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6-6 13: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444)
不是每个国家都有楚国的幸运,春秋最后的霸业是勾践创造的,但越国的霸权只是昙花一现。
平心而论,越国只是僻处东南的小国,地小人稀,文明落后,难成气侯,越国的奇迹只是因为有勾践这样的旷世英雄。灭吴之役,使越国迅速取代吴国而成为军事力量最强的国家,勾践不失时宜地会齐、晋诸侯于徐州,并致贡于周,开始将东南夷国的影响力渗透到中原大地。全然落魄的周元王封勾践为伯,这意味着周王室承认越为诸侯之长,只是这种任命象征性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是勾践慷慨的施舍仍然赢得了诸侯们的尊重,他以淮上地与楚,归还吴国所侵占的宋国土地,将泗水以东六百里之地划给鲁国。这样大手笔的赠送,巩固了越国在江淮东部的霸权地位。
可是自灭吴之役后,越国衰落的征兆初显。首先是越国第一谋士范蠡悄然离去,他辅佐勾践二十余年,功劳赫赫。这个明智的人深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至理,越王复仇心愿以遂,称霸之业已成,功成名就之后,能共苦的人未必能共乐。盛名之下,难以久居,他急流勇退,云游四方,最后落脚于齐国陶地,开始他人生第二次创业。精于政治谋略的他,在经商上亦有超人的天份,竟然在商场上所向披靡,富甲一方,号为“陶朱公”。
可是另一名大功臣文种则下场悲惨,他的好友范蠡曾写信给他,提醒越王“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文种却自恃功劳甚大,不愿象范蠡洒脱而去。果然如范蠡所料,勾践的猜忌心日甚一日,当年文种为灭吴提出九策,而勾践仅用其三策便大功告成,他不能不提防着文种以同样的手段来对付自己。勾践的一席话暗藏杀机:“当年你的九策,仅用三策就破强吴,还有六策尚在,希望你到九泉之下,用这些计策对付吴国的祖先。”并赐送一柄属卢之剑,文种明白越王欲置己于死地,最终只得以伏剑而死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生命。
越国的人才与勾践的意志,是这个东南小国得以威慑天下的原因所在。当这两大元素不复存在时,越国走向衰弱似乎是必然的趋势。公元前465年,一代伟人勾践与世长辞,我们不能奢望他的继承者有着他因坎坷而磨砺出的坚强品质,能小心翼翼地维持国祚已属幸运。
进入战国时代的越国失去与诸雄抗衡的资格,在公元前306年,终亡于楚国人之手,这时离勾践去世已经过去了一百六十年。
春秋史是从平王东迁的公元前770年始,然而何时结束,却有不同争议。一般的看法是结束于公元前476年,不过这个时间段的划分并没有特殊的历史事件,只是以周敬王去世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考虑到春秋后期周王实际毫无作用可言,这种划分时代的方法显然只有某种政治上的象征意义。也有人认为春秋应划到公元前453年,这一年晋国赵、韩、魏三家颠覆知瑶,为晋国三公奠定了基础。如果以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划分法,则是在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为册封为诸侯、以“三家分晋”跨入战国时代的标志。
众说纷纭,笔者无可适从,窃将传统的公元前476年略延长至公元前473年,是年勾践灭吴,使这个春秋后期最重要历史事件不致于因人为因素而尴尬地被分割在两个不同的时代。总的说来,春秋大约延续了三百年的时间,而战国则大约二百五十年,这样略可以春秋与战国是平分秋色吧。
春秋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个变革是全方位的,也是意义深远,同时也充满了探索、创新的精神。“天无二日”的一王独尊局面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霸主为主导的政治新格局,在春秋霸主中,最著名的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除此之外,郑庄公、楚武王、楚成王、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齐景公等也有过不俗的表现。春秋的亮点在于君王并非绝对的主宰,贵族阶层对国家的影响力有时超过君王,如晋之六卿、郑之七穆、鲁之三桓,还有宋国华、向二族,以及最后夺取齐国的田氏(陈氏)家族,均为强势之贵族。国与国之间有力量之角逐、霸业之更替,国家内部则是君臣之争、贵族间之倾轧。与后来之乱世如南北朝、五代十国不同,春秋时期混乱的表面下,实际上是饱含生机与活力,与是君与臣、臣与之臣之间的相互牵制,反倒形成一种平衡机制。“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因为权力有了制衡的力量,这种机制因其非独裁性的色彩,使得整个社会仍未脱离文明的框架,绝不似其他乱世时代,暴君横出,践踏人性的尊严。在三百年的春秋史中,国家林立,涌现的君主与权臣不计其数,但真正称得上暴君的,却非常少。传统的礼仪文化虽然衰落了,但仁义的精神仍被奉为圭臬。
如果我们做一个不太贴切的对比,春秋时代略近于近代欧洲,国家主义兴起,各国为生存空间而战,即有野蛮的一面,亦有文明的一面,新的思想层出不穷。春秋时期的法、道、儒三家对中国影响至深至远的思想,已初步确立。管仲与子产的重法精神,比起战国时期的商鞅、韩非子,多了几分理性与人性;老子留下五千字的真言,成为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不朽的源泉;孔子的儒学思想虽然在他生前未能大放光芒,但却成为未来两千年中国政治思想的定海神针。
春秋是开放的社会,华夷之辨,不在血统,而在文明。华夏族的开放心态,使其可以融合诸多夷狄,楚、吴、越这些夷国,最终都成为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这也是华夏民族大发展的时代,更呈现强势文明之优势。勇敢与坚强成为这个大民族奋发进取的力量来源,春秋的史诗,无处不写着勇敢的字样,他们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完全不亚于荷马诗章下所歌颂的英雄,赵氏孤儿、伍子胥复仇、勾践卧薪尝胆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是春秋血性浓缩的写照。
春秋之史事,有终结之时,这本小书也将曲终收拔。以短短数十万字,要收藏三百年之震荡曲折之故事、百十号英雄人物的非凡人生,势必是挂一漏万,所以坚持者,盖以为能做些许投石问路的粗活、抛砖引玉的铺垫。笔者深信不疑者,故事有结局,而那勃勃生机的时代,所孕育的精神之光,却没有停泊的终点。
(春秋部分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