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寒 发表于 2014-2-10 12:46:50

  华盛顿看了很多人以后,概括出这群士兵的标准模型:
  服装:农民式。少量老军服,多数穿着乡巴佬土衣。
  武器:土枪式。老兵有老枪,多数人带自制枪和……猎枪。
  组织:老乡式。各州的兵只服从老乡长官,他人最好别惹。
  纪律:休闲式。不知道纪律是何物,散漫如散步。
  气质:愤青式。仇视英国人,想为列克星敦死难者报仇。
  经验:打猎式。多数人没打过仗,只打过猎。
  这是军队吗?纯粹是农民集会嘛。
  如果这群乌合之众是一体的,那还可以接受,问题是他们还一分为四:
  第一支,来自马萨诸塞,首领沃德将军;
  第二支,来自新罕布什尔,首领斯塔克上校;
  第三支,来自罗得岛,首领格林将军;
  第四支,来自康涅狄格,首领普特南将军。
  如果仅仅是军队一分为四还可以接受,难以接受的是人数缩水缩水再缩水:
  来之前,他听说有2万人;一来听取汇报,说是1.8万人;华盛顿视察后觉得没这么多,一清查,只有1.5万人;实际能够作战的只有1.2万人左右。
  天哪,没来由军队就打了6折。
  如果仅仅是人数少还可以接受,难以接受的是军队内部管理一塌糊涂。有喝酒的,有打架的,有赌博的,有偷盗的,还有……公然贪污受贿的。
  如果仅仅是纪律差还可以接受,难以接受的是,这帮乌合之众年底还会自动解散。因为当时北美实行的是轮役制,农民服兵役一年,即可退伍回家。再换上一批新农民服役。
  这样的军队,能够打仗?真是奇迹。
  到这个时候,华盛顿才如梦初醒,自己原来撞了八辈子大运,有幸当上了这样一支精锐之师的总司令。

宝宝寒 发表于 2014-2-10 12:49:00

  再看看对手。
  其实不用看,华盛顿早年就知道英军训练有素,军纪严明,武器精良,善打硬仗。
  拥有一支像英军这样的军队,一直是青年华盛顿的梦想。
  未曾想到,十多年后,自己要带领一队乌合之众与梦想之军拼命。
  其实,华盛顿没有料到,对手比他想象的还要强大。这是因为,在他来到坎布里奇之前,英国政府派来了三位绝世高手进入了波士顿。
  他们是:
  威廉.豪。比华盛顿更帅气。
  亨利.克林顿。比华盛顿更狡猾。
  约翰.柏高英。比华盛顿更有名。
  三个人的共同点是:属于英国最有经验的将军,能征惯战,战功显赫。
  乔治三世和他亲爱的首相认为,派这三位跨过大西洋,北美人想闹腾,几乎是找死。
  这三位也是这么认为的。
  柏高英一直认为自己是去与一支劲旅交战。到波士顿港后,别人告诉他是一群农民军包围波士顿时,他大为惊讶,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什么!一万农民把五千名王家部队封锁起来了?”
  “那好吧,就让我们试试吧。我们很快就会找到回旋的余地的。”
  他并非夸口,因为他还没见过农民能与军队对着干的。何况他们还随身带了1.1万久经战阵的精兵。
  他们和盖奇会合,兵力达1.6万人,比华盛顿军队还多。

