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15 12: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7)书生巡抚
多尔衮正在关外盯着吴三桂和李自成,吴三桂那边蠢蠢欲动,好在战略意图尚不明显,眼下密切监视就成。
李自成就不同了,他要往北京打啊!多尔衮心想了,北京是你打的吗?老子没去,你去的了吗?
其实这时,李闯王已经准备收拾铺盖回陕西度假(休整)了。如果事情真能这样发展,崇祯等于逃出一劫,得赶紧上祖坟烧香磕头去。
谁知,上天铁了心要让闯王进京旅游,于是雪中送炭的救星来了——大同总兵官姜襄向他递了降表!
自成兄遂进行自我心理辅导,迅速走出阴影,准备一鼓作气拿下大同!
不过这次,闯王又碰见一硬茬儿。因为现在的大同,姜襄说了不算。姜襄还有个上级,叫卫景瑗。时任大同巡抚。
卫景瑗,天启五年进士,陕西人,在来大同当巡抚之前,曾战斗于河南省司法第一线(河南推官)。
前面我们讲过,太原失陷之后,宁武便旦夕不保,守将周遇吉更是处境艰难。卫巡抚虽是文官出身,讲义气却不输于大老粗周遇吉,准备拉遇吉兄一把。他派大同总兵官姜襄去宁武援助周遇吉。
姜襄本着郊游的心态,在宁武外围玩了十几天,拿秒表掐着周总兵的殉国时间。时辰一到,立马给李自成写了降表,表达自己对闯王的敬仰之情,按姜总兵的逻辑,投降是个技术活儿,绝对不能误了吉时。
姜襄通敌这事儿,卫景瑗是不知道的。所以在宁武失守之后,他主动找到姜襄商量,要姜总兵跟他一起死守大同!
知人知面不知心!卫巡抚真是书生啊!糊涂啊!天真啊!
你要是跟姜总兵商量分银子,这事还能办,跟他讲大义,拉着他殉国,这不是对牛弹琴吗?
人家姜总兵谁有奶谁是娘的人生宗旨,可是有家族史的!投降李自成这事儿,就是姜襄他哥、昌平总兵姜瑄最先撺掇的,老姜家出了这哥俩,也算光宗耀祖!
要知道,这可不是姜襄一生中唯一一次背叛。不久之后,他将背叛大顺,投入大清的怀抱,后来他又背叛大清,虽然没找到其他怀抱,但天无绝人之路,人家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终于找到比吴三桂更不要脸的了!人老吴还知道,可以嚷嚷反清,却绝不能提复明!因为自己背叛了明廷,这种德性还提反清复明,属于自己抽自己大耳瓜子,书面语——恬不知耻!幸好,姜襄不识字,自然也不会成语,无所谓!
投降固然容易,如果有雄厚的资本作后盾,就更加完美了!姜襄投降的资本是什么呢?答曰:大同城和卫巡抚!
这就缺了大德了,你自己投降,还要拿别人当寿桃摆,不然就嫌自己不够孝敬闯王。
主意拿定,姜襄勾结大同城内的守军,大开城门,放民军进城!
卫景瑗还要和姜襄一起与城池共存亡呢,人就差放鞭炮迎接闯王了,可见工作伙伴,要找志同道合的。与不和自己在同一档次的人合作,只能把自己搭进去。因为你要脸,他不要脸,所以你拼不过他,赢不了他!
卫巡抚虽在司法战线效力过,但估计是搞技术支持工作,比如痕迹检验什么的,白面书生嘛!体格自然练不过膀大腰圆的姜襄,所以轻而易举被姜襄捆了,送到闯王面前。
你可以绑书生,却不要轻视书生!这个书生虽举不起一百六十三斤的练功刀(另一个白面书生卢象升举得起来),但是卫景瑗仍然有权用自己的方式,来告诉敌人,他的不屈!
卫景瑗见到李闯王连问候都没有一句,更不要说行礼了。他席地而坐,接着便失声痛哭,甚至不曾抬眼看一下,传说中、纵横西北的李闯王长什么样儿。
也许你觉得,卫景瑗在故意闹停闯王,我却认为他是真的伤心,国家走到这步田地,以卫景瑗的性格,怎能不伤心到痛苦?
李闯王手下看到卫景瑗这样的表现,估计暗暗在心里思忖,怎么杀这姓卫的了!是剐呢?还是蒸呢?
