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9-24 12: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被有病,袁世凯回籍养疴
1908年11月22日的《大公报》发布了袁世凯奏请“速开国会、实行宪政以安人心”的新闻,日本报纸《大阪朝日新闻》、《东京朝日新闻》也以显著位置分别于同日和后日登载了这一消息,也就是说袁世凯在慈禧辞世尚不足一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推进他的政治主张了。
这一下,就掀起了轩然大波。
老同志们纷纷找到刚上台的载沣,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一个意思,不能让袁世凯得逞。其中肃亲王善耆和镇国公载泽就是他们的代表,他二人便联手密告:
“现在内外军政,到处都是袁世凯的党羽,以前他还畏惧老太后,现在太后已亡,这小子认为朝中已再没人能够钳制他了,是以如此的狂妄,您如果现在不下杀手,他的势力会越来越大,再想剪除难上加难,到那时养虎为患,您自己都恐遭不测啊”。
这个善耆大家都不熟悉,但他闺女却是尽人皆知,就是著名的“川岛芳子”,后面我们会详细提到,此处先按下不表。
载泽是满洲贵族中既亲且贵的人物,曾于1905年受清政府派遣专门赴国外考察宪政,于专门报告之外又上密折,可谓当时政坛上大红大紫的人物,其言论足可代表满洲贵族核心人物的政治意图。
还有个叫溥伟的,此人是第一代恭亲王奕?的亲孙子,曾经是光绪三太子之一,也就是溥仪皇位的主要竞争者,本来和载沣有过结,此时也跑过来,拿着道光赐予其祖父的白虹宝刀,高喊:
“我要用先皇这口宝刀,手刃了袁世凯这王八蛋”。
载沣不是一个暴虐的人,甚至还很忠厚和平和,但有这么多皇亲国戚煽风点火,何愁脑袋不热啊。
于是载沣就急了,你袁世凯什么意思?老佛爷在的时候不都说清楚了吗?君主立宪咱一步步走,九年后咱们召开国会,你这么迫不及待想要干什么,我这位子还没坐热,你就想夺我的权,老子先要你的命。
为什么一个请求速开国会的奏章会让年轻的摄政王及其背后的老同志们暴跳如雷呢?很简单,君主立宪通俗点说就是要求皇帝出让一部分甚至很大一部分权力给给国会,夺权揽权的事大家都愿意,交出权力恐怕就不那么主动了,载沣也是人,所以他就和大多数人一样,在没有权利的时候总希望有权的人民主,多分给自己一些权力,一朝权在手就想独裁,希望我的话就是金科玉律,谁也不要反对,而载沣正好就刚刚坐到老大的位置上,这时候你要我交权,是万万不能的,前面我们讲过了,在满清权贵们看来,袁世凯并不只是代表他个人,而是一个足以颠覆满清统治地位的汉人集团,因此如果让袁世凯得势,那么他绝不单纯是攫取了一部分皇权,接下来他就会进一步去剥夺这些贵族们因为血统而不是因为功绩而获得的利益,这是他们害怕的。因此支持载沣大权独揽,就是保证自己的利益。
说到这点,我们应该再一次向顶着压力也要推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光绪皇帝致以崇高的敬意。
其实,早在1908年9月,清政府就已经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和《议院法选举法要领》,并宣布九年后正式召开国会,也就是说君主立宪已经得到了清政府的首肯,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确认,而袁世凯却在太后丧期就上书要求速开国会、实行宪政,很给人以迫不及待的感觉,这也就成了很多人认定袁世凯急于揽权的证据,因此在道德操守上先给袁打了个低分,而完全不去管袁世凯的政治主张是否于国有利,是否符合世界潮流了。
那么袁世凯为什么如此“迫不及待”呢?