宝宝寒 发表于 2014-2-10 12:49:48

  可是,邦克山一战,英军得不偿失,盖奇和他们三个这才发现,农民也不是吃素的。与农民军来硬的,不是打不赢,而是划不来。那就先守住,等机会再说。
  华盛顿当然不知道他们想什么,他只知道,自己统帅着这样一支烂军队,得努力想办法,否则会有灭顶之灾。
  看一个人是否高明,不是看他如何打好一手好牌,而是看他如何打好一手烂牌。
  华盛顿现在一手烂牌,没有办法,只能死马权当活马医。
  首先,整顿军纪。凭这些乌合之众,想打赢战争,无疑是异想天开。得用严格的军纪把这批乌合之众变成钢铁长城。于是他大刀阔斧,进行整顿。统一服装,统一军令,统一纪律,违者皮鞭伺候,或者扣工资、降职、开除。经过一段时间整顿,军队面目焕然一新。
  其次,调整防务。收缩防线,增修工事,补强薄弱环节。把军队分为左中右三支:
  左翼驻在冬令山和展望山,由李统率。
  右翼驻罗克斯伯里高地,由沃德统率。
  中路驻坎布里奇,由普特南和希思统率。
  这样调整后,防务强化了不少,华盛顿心里略略踏实了些。
  再次,补充弹药。自从军纪整顿后,军队渐有生气。华盛顿信心渐长,心里筹划是不是要打一仗。可是,他一查枪支弹药,差点没晕过去。因为平均每个士兵只有……9发子弹。
  9发子弹,打鸟都嫌少,何况打人?
  子弹少,炮弹更少,全部收罗起来,也仅有32桶。
  没这两样东东,拿什么来打仗?
  华盛顿哀叹:真是想什么没什么,我这个司令,咋当得这么苦呢?
  

宝宝寒 发表于 2014-2-11 12:06:25

  第二节 初出茅庐第一仗
  
  华盛顿还不知道,他的苦才刚刚开始。除了军营中的事让他焦头烂额,现在还有一件更大的事让他焦头烂额,那就是北美13州人民都在骂他。
  大陆会议骂他,老百姓骂他,士兵也骂他。
  不是骂他别的,是骂他不作为。
  该总司令从6月份上任,一直到9月了,3个多月了,居然没声音没图像,无所作为,连一点打仗的动静都没有。
  当日众望所归总司令骑马离开费城,大陆会议的衮衮诸公都认为,当年的老英雄一去,一定会统帅大军,迅速踏平波士顿。
  当日夹道欢送总司令的老百姓,都认为北美军列克星敦胜了,邦克山之战胜了,现在总司令一去,军队一定会如虎添翼,很快会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打败英国佬。
  当日列队欢迎总司令的士兵们,心里坚信,有这样高大威严的总司令指挥,一定会旗开得胜,打得英国佬落花流水。
  连华盛顿自己也认为,不管输赢,一定会在3个月内分出胜负,年底前结束军事行动。
  可是,整整3个多月过去了,什么事也没发生。如果是这样,还要你华盛顿去干什么呢?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从上到下,都由最初的激动,慢慢变为平静,又慢慢变为不满。
  对华盛顿,由最初的敬仰,变为怀疑和责难。
  最让老百姓难以容忍的是,这种打又不打、停又不停的相持状态,军事消耗特别巨大,最后都要老百姓买单,老百姓心痛啊。
  
  

宝宝寒 发表于 2014-2-11 12:07:02

  你以为华盛顿孬种不敢打?
  NO!
  华盛顿从来就是一个猛仔,从来就是一头雄赳赳的动物,不管是打仗、追女还是谋地,都是“猛”字当头。
  刚到坎布里奇,他就在前线逡巡,像狼一样寻找进攻波士顿的突破口。
  只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华盛顿敢打,他的对手也敢打,但是对手不想打。因为这仗没法打。
  盖奇每次派兵出城作战,总是列队前进,想等对手列队后互射。可这班美州乡下兵,卑鄙无耻,从来不列队形。只要英国兵一出城,美州兵就分散开来,躲在掩护体后面偷袭。英军队形严整,刚好成为活靶子。英国人吃几次哑巴后,不再出来了,只用炮向外轰。
  英国人为什么这么笨?难道不知道出城分散与美洲佬干吗?
  他们知道。
  但他们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没有这么下流,没有这么无耻。
  那时的欧洲,        仍然是个充满骑士精神的文明社会,人们注重身份和荣誉,崇尚理想和道德,讲究风度和礼节,很“绅士”。
  打仗也是如此。
  他们打仗,从来就讲究堂堂正正,正面交锋。谁要是搞小动作、搞偷袭,那将被世人取笑。不但敌人瞧不起你,自己人也鄙视你。
  

