战,多处攻势。直到至正二十三年(1363)八月,才在鄱阳湖决战中,为朱元璋大败。陈友谅见战事紧急,耐不住从战船窗子里探出头来察看,不偏不倚,一支流矢正好射中他的脑壳。陈友谅一死,汉国的覆灭已不会有意外了。朱元璋说:“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大概是从那时起,他才开始认真考虑开基创业的事情。
  当年九月,朱元璋不理睬也自立为吴王的张士诚(这两位在王号上撞车,不知何故?),率大军亲征陈友谅之子陈理。十月,围武昌,湖北诸路皆下。但这场仗打得异常辛苦,武昌久攻不下,直到第二年二月,朱元璋亲往督师,陈理眼看城要破了,只好率群臣开城投降,此前他们坚持抵抗达半年之久。
  “陈理御璧肉袒,率其太尉张定边等出降。”《明太祖实录》是这么写剧本的。“理至军门,俯伏战栗,不敢仰视。上见其幼弱,起挈其手曰:‘吾不尔罪,勿自惧也。’命宦者入其宫,传命慰谕友谅父母。凡府库储蓄令(陈)理悉自取之。遣其文武官僚以次出城,妻子资装皆俾自随。”
  实录说朱元璋进城后实行赈济抚慰政策,“待友谅父母以礼”,以是“民大悦”。
  可是在《大诰》的自述里,朱元璋亲口向天下臣民承认:“我自起兵以来,未尝纳人子女,今友谅三犯我金陵,四犯我太平,我甚恨之,其妻阇氏可没入掖庭。”没是没收之没,没入掖庭,就是收充为后宫之人。陈家媳妇到了朱元璋的后宫,当然不是洗衣做饭,而是侍寝——陪老朱睡觉!
  在朱元璋当政时,《大诰三编》《大诰武臣》等书的地位很高,被定为官办学校的规定教材,还要求官府安排人到基层乡间去讲读(类似于今天的巡回报告团、形势报告会);普通人犯了罪,家藏一本《大诰》,还可以拿出来当“立功表现”,争取减轻责罚。但成祖朱棣即位后,下令将《大诰》回收,禁止其传播,就是因为他老子在这部书里说了许多“不该说”的话。
  朱元璋自己坦承他强纳了陈友谅的老婆,夜夜强暴,以宣泄对老对手的愤怒。但他这么开诚布公,有个厉害的后遗症,却是他始料未及的,就连朱棣也没想到,他竟也受到牵连,成为间接的受害者,此为后话,见下文《诸王身世之谜》。
  另外还有一位有名的直接受害者,也值得说一说。此人就是有明初诗坛“四杰”之称的江苏长洲人高启。
  高启长于诗文,一度得到朱元璋的赏识,请他做户部侍郎的高官,实在抬举得很。可高启偏不识相,恃着文人脾气,硬要辞官不做,回归林下。让老大朱元璋老大不快,后来高启蒙难,于此已伏下祸机。
  洪武七年,当时的苏州知府魏观在元末张士诚宫殿的旧基上修建苏州府衙,被人诬以“兴既灭之基”,遭到诛杀。朱元璋见高启代写的《上梁文》中,有“虎踞龙盘”的句子,勾起旧恨,就连高启一并判了死罪。高启尤其死得惨,他被处以腰斩之刑,年仅39岁。
  传说朱元璋痛恨高启,还因为高启“尝赋诗,有所讽刺”。惹祸的诗有4句,分别出自《宫女图》:
  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侍宴迴。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
  和《画犬》:
  独儿初长尾茸茸,行响金铃细草中。莫向瑶阶吠人影,羊车半夜出深宫。
  这诗要说也平常,它到底触动了朱元璋哪根敏感神经?《明史稿》的作者万斯同也搞不懂,曾经就此询问吴乔,后者说:“太祖破陈友谅,贮其姬妾于别室,李善长子弟有窥觇者,故诗云然。李、高之得祸,皆以此也。”说朱元璋将所掳陈友谅姬妾藏于别室。未明别室何在?也许是宫外某处房舍吧,否则韩国公李善长的子弟怎么可能入窥呢?
  李家不争气的孩子“窥觇”,被高启知道了,才子有话就要说,便写诗讽刺,结果知情人因此得祸。此为一说。
  明末钱谦益在苏州采到一则野史,也说高启因宫女诗得祸。他初觉是无稽之言,后来见到国初时所颁《昭示奸党录》等书(是公布胡惟庸党案的卷宗文件),其中载有李善长诸子侄的书信(钱氏没有说书信的内容,可能其中提到宫闱秘事),以及太祖宣示豫章侯胡美父子罪状的手诏(胡美父子女婿入乱宫禁被杀,事见前文),才知道“季迪(高启字)此诗盖有为而作”。他也认为高启写诗触怒圣上,假手魏观之狱,将其处死。
  不过也有人持怀疑态度,如清人朱彝尊就说:“二诗或是刺庚申君而作,好事者因之附会也。”他认为此诗应与朱元璋无关,只是讽刺元顺帝时掖廷一本乱账,深夜还有人出入捣鬼,结果被小人附会为时事。如果是这样,那高启就太冤了。我想,高启不至于如此糊涂,敢写当朝宫掖隐秘之事。但他也着实糊涂,你在那样一个严苛的时代,何必去写不允许你置喙的宫禁之事呢?朱元璋一定会对号入座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2: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18