第一. 袁世凯时年49岁,再等九年,确实有些等不起了,当然作为一个有理想抱负的政治人物,这点完全可以理解,搁我,我也等不起。
第二. 袁世凯完全瞧不上载沣,这个26岁的毛头小伙子依仗他那点可怜的从政经验,去应对当时国内外纷繁复杂的政治局面,根本无法让人放心。
第三. 《钦定宪法大纲》以《大日本帝国宪法》为蓝本,将君主权力以法律形式合法地固定下来,君主总揽行政和司法权,民众的实际权利十分有限,对议员的资质和权限都作了大量限制,规定资政院和咨议局做出的决议都必须再经朝廷和督抚的裁夺,实际是使议会变成了一个咨询机构,心存高远的袁世凯当然无法接受这样的宪政。
第四. 袁世凯认为,慈禧新丧,最高决策层空虚,载沣尚未建立起绝对权威,此时,以自己在军中威望,加之老太后托孤之谊,他的意见当被采纳。
第五. 革命党风起云涌,如果清廷不采纳他的主张,就可能使改革派(立宪派)转投革命派,那样将对载沣更加不利。
然而,尽管袁世凯做出如此激进的选择有诸多站的住脚的理由,但最终的结果却远远偏离了他的设想。
载沣虽然对袁世凯动了杀机,但杀一个军机大臣,毕竟还是需要有个罪名的,可人家袁世凯所作的事情是启奏,是上书,都是法律允许范围内,尽一个国家重臣的本分,你可以不同意人家的意见,但总不能直接把人家杀了吧。
于是,载沣和光绪的隆裕太后思忖再三,先找来了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进行商议,说我要杀袁世凯,您看如何?
这奕劻虽然拥有爱新觉罗的皇族姓氏,但却属于旁支的旁支的旁支,从乾隆那辈就旁出去了,其实是一个庸碌无能之辈,官居要职,却没做什么大事,能上史书的就是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只不过同时代的皇亲国戚们还不如他呢,所以阴差阳错的成为了晚清重臣。此人与袁世凯交好,有说是袁世凯重金贿赂了他,有说没有袁世凯他更什么也干不了,总之,他离不开袁世凯的帮助。所以当听说一把手要杀袁世凯时,只是跪伏在地,瑟瑟发抖,却不表态。
隆裕太后与光绪的关系自然抵不上珍妃,但陪着光绪在冷宫中十年,怎么能不对袁世凯咬牙切齿,所以,她要杀袁的心肯定更强烈,也更单纯,是纯洁的个人恩怨。所以,看到奕劻在那装傻充愣,即勃然大怒,说你个老小子行还是不行的,说个痛快话。
奕劻看躲不开了,才吭吭哧哧的说,这可不是小事啊,袁世凯也不是好惹的,咱听听张之洞的意见吧。
载沣得不到奕劻的支持,只好召见张之洞,张之洞和奕劻年龄相当,但做过的实事那就多了去了,单看这哥俩的履历,也能看出汉族与满族大员之间的能力差距。张之洞比袁世凯年长很多,为官也早,官位也高,自然不是袁的党羽,和袁共事的时间也短,没发现他们有什么交情,但能力高低,老先生心知肚明,袁世凯属于大清朝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啊,俗语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载沣甚至“辞”都懒的找了,逻辑简单到,我认为你想篡权,所以你就得死。老爷子当然明白这是满汉权力之争,但于情于理于公于私,他都不能看着袁世凯杀头,一是唇亡齿寒,自己作为汉人大员,以后的日子不会好过,二是国有法度,岂能滥杀功臣,三是国家处于乱世,庸才治国,国将不国。
但让老爷子直接顶着摄政王干,他还真没这个胆量,毕竟这是皇权时代,摄政王是当时皇权的代表啊,于是说道:
“国家正是大丧期间,皇上岁数又小,国家本来就不稳定,这时候杀大臣,恐怕有损国家稳定,后患无穷啊,我看找个理由让他回家算了”。
载沣又征求其他几个军机大臣的意见,结果大家也不主张杀袁。
现在基本情况是,干实事的,不管是满人汉人都不支持自己,而不干实事的是非要杀袁而后快。可干实事的除了奕劻这个旁支的旁支的旁支外,都是外姓人,而不干实事的却有着比较纯正的爱新觉罗血统,而载沣现在最怕的就是皇权被外姓人拿去,载沣可犯难喽。
要说,这载沣的政治智商也实在是不高,这么件杀人的大事,你整这么多人问计,闹的满城风雨人家袁世凯能不知道吗?那么手握重兵,得到了军机大臣及外埠重臣广泛支持的袁世凯,在得知摄政王欲杀自己而后快的消息后,将做何打算呢?