宝宝寒 发表于 2014-2-11 12:07:33

  两军相遇,总是等对方列好阵以后,才会开打。经常互相礼让,请对方先开枪。有时候还会想办法激怒对方,让对方先动手。
  双方严禁故意先射杀对方的军官。他们认为,要是先把指挥官打死了,这仗还有什么可打的。
  也不准朝人背后开枪,认为那是极不道德的。
  至于游击、偷袭、暗杀,那是强盗、罪犯、小人、流氓、恶贼才干的事。
  绅士是不会这么干的。
  其实,华盛顿早年就深受费尔法克斯家族影响,一生都钦敬和学习欧洲绅士风度,十分重视身份和荣誉,讲究正派做人。连打仗,也厌恶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游击战争,向往打“文明人”的战争。
  只是他手下大多是乡巴佬,只会打猎,打起仗来也像打猎一样,围、追、堵、截、袭,样样是下流手段,还不具备打“文明人”战争的军事素养。
  打仗,一般君子哪能打得过小人,所以盖奇尽吃哑巴亏。无奈,只好筑牢工事,坚守待变。
  华盛顿就这样失去了对手。
  猛虎出林,遇到狡兔不出,只好憋气。
  千思万想,华盛顿想出一招,偷偷攻占一个前沿高地,激怒对方出战。
  对方不为所动。
  华盛顿心中大恨:除非波士顿英军正在待援,否则,我真想不出英军为何呆着不动,他们既然看不起美洲军,为什么又不出来决一死战呢?

宝宝寒 发表于 2014-2-11 12:08:07

  愤怒。
  无奈之下,华盛顿又心生一计:你不是躲在城里不出来吗,那好,我就绕开你的工事,利用快艇,从水上进攻,陆上配合,看你怎么抵挡?
  妙计,妙计,真是妙计。华盛顿赞叹自己。
  华盛顿兴冲冲召集军事委员会全体将领们开会,胸有成竹地端出计划。
  谁知道一干众将你望我、我望你。
  华盛顿错愕:这么好的计策,怎么……
  沃德:总司令,我军这么艰难,人少,弹药少,战力差,此时进攻,不妥吧?
  华盛顿看着李,自己一向器重李,李应该会赞同。可是李回答:敌人城防坚固,早有准备,炮火厉害,不宜进攻。
  华盛顿移向普特南,普特南更干脆:总司令,敌强我弱,打不得。
  三位少将态度明确,五位准将托马斯、希思、沙利文、斯潘塞、格林全部反对。
  根本就不需要表决。
  总司令的绝妙好计,被秒杀。
  华盛顿倒抽一口凉气。
  因为这不单单是个计策被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总司令的威信受到损害。华盛顿原以为,自己深思熟虑的好计,一定会得到大家的赞同,至少会得到多数赞同。谁知,竟然遭到一致反对。
  

宝宝寒 发表于 2014-2-11 12:08:43

  是计策行不通吗?可明眼人一看即知,此计虽说有点冒险,但不是完全没有可行性,至少应得到部分赞同。
  可结果是一致反对。
  这只能说明一件事:华盛顿号称总司令,但在这些将军们的眼里,不过是一根葱而已。
  华盛顿欲哭无泪。自己身为总司令,连自己的主张都贯彻不了。
  无奈,那就等吧。除此,还有什么办法呢。
  等来等去,等到了一个更坏的结果:英军换首领了。英国政府认为,盖奇同志在波士顿为官一任,坏事一方,镇压不力,贼寇嚣张,再若如此,大事坏矣。
  换,换上精于行伍、熟悉战阵的人。
  三位绝世高手之首的威廉.豪将军,荣幸上位。
  威廉.豪当政,防护更严,华盛顿正面进攻的希望更加渺茫。
  最要命的是,临近年关,士兵们服役期快满了。时候一到,他们都会唱着歌儿四散回家。
  这仗怎么打?
  但华盛顿手下的那些将军们,仍然老神在在,气定神闲,等。
  前方的将帅等得起,后方的大陆会议等不起了,老百姓已经开骂了。
  前线这么久打又不打,停又不停,到底怎么回事?
  大陆会议也急了。于是派出德高望重的老精怪富兰克林,带领一个委员会,前来弄清楚,前线到底怎么回事。
  