  由上文已知,朱元璋自称“未尝妄将一妇子”,实在不太老实。他是如何处置其他对手如张士诚、明昇等“伪朝”宫眷的,因为史料没有记载,本人不好妄说,但对于元朝宫人,却颇有实据可查。
  洪武元年七月底,明朝北伐大军兵锋直抵元大都。据说元朝末帝妥欢帖睦儿之前先梦到一只“铁牙野豕”(野豕即野猪,猪即朱也)突入城中,复梦到二狐(狐即胡,胡人之谓)从殿上跳出,知道这是“天所以告朕,朕其可留哉”。天兆摧毁了他的抵抗意志,再无心坚守,一闻明兵来,马上弃都北逃。这是他第一次逃亡,此后在明军的顽强追击下,再无宁日。
  元主逃走时,只带走了一些重要的皇子和妃主(妃嫔和公主),他不能像红军长征一样,连印刷机、重型火炮都舍不得抛下,一概要带走。他只能带走一些尊贵而亲信的皇族和宫眷。绝大多数宫中女子都不得不留下,任其落入敌人之手。
  朱元璋一得到元都已破的消息,立即派太监进入元朝后宫善后。
  实录是这么记载的:洪武元年八月甲午,“遣内官往放元宫人”,且谕之曰:
  “元主奢淫,不恤国政,以致于亡。其宫人皆良家子,幽闭深宫,诚有可愍。尔至,即放遣适人(适人即嫁人),勿使失所。”
  从文字表面看,朱元璋释放元朝宫人,并妥加安置,实行了德政。但元宫佳丽三千,一个个珠圆玉润,如同刚刚摘下的葡萄,色中饿鬼朱元璋岂肯轻易纵放的?
  请不要轻信御用报纸(明实录)的头版消息,不如从旁处多了解一些信息。朝鲜王国《高丽史》(是李氏朝鲜官修的史书,可不是野史)记载,高丽大臣周英赞有一女,“曾入元,为大明兵所掳,选为宫人,有宠于帝”。周家女儿“入元”,可不是来元朝旅游,途中遇到山贼或明兵,为其所掳,不得已做了压寨夫人。高丽国素有向元朝进献“处女”的习惯,元朝的后宫,上至皇后,下到宫女,许多女人都来自高丽,并在元宫掌握大权。最有名的,当属元顺帝的奇皇后了。
  周英赞听说元、明易代之后,自己的女儿到了新朝的后宫,且得了宠,就到中国来寻亲。《高丽史》里所记为朱元璋的口语答复:“姓周的女孩儿,从元朝寻将她来。问呵,她说姓朱,俺容不得她。问她父呵,却说姓周,我如今留了她也。”分明是将元朝宫人收为己用。从朱元璋说“想恁来十三岁的小孩儿会吃奶,恁可早送与了人”来判断,周家女孩也就十三、四岁。这年龄,今日还称“幼齿”呢!
  除了周英赞之女,还有一个姓周的高丽女孩也落入明宫。洪武十三年四月,朱元璋在给辽东都指挥使司的一份敕谕里说:“前元庚申君(即元顺帝)尝索女子于其国,(高丽国使臣周)谊有女入于元宫,庚申君出奔,朕之内臣得此女以归。”
  朱元璋说“朕之内臣得此女以归”,明摆着自承是太监在元宫选美,得此异国美姝,将其带回南京,献给他的。他坦然享用,也不怕宣之于敕谕,不知羞也!
  但朱元璋警惕性非常高。他见女孩的父亲周谊多次奉使来明,起了疑心:“今高丽数以(周)谊来使,殊有意焉。”他警告辽东边将:“卿等不可不备,母使入窥中国也。”
  当时高丽向明朝称臣,从失败的元朝改投到朱家门下未久,两国关系比较复杂,常生波折。可能高丽探知周谊之女是朱元璋的宠儿,就派这位老丈人充当使臣来朝贡,想来皇帝爱屋及乌,见了这位老岳丈,会格外亲切,那么将有力地促进两国关系的改善。我想,高丽的“殊意”,不过如此。高丽为了照顾朱元璋的面子,没有捅破这层关系,就是把人派来了,大家心照不宣。朱元璋却小题大做,竟然怀疑周谊是借攀亲戚来刺探军情的,还向辽东前线发出战备预警。他未免太神经过敏了!
  此事明人严从简《殊域周咨录》也有记载,说元帝索女于高丽,得周谊女纳之宫中,“后为我朝中使携归”。小注还说:“时宫中美人有号高丽妃者,疑即此女。”据《明史?公主传》,第14皇女含山公主(生于洪武十三年,1390年)之母就是高丽妃。“高丽”二字非妃号,应为该妃的国籍。但公主之母为韩氏,并不姓周。
  朱元璋后宫有高丽女子,有两个可能,一是他在占领元江南重镇集庆路后,夺取元朝高官内眷中的高丽女子(但这种可能性较低,因为一般大官家中即便有高丽女,肯定也不会多);而最有可能的是从元朝内宫中掠来,即“从元朝寻将来”。而朱元璋从元宫择女,早已名传海外了,只是明朝人所知甚少,或为尊者讳,不愿深究此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2: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19

