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寒 发表于 2014-1-21 13:44:43

  但是,又一次天不绝华盛顿,天黑时老天下起了特大暴雨,法军也无法进攻,双方休战。
  大雨倾盆,英军难受,法军更难受,因为他们没有堡垒。望着暴雨,法军的意志首先动摇(他们不知道英军枪炮基本失灵),他们虽然雨停后还可以组织猛攻,但问题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一天交战下来,伤亡不轻。要攻下堡垒,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不划算。
  他们喊话,要华盛顿派人谈判。
  华盛顿想都没想,坚决拒绝。
  但法国人发扬男人追美女的那种厚脸精神,一次不行,再喊,两次不行,三次,一直喊到华盛顿心软为止。
  华盛顿思前想后,觉得是该谈判了。如果法国人不撤,英军突围的可能性为零。枪炮失灵,人员伤亡达三分之一,再打下去,只有全军覆灭一途。
  于是双方谈判,几经反复,达成协议:华盛顿体面投降。所谓体面,就是英军按军礼撤出,不必缴械。除大炮炸掉外,枪、物带走,带不走的可掩埋守护,下次来取。条件是一年之内不准在法国国王领土内修建任何建筑物。
  另外,留下两名上尉做人质,换回上次被英军俘虏的21个士兵。
  为了维护英军尊严,华盛顿把自己最好的衣服拿出来,给人质换上,让他们体面地呆在法军内,
  不过,你不要以为华盛顿大公无私贡献了自己的衣服,这套衣服是作了价的----13英镑,哈哈。
  

宝宝寒 发表于 2014-1-21 13:45:48

  此仗的结局,总体看来,还算不赖。
  可是,在签署投降书时,华盛顿出现重大失误。
  投降书中称朱蒙维尔是外交使节,被英军“刺杀”,而不是“打死”。
  “打死”是交战而死,很正常。“刺杀”是故意而为,说是华盛顿们蓄意杀死了外交使节。
  这是无耻的恶棍行为,违背了公认的战争准则。
  但我们亲爱的华盛顿同学不认识法文,当时心情也很绝望,大笔一挥就签了。
  这下可好了,法国以英军杀害使节为借口,发动了波及欧美亚三洲的“七年战争”。
  
  华盛顿虽然投降了,但丁威迪了解情况后,非但没有责怪,反而赞赏华盛顿的英勇。弗吉尼亚议会拨款奖励全体士兵。英法两国也大肆宣扬华盛顿的事迹,不过英国是从正面讲,法国是从反面讲,华盛顿成了名噪大西洋两岸的人物。
  法军占领“困苦堡”后,弗吉尼亚面临的威胁迫在眉睫。9月,丁威迪得到议会的支持,决心扩军至10个连,并且并入英国正规军。华盛顿闻讯,喜不自胜。自己终于可以加入正规军了,再也不要看那些鸟人的脸色。而且,自己才22岁,就拥有上校军衔,这是英国贵族青年都难以实现的目标。
  他兴冲冲地去见丁威迪。
  谁知丁威迪决定,扩军后按正规军编制,实行独立连制度,取消校级官职。华盛顿只能当连长。
  华盛顿犹如遭到雷击,自己的军衔一下子从上校降到上尉,他犹如置身冰水,全身冰凉。
  自己一年多来,历经无数艰险,却换来这样一个结果,华盛顿很悲愤。