1909年1月2日,寒风刺骨。袁世凯心事重重,但还是按时到内廷来上班,自载沣上任后,每天都要召集这帮军机大臣们开会,也不知道他商讨了什么。刚走到门口,被当值太监拦住去路,此人竟然也是袁世凯的人,袁世凯的耳目之多,散布之广可见一斑。这个当值太监偷偷告诉他,摄政王今天怒形于色,听说严惩的谕旨马上就要下了,具体是什么内容我还不清楚,但恐怕对袁大军机不利,还是不要进去了,快想办法。
袁世凯二话不说,跑回家来,收拾行装,即在张怀芝等人的保护下前往火车站,投奔身在天津的直隶总督杨士骧,此人是袁世凯的亲信。为防不测,袁世凯不敢到天津本站下车,而是提前一站让张怀芝给杨士骧打电话,让他派人来接。杨士骧倒还镇定,他接到电话后让袁世凯万万不可来督署,也不能让人看见他的行踪。正当袁世凯气恼之时,杨士骧的亲信带来了北京的最新消息,说袁世凯“罪只及开缺,无性命之虞”。袁世凯听后这才长舒了一口气,随后立刻回京。
第二天,袁世凯终于见到了那道上谕“内阁军机大臣外务部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复予懋赏,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驱驰。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艰难,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至意。”
意思是说,你能耐很大,忠心耿耿,我们正想用你呢,没想到你现在足疾严重的路都走不了了,你回家养病去吧。
三天之后,袁世凯收拾好了行囊,带着他的一妻九妾在凄风之中黯然离开了北京,离开了这个曾经寄托了他无数憧憬和理想的繁华都市,离开了中国的政治中心。
看着袁世凯落寞的背影,张之洞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那天,袁世凯没有参加军机大臣们的例会,接着大家就发现袁世凯失踪了,当时张之洞就毛了,他预感自己最担心的事情就要发生了,袁世凯此次逃脱,必然调集重兵回来报复,而朝中这群废物,打小报告在行,干正经事完全无用,这可如何是好。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袁世凯回来了,而且规规矩矩的谢恩,规规矩矩的回了老家。
有人该说了,你这写的都什么啊,前面说袁世凯手握重兵,党羽遍布全国,到处都有他的耳目,又一直想攫取更多权力,而摄政王年轻阅历浅,那帮皇亲国戚一群废物点心,怎么到了动真章的时候,倒看人家载沣气定神闲,而袁世凯惶惶如丧家之犬啊。
您算说对了,这正是问题的关键,如果得到当值太监密报之后,袁世凯还凛然进殿,那他就是岳飞,可惜他不是,他转身就跑了,这是人之常情,咱们没资格这么去要求别人;
如果他跑了后,调齐人马,围攻紫禁城,迫使载沣交权,然后挟天子令诸侯,那他就是曹操,可惜他也不是;
如果他跑了后,调齐人马,围攻紫禁城,迫使载沣交权,从而实行他所倡导的君主立宪,那他就是一代伟人,可惜啊,历史就是这么无情,英雄和狗熊有时就是一念之差。
事实上,他什么也没做,乖乖的,没做任何反抗的交出了所有的权力。
袁世凯是什么?我想大家已经得出结论,至少到目前为止,他还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忠臣,尽管这种忠君爱国的思想在当时已经不那么合时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