  元顺帝弃其后宫而逃,宫廷中大多数女子都成为明军的俘虏,除老年或色衰者被遣散外,一些妙龄色佳的幼年女孩,则被朱元璋派到大都(易代后更名为北平,今北京)的专差太监挑选南下,进入明朝的内廷,服侍新主。大明洪武皇帝的后宫,顿时充实了。
  有个故事讲,大将军徐达率兵追击元顺帝,眼看要追及了,突然下令鸣金收兵,不追了。于是有人向朱元璋告发,说徐达有异志,故意放走了元帝。朱元璋很生气,把徐达找来,问他如何解释。徐达意味深长地说:你我都曾为元朝臣子,我若将元帝抓来,试问皇上将如何处置他?朱元璋摸着脑袋,恍然大悟:是呵!把老达达抓来,真不好办。还是老哥们见识远。乃转怒为喜,把徐达表扬了一番。
  这又是无聊文人的编造了。徐达“一生唯谨慎”,哪有那个胆子,敢于私放元主?我们查洪武年间的诏令,见老朱在洪武三年时还在鼓励将士们:你们一定要操练好兵马,“依了我说的,明日拿了老达达时节,便见你每(们)功劳。”老达达就是元顺帝。
  朱元璋是绝不肯放过元帝的,顺帝一家子逃得好辛苦,先逃到开平,又逃到应昌,顺帝遂死在那里,由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嗣位。他们一再遭到明军的追击,居无定所,非常狼狈,在洪武的头几年,常遇春突袭开平,李文忠突袭应昌,都俘获了大量诸王、妃、公主及宫眷。
  直到洪武后期,顺帝孙脱古思帖木儿嗣位,此时所谓“北元”已经势衰力弱,明军仍对其进行打击。如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北征,直抵捕鱼儿海,大败元军,元帝仅携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遁去,次子地保奴、妃、公主以下百余人,吴王、代王及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人,男女7万7千余人,皆被明军所掠。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元主的嫔御为明军的大官们所“私”。传说常遇春因此丢了性命,据明人张合《宙载》抛出的新材料,常遇春率军入燕,因逼娶元主之女,遭到虏人痛恨,设伏将其擒去,用篾贯其双掌,光足牵行,遂将其肢解。
  关于常遇春之死,还有一说,也是张合提供的。称常遇春北征,道经山西,晋王朱棡请常遇春及侯伯4人饮宴。第二天,5个人都中毒死了。“朱棡是奉其父密旨行事。”张合很肯定地说,“常遇春被毒死之地,至今还有五王庙。二说必有一是。”
  这是关于常大将军死法的两种异说,再说常遇春的小舅子蓝玉。蓝玉北征未回,已有人向朱元璋打小报告,说他“私元主妃”,朱元璋为此下诏切责。本来要封蓝玉“梁国公”的,为此改封为“凉国公”。除了梁是大国,凉为小国,是否还借此字责他凉薄?
  那位妃子岂是自愿与一个不认识的男人行私的?不过阶下之囚,不得已尔!被人告发后,“妃惭自经死”。我想她的死,当然有“惭”的成分,但更多是被迫的,就像她之“私”蓝玉,也是为了生存而被迫一样。女人常常成为男人罪过的牺牲品和替罪羊,作为男人,我要为她们鸣一声不平!
  明军一再俘获元朝的宫人,这些俘虏多数被送到南京安置,其中美色者自然被选拔出来,献于朱元璋的龙榻之上。
  自称“不以美色为心”的朱元璋,在击败一个个对手后,不仅接收了他们的政治遗产,同时也不客气,笑纳了本属于他们的女人。不过朱元璋没想到的是,他这么做有着严重的后遗症,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反抗,不久后,民间开始流传,他的一些孩儿是老对头陈友谅和元顺帝的遗腹子。说他老朱看似得了便宜,其实是白白替人养了儿子而不自知。这涉及到朱元璋诸子身世之谜,待下文分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2: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20