宝宝寒 发表于 2014-1-21 13:46:27

  象华盛顿这样的草根阶层,既非生于贵族世家,也不拥有大量土地,只能靠自我奋斗跻身上流社会,因此,他们视官衔如上帝,视荣誉为生命。华盛顿好不容易获得珍贵的上校军衔,现在无缘无故跌到上尉,荣誉和声望一定会大幅下降。
  华盛顿实在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愤而辞职,万般不舍地离开了心爱的军队。
  更让他心寒的是这年冬天,英国政府作出规定,王家军队(正规军)的军官,地位高于地方军队同级军官。这一规定极大地伤害了象华盛顿这样的地方军官的感情。
  他很难相信,一个政府,会做出这样歧视人的事情。
  华盛顿第一次对中央政府感到愤怒。
  法军的步步紧逼,引起了英国内阁的高度警惕。1755年,英国开始组织大规模反击,从四条战线上同时出击:
  第一路开往新斯科舍省(加拿大境内),第二路开往香普兰湖王冠角堡垒,第三路开往安大略湖和伊利湖之间的尼亚加拉碉堡,第四路开往俄亥俄河流域凯迪纳堡。
  目标是赶走法国人,收复失地。
  战役总司令是坎伯兰公爵,负责第四路的是爱德华.布雷多克少将。
  布雷多克率两个团1000人进驻弗吉尼亚。
  华盛顿怏怏住家,打理农庄,但此时心境非彼同,时常挂念给了他太多梦想的军队。
  布雷多克的驻地亚历山德里亚离弗农山庄不远。军队的喧闹撞击着华盛顿的心。华盛顿忍不住往亚历山德里亚跑,象孩子看稀奇一样,到处张望。
  

宝宝寒 发表于 2014-1-21 13:47:03

  看者无心,观者有意。一位朋友瞧见华盛顿为军队神魂颠倒,知道他犯军瘾了,于是告诉了布雷多克。布雷多克只听说犯花痴的,没听说犯军痴的,哈哈大笑。他早听说华盛顿的大名,丁威迪又曾向他谈起华盛顿的才干,他正需要熟悉情况的助手。于是安排奥姆上尉写信,邀请华盛顿入幕作副官(参谋)。
  像这种私人邀请性质的军人,为志愿军。国家不给任何报酬和军事装备,一切自备。
  华盛顿接信激动不已,他不计较这些,因为他最大的心愿,是想亲身参与收复凯迪纳堡,以解胸中曾经失败的郁闷。
  他早听说布雷多克是位名将,军事经验丰富,治军很有一套,也想见识一下名将指挥作战的风采。
  一入幕,华盛顿发现布雷多克确实是位优秀的将军,治军谨严,熟悉阵法,十分自信,很有威信。
  军队一开拨,华盛顿就大开眼界。只见大军步伐整齐,风纪谨严,外加军乐队敲锣打鼓,这样的军队如果不是训练有素,不是久经战阵,不可能达到这样从容高的境界。
  这支军队,帅呆了。
  与之相比,北美军队完全是乌合之众。
  只可惜,这支军队的赏心悦目仅止于此。
  原因在于他的头头----布雷多克。这位将军熟悉的一切,都是欧洲式的。
  可这里是美洲,他的知识变成了灾难,他的才干变成了魔鬼。
  第一件事,布雷多克命令军队带着大量辎重翻山越岭。华盛顿很惊讶,好心提醒将军,这样做不妥,会影响行军速度。
  布雷多克报之以一笑:年轻人到底是年轻人,没见识,粮食辎重不带足,将来靠什么打仗。
  

宝宝寒 发表于 2014-1-21 13:47:33

  第二件事,布雷多克拒绝印第安人的帮助,华盛顿又很惊讶,又好心提醒将军,印第安人带路搞侦查有一套,多用好处大哦。
  布雷多克笑笑:北美人就是北美人,没胆量,我们正规军打仗,还靠得着印第安人?印第安人能做什么?
  华盛顿也是个急性子,看见问题就提。自尊心极强的布雷多克气鼓鼓,两人争得满脸通红。
  报应很快到了,道路果然陡峭崎岖。布雷多克这才反应过来,这是一块陌生的大陆,华盛顿也许是对的。于是他开始征求华盛顿的意见。
  不久,华盛顿发现一个难得的作战机遇:哨探报告,迪凯纳堡守兵不多。由于天旱河浅,不能通航,敌人难以补援。此时如果以一军轻装奔袭,定能成功。
  华盛顿建议,兵分两路:一路继续运辎重走,另外挑选一批精锐,轻装前进,快速奔袭。
   布雷多克觉得这个建议不错,就挑选出1200人,配备了10门野炮,组成第一梯队,快速前行。第二梯队携带物资后行。
  这个主意是好的,可是,似乎天不助布雷多克。华盛顿病了,不轻,布雷多克安排他留后治疗。
  没有了华盛顿的提醒,布雷多克不知道什么是轻装前进。他的部队仍然带着大炮,遇到山堆,铲平;遇到林木,砍伐;遇到河流,架桥。行军速度嘛,很快,4天前进了12英里。
  这就是布雷多克的奔袭!
  