宝宝寒 发表于 2014-2-11 12:09:40

  富兰克林一到前线,被眼前的景象吓住了。他原以为,军队面对强敌,一定雄风烈烈、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可现场是,军队缺衣少食,缺枪少弹,要什么就缺什么。士兵们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灰头土脸。他们一谈起打仗就漫不经心,一谈起退役就眉飞色舞。
  离开这个鬼地方,脱离苦海回家,是他们唯一共同的心声。
  富兰克林终于明白,华盛顿为何总是向大陆会议叫穷,总是呼吁要建立常备军。
  富兰克林和华盛顿等人一起研究,组建一支新军队。华盛顿强烈要求建立一支长期服役的正规军,再也不能搞临时军。
  为此,他们整整开了四天会。
  四天内,华盛顿反复据理力争,要求建立正规军。他已经吃了很多亏,再也不想重复过去的痛苦了。
  可是,任你华盛顿和一帮将军们怎么声嘶力竭,最后的结果,还是建立一支3.2万人的临时军。
  服役期,仍然是一年。
  华盛顿无法掩饰自己的愤怒和失望,几乎要甩手走人。
  聪明的科学家、开明的政治家、高明的外交家、精明的实业家-----富兰克林,为什么这么糊涂。难道他不知道这么做的可怕后果吗?
  他知道。
  不但他知道,大陆会议的那群辩士们都知道。
  不建立常备军,是他们共同研究定下来的。
  原因只有一个:防止产生独裁者。
  若建立常备军,军事首脑天长日久指挥它,最后很可能二者合体,演变成为一支大陆会议和群众无法控制的力量。那样的话,独裁者就会应运而生。
  因此,常备军,天生就是自由民主的敌人。
  

宝宝寒 发表于 2014-2-11 12:10:43

  华盛顿越争辩,越不可能有常备军;越呼吁,越提醒大家的神经。因为大家防的就是你。
  不但如此,有些军队由大陆会议直接指挥,没华盛顿什么事。
  当时大陆会议的头头脑脑们,觉得加拿大军事地位重要,于是直接命令理查德.蒙哥马利率军北征,并要华盛顿派军配合。他们认为,只要打败加拿大的英军,就能解除北方威胁,波士顿英军自然孤立。
  华盛顿也深知北征的重要性,派出最强上校阿诺德率领1200人配合,与蒙哥马利分进合击。
  问题是,能打败强大的加拿大英军吗?
  大陆会议的军事外行们,偏偏非常乐观。
  果然,蒙哥马利和阿诺德进军都十分艰苦。时值隆冬,连月大雪,阿诺德军长途跋涉,后勤不继,部队只好杀马充饥,最后把皮鞋都煮了吃,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有得一拼。因饥饿、寒冷和疾病,1200人死了一半。剩下一半好不容易与蒙哥马利会合,打了些小胜仗,但真正到了魁北克,美英主力对垒时,元气大伤的美军根本不是对手。12月31日,他们趁着暴风雪,想出其不意夜袭英军。但一战即败,阿诺德和蒙哥马利双双倒下:
  阿诺德重伤。
  蒙哥马利身亡。
  彻底惨败。
  这就是大陆会议直接指挥带来的巨大成果。
  北征失败,军人思家,这就苦了华盛顿和他的将军们。
  但没有办法,这戏还是要演下去。华盛顿只能重新招募士兵。本来想在老兵中多招一点,多点有经验的熟练工。怎奈老兵们革命的热情早已过去,日思夜想的就是早点复员,回家过自在日子,谁愿意在这里无事找苦吃。
  
页: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查看完整版本: 说美国 道美国----一个现代帝国的传奇崛起----潇湘观渔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