不想李自成的目光出人意料的柔和起来,他平静的对卫景瑗说:“我本一介布衣,今得天命,希望得到你这样的能人辅佐!不知阁下是否愿意?”
他的语气中,没有威胁、没有强迫,也没有生杀予夺的居高临下,有的只是爱护的语气和赞许的口吻。
听到这话,卫景瑗忽然转面向南,大呼皇上!当然,他呼喊的皇上并不是李自成!
李自成的左右被激怒,尤其是一个叫刘宗敏的大将,十分激动,拔刀就要杀卫景瑗。
李自成冲刘宗敏摆摆手,示意他放下刀。显然,李自成没有生卫景瑗的气,他接着说:“阁下不考虑自己,也不考虑家中老母、妻子和儿女吗?”
卫景瑗抬起头,目光如炬。过了一会,他对李自成说:“老母今年八十岁,蒙朝廷圣恩浩荡,值此乱世,得享天年,已是大幸!至于妻子儿女,相信人各有命,福祸难违。而我封疆一方,食朝廷俸禄,此危难时刻,自当面死,别无他话!”
这一刻,卫景瑗的目光,终于和李自成相遇。卫景瑗的嘴角微微颤动,眼泪滑落!
李自成低垂下眼帘,沉吟半响,说道:“这是个忠臣,不要杀他。放他回家!”他似乎不是在发布命令,更像是自言自语。语气分外柔和,却十分坚决,不容置喙!
如果你认为卫景瑗一心殉节,是为了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崇祯皇帝不怎么喜欢、甚至从未重视过这个搞司法出身的干部。
举个例子来说,崇祯四年,卫景瑗作御史时,曾弹劾当时的首辅周延儒贪污,皇帝没有采纳,甚至调查都没有进行,就直接驳回。并将卫景瑗外派,相当于变相赶出京城,让你乱说话,滚远点儿。
等到卫景瑗为父亲守丧期满后,竟意外的官复原职。按理说,卫大人应该吸取上次的教训,保持低调,皇帝喜欢的人不要随便否定!当然,这次卫大人没有弹劾皇帝跟前儿的红人,而是上书援助皇帝不喜欢的人——“疏救给事中傅朝佑、李汝璨”,这俩老兄是温体仁的党羽,当时皇上正烦着温体仁呢!你卫景瑗这么干,不是给皇上添堵吗?
皇帝不高兴,后果很严重!好不容易复起的卫大人,被降为行人司正(掌管传旨、册封事宜)。卫大人中进士后,第一个官职是河南推官,那还是七品呢!行人司正是九品!天哪,不提了!
不过对卫大人来说,实在是个无所谓的事情。行人就行人吧,不是路人就行!
崇祯十五年春天,蜗牛一样的卫大人终于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
估计烽火连年,好多官儿战死的战死、愁死的愁死,这才轮到了看不出眉眼高低的卫大人!而且就当时得情形而言,巡抚大同,绝对是个把脑袋别在腰带上的危险差事,不定哪天就被剁了。
一向跟不上形势的卫大人,平静的接受了这份任命。正如被贬职时,不曾表露过自己的情绪,担当封疆大吏之后,他也没有说过自己是开心,还不是不开心!这似乎是个没有情绪的人!
关于他巡抚大同期间的政绩,史书记载:“岁饥疫,疏乞振济。搜军实,练火器,戢豪宗,声绩甚著。”
我们只要注意最后这四个字,就可以了。因为前面所列的事实,符合卫景瑗的个性!
中了进士之后的卫景瑗,经过十几年的起起伏伏,走了无数弯路,终于得到封疆一方的重任。如果在和平年代,他的仕途刚刚走上正轨,正是施展抱负的黄金时间。然而,他为官于乱世,得到重用后,仅仅两年,就伴随帝国陨落,最让人唏嘘的是,这一切,他居然心甘情愿,毫无怨言!
他十几年寒窗苦读,十几年宦海沉浮,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不惑,被皇上误解,仕途不顺。这么多年的书,似乎白念了。
但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为官一方,尽心赈济灾民,训练军队,压制豪强地主。
皇上,虽然您从未真正信任我,甚至都未必记得我是谁,但是没有关系,不管您是否重用我,我都将尽自己的本分!
大明官吏,有死无降,臣晓得这些道理!
几天之后,卫景瑗在寓所上吊自尽。
坦然面死,无怨无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