  朱元璋拥有如此之多的妃嫔,且精力勃勃,老而不怠,一共生了26个皇子、16位公主。要说起来,好像豪杰都很能生儿子,如曹操就生了25个儿子,仅比朱元璋少一个。老朱家的这些天潢贵胄里,有几位身世颇有传奇,迷雾重重,云山雾罩,史学家讨论了上百年,也没搞清楚。
  为便于讨论诸王身世之谜,先将朱家少爷、小姐和他们妈妈的名单开列如下。因为人名众多,先列出一份人物关系表备查,还是极有必要的。

  26位皇子,依所生之母列次如下:

  马皇后——马后生5子,此据官方正说,另有异说,见下文)
  1、懿文太子朱标(1355-1392)
  2、秦王樉(1356-1395)
  3、晋王棡(1358-1398)
  4、燕王棣(1360-1424)
  5、周王橚(1361-1425)
  胡充妃
  6、楚王桢(1364-1424) 墓志载:“母昭敬太充妃”
  达定妃
  7、齐王榑(1364-1428)
  8、潭王梓(1369-1390)
  郭宁妃
  10、鲁王檀(1370-1390)
  郭惠妃
  11、蜀王椿(1371-1423)
  13、代王桂(1374-1446)
  19、谷王橞(1379-1417)
  胡顺妃
  12、湘王柏(1371-1399)
  郜氏
  14、肃王楧(1376—1419)
  韩妃——称某妃者,我怀疑她没有妃号。妃只是尊称,或习惯称呼。下同。
  15、辽王植(1377-1424) 墓志载:“□□之母□妃韩氏”
  余妃
  16、庆王(1378-1438) 墓志载:“母妃余氏”
  杨妃
  17、宁王权(1378-1488) 墓志载:“母杨氏”
  周妃
  18、岷王楩(1379-1450)
  20、韩王松(1380—1407)
  赵贵妃
  21、沈王模(1380—1431)——韩、沈二王同年生,韩四月,沈八月
  李贤妃
  23、唐王桱(1386-1415) 墓志载:“母贤妃李氏”
  刘惠妃
  24、郢王栋(1388—1414)
  葛丽妃
  25、伊王(1388-1444)——郢、伊二王同年生,郢四月,伊六月
  失名妃
  9、赵王杞(1369-1371)
  22、安王楹(1383—1417)
  26、皇子楠(1393)

  16位公主,第10、13女早卒非封。余依次如下:

  1、临安公主
  2、宁国公主(1364-1434) 实录载:母马皇后
  3、崇宁公主
  4、安庆公主 实录载:母马皇后
  5、汝宁公主
  6、怀庆公主 母孙贵妃(实录载贵妃“生女三人,次女早卒”)
  7、大名公主
  8、福清公主 墓志载:生于洪武三年,“母郑安妃”
  9、寿春公主
  11、南康公主 墓志载:“母林氏”
  12、永嘉公主 母郭惠妃
  14、含山公主 母高丽妃韩氏
  15、汝阳公主 母郭惠妃
  16、宝庆公主 墓志载:“生母张氏”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28 13: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21