宝宝寒 发表于 2014-1-21 13:48:05

  病中的华盛顿心急如焚,担心错过了这场战争。因此,他在大病初愈、身体尚未恢复的时候,就匆匆赶往前线。
  7月8日,华盛顿到达前线营地。营地设在莫诺格赫河东岸,距迪凯纳堡15英里。布雷多克“奔袭”了一个多月,只“奔袭”了100英里。
  布雷多克错了吗?
  没有。
  因为他是严格按照军事规程和技术准则办的,一点也没错。错的是美洲的路太难走。
  布雷多克心中的战争,就是领着纪律严谨的士兵,吹着军乐,健步走向开阔地,列好军阵,等敌人也列好军阵后,互相对射……整个欧洲都是这样打仗。
  美洲也应该一样,布雷多克就是这样想的。
  华盛顿到达时,布雷多克正在部署第二天进攻凯迪纳堡。打算兵分三路,第一路由盖奇中校率领,作先锋;第二路由约翰。圣克莱尔爵士率领,负责修路;第三路才是布雷多克亲率的主力军。
  华盛顿一看,坏了,因为已经猜到英军不会打丛林战,所以建议布雷多克派些印第安人去侦察,防止敌人埋伏在道路两边的山林里偷袭。
  布雷多克一听到华盛顿提建议,头都大了。早前听这个华盛顿的,结果1个月奔袭了100英里,还弄得不甚其苦。
  可见,这个华盛顿的主意,听不得。
  理所当然,布雷多克没听他的。
  

宝宝寒 发表于 2014-1-21 13:49:08

  7月9日军队正式进发,准备与法军决一雌雄。前面渡过两条河,穿过一座山,就可以与法军相遇。
  盖奇率领先锋队先行,其中有个连长叫盖茨。这个盖奇中校,就是后来成为马萨诸塞总督、与汉考克和塞缪尔斗得天昏地暗的盖奇;这个盖茨上尉,就是后来独立战争中与华盛顿并肩战斗的盖茨。
  呵呵,独立战争初期,就是几个老战友在掐架。
  这是后话。
  华盛顿防袭击的建议,布雷多克没听进去,盖奇听进去了。他的先锋部队,小心前进。果然,前进未几,就遇到30多个印第安人的偷袭,盖奇指挥一阵狂射,印第安人象散狼一样跑了。
  盖奇终于放心了。
  前进,前进,再前进!
  三军即将渡河,布雷多克下令,要注意军容。因为敌人有可能在密林中窥视,只有军容严正,才能大壮声威,吓怕敌人。
  果然,军队军旗飘扬,刺刀闪闪,军歌高奏,秩序井然,威武雄壮,好像阅兵式一样,把个华盛顿看呆了(猜测:口水直流)。
  华盛顿忍不住赞叹:呵,这样的军队才是真正的文明之师、威武之师。
  谁知道,这样一支威武之师,马上会成为一盘菜。
  过河后,威武之师向小山挺进,华盛顿看到已进入林子,善意提醒布雷多克,应该到山地密林中探查一下,以防埋伏。
  布雷多克哈哈大笑:埋伏?就刚才那30几个印第安人,也叫埋伏?哈哈哈……。华盛顿啊,华盛顿,我们皇家军队,还怕这些小毛头?继续前进。
  布雷多克声音未落,前方密林里噼噼啪啪想起了枪声。
  华盛顿最担心的事,变成了现实!
  

宝宝寒 发表于 2014-1-22 13:29:31

  盖奇的先头部队首先撞上法印联军,双方对射,法印联军溃散。盖奇正要高兴,小路两边的林子里啪啦啪啦射来子弹,青烟朵朵,嚎叫声声,盖奇整齐的部队成了活靶。英军看不到躲在林子后面的敌人,只能根据枪烟和声音还击。
  这种仗,英军从来没见过。他们习惯于列阵对射,没见过别人还可以全部隐蔽偷袭。只有那些游兵散勇、乌合之众,才采用这种下三滥的打法,一时反应不过来该怎么对付。
  盖奇声嘶力竭,指挥队伍散开。没喊几句,一颗子弹射来,我们的盖奇同学倒了----不过没死,不然就没有后面的盖奇总督了。
  撤!
  他们撤到第二路军,发现第二路军比他们还惨,正处于高密集的弹雨之中。
  撤了又撤。
  布雷多克一点也不慌,前面枪声虽然密集,但听得出,并非大部队,不用怕。只要把主力派上去,还怕射不过那些乌合之众?
  他镇静地把主力一分为二,伯顿中校带800人支援,其余400人留守大炮辎重。
  伯顿带领的大部队来得正是时候,正好冲入弹雨之中,享受一次免费的惊险刺激之旅。
  官兵纷纷倒下,伯顿也吓傻了。因为他看不到敌人,不知道该如何指挥。他没学过,也没经历过这样的战斗。
  过来好久,他才反应过来,应该分兵冲进树林,寻找敌人射击。
  如果这样做的话,战事也许还可以挽回。

宝宝寒 发表于 2014-1-22 13:30:11

  可不巧,前面回撤的部队冲散了大部队,他无法指挥。
  只有弗吉尼亚士兵知道如何对付印第安人,纷纷主动散开冲进树林,寻找敌人还击。
  大家在慌乱中也反应过来,应该象弗吉尼亚士兵一样,分兵寻敌。
  但是,恰巧这个时候布雷多克赶来了 ,彻底葬送了这支部队。
  他看到心爱的部队乱作一团,十分愤怒。
  作战怎么这样没有纪律?打仗怎么这样慌张?怎么搞的!
  他下令:列队前进,还击敌人!
  华盛顿听到他的命令,大惊失色,他赶忙向将军建议,要分散军队,寻敌决战。
  布雷多克愤怒地喊道:你懂什么?军队分散,哪里还有战斗力?
  他又下令:连排集合,列队前进!
  他错了吗?
  没有。因为他是按照军事规程指挥的,绝对没错!
  至少他自己这么认为。
  有些军士知道这样不行,仍然分散寻敌。将军大怒:你们这些胆小鬼,还不快集合!
  只见他冲上前去,用指挥刀砍向散兵。
  士兵们没办法,集合列队,前进接受枪决。有的在临死之前,远远向林中冒烟处开枪,却打死了一批刚冲进树林的弗吉尼亚士兵。
  列队的士兵四面挨枪,惊慌失措,举枪乱射,后排的士兵把前排的士兵打死了。
  布雷多克暴跳如雷,冲向队伍想靠近指挥,突然,他从马上摔倒下来。
  他的马光荣了。
  他换马再去,没走几步,只听见马嚎叫一声,倒地,又88了。

宝宝寒 发表于 2014-1-22 13:30:55

  布雷多克心急如焚,站起来指挥,想下令,可是他突然发现,自己两个参谋已经挂彩,只有那个顽固的华盛顿象宝贝一样----完好无损,只好由华盛顿传令。
  布雷多克每出一令,华盛顿都要冒着枪林弹雨来回跑,成为敌人的首要移动靶。但是很奇怪,华盛顿身边的人纷纷倒下,他就是不倒。也不能讲射击者没水平,因为有四颗子弹打中了他,可偏偏只是打中了他的外衣。他骑的两匹马都打死了,他从马上摔下来了,但他就是摔得那么有水平----连皮肤都没擦伤,你不得不佩服----神了!
  布雷多克看到部队大乱,要华盛顿传令后面的大炮团赶快前来,轰击敌人。
  华盛顿奔到大炮团一看,惨不忍睹。法国人抢在布雷多克前面,派人从林中围攻大炮团,先击毙了团长。没了领导,炮阵瘫痪。急得华盛顿冲到一架炮前,亲自示范开炮,但炮手们吓得脚软,就是不敢坚守炮位。
  华盛顿无可奈何,他还得复命,只好奔回布雷多克处。将军的坐骑已打死5匹,但他毫不退却,坚持指挥。
  他越勇敢,带来的后果越严重。他不走,保卫他的人也不能走,这样看着就在布雷多克的眼前倒下。
  布雷多克正哇哇大叫,一颗子弹不请自来,穿透他的右臂,直入肺部。他跌下了马。旁人慌忙把他运出,他还囔囔不肯离开战场。
  
页: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查看完整版本: 说美国 道美国----一个现代帝国的传奇崛起----潇湘观渔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