  前文说到,朱元璋以从敌人的后宫掠取美色为乐,造成社会上流传关于其子嗣异闻的后遗症。譬如他通过《大诰》(大诰的法律地位,一般来说,比《大明律》更重),向广大群众承认了他掳掠陈友谅妾侍的野蛮行径。这为古代的历史爱好者和贴子写手提供了极好的发酵材料,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社会上开始传言,说陈友谅之妾阇氏被俘入朱家掖庭,不久生下一子,朱元璋茫然不觉其异,封之为潭王,开国于长沙。
  这孩子不晓得自己的真实身世,阇氏也一直隐忍不说,直到潭王告别母亲去封国的时候,才告诉他说:“孩子,你其实是汉王陈友谅的儿子,你父为仇所杀,汝却认仇为父。孩子,我为你才忍辱活到今天。你须知记牢,将来好为亲生父亲复仇。”
  读到这里,大约听戏的、观书、看网贴的,都一齐兴奋起来了。
  这故事接着说:潭王到封国后,气愤不过,就起兵反了。朱元璋派徐达的儿子率大军去讨伐。潭王见官军来了,紧闭城门,抱着幼子在城头绕行,命人取一块铜牌,上书几个大字:“宁见阎王,不见贼王!”掷于城外,遂举火阖宫,他自己抱着孩子从城上跳下而亡。
  朱元璋自以为收服敌人的老婆,却不料替敌人养了儿子,老羞成怒,在后宫大开杀戒,假借天上出现妖星,尽戮其宫人,皇后脱簪珥待罪,也只是仅免,余者“悉歼除焉”。
  此事见明人王鏊的笔记,史家王世贞已驳之,见所著《弇山堂别集?史乘考误》。其实这个故事非常荒诞,根本不值一驳。就拿年龄来说吧,潭王生于洪武二年,即1369年,而陈友谅死于1363年,相去达6年之久,除非陈友谅的遗腹子是哪吒,否则如何能在娘肚子里潜伏这些年?这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代王母子的身世,还有马上要说的成祖朱棣为元顺帝遗腹子这些事,虽然在社会上为人津津乐道,名其为“谜”,实不为谜,是很容易考证出其中的破绽的。
  王鏊(谥文恪)在正德初年短暂地做过大学士,不久归隐,他虽是翰林出身,“久典国史”,却与他的同乡祝枝山一样,好记荒诞不经的事。潭王故事即为一例。此事被记入《王文恪公笔记》,表明在明代中期,陈友谅妾在明宫生子的故事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潭王朱梓,生于洪武二年(1369),在众多兄弟中排行第8,他与其兄齐王朱榑同为达定妃所生。这位达定妃是洪武三年获封的,她可能就是洪武元年朱元璋的六妃之一。她被认为就是朱元璋在大诰中对外宣布的那个人。万历时人何乔远所著《名山藏》就言之凿凿地说:潭王之母达定妃,是“故陈友谅姬”,被朱元璋娶为妃,而妃心实不平,经常给潭王将她所以为妃之故,“故王不胜忿,闭城反,竟自焚”。《名山藏》是一部较重要的明史研究资料,作者较为谨慎,虽然说达定妃是“故陈友谅姬”,但没说潭王是陈友谅的遗腹子。
  而多数野史却不管三七二十一,大胆附会,认定达定妃就是所掠陈友谅之妻,她的名字就是阇氏。
  潭王之母的封号为“定妃”,姓达氏。“达”不是一个常见的姓,近人李晋华在《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一文中说:“女人之姓原不甚可征,且‘阇’与‘达’为双声,易混为一,则阇妃、达妃本一人也”。李先生是民国时期的明史研究专家,功力极深,唯此论发乎想象,难以服人。恕我耳拙,怎么在我听来,阇与达,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呢?况且,陈友谅姬妾未必就姓阇。因为“阇氏”及潭王为陈友谅遗腹子之说,均出于破绽百出的《王文恪公笔记》,而以后的笔记,如《近峰闻略》、《明记略》等书,均是沿袭其说。既然遗腹子说不攻可破,凭什么“阇氏”说独能成立?
  也就是说,目前没有证据证明达定妃就是陈友谅被掳之妾,而陈友谅之妾姓阇,以及达定妃就是阇氏,则纯属荒唐之言。
  为什么不管是史家,还是小说家,都挑达定妃来说事呢?这可能与洪武初所封6妃中,唯有达定妃一人搞不清来历,而且她的姓氏又较为少见有关。然则,这就是少见(知道的事实与史料太少)而多怪了。如前文所述,朱元璋虽然在洪武三年时只封了6位妃子,但他的女人并不少,只是多数人都不计名不计利,每天“朝五晚九”,默默地工作,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封号。我觉得,陈友谅之妾,杂于这些不知名的女子中的可能性,是远远大于她就是达定妃的可能性的。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

GMT+8, 2024-3-29 14: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