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8-22 11: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9
朱元璋由郭子兴的亲兵九夫长,再升镇抚,升总管,二三年间,已擢至“总守”一城(郭部仅有两城),其地位迁进之速,是令人炫目的。
朱元璋的成功不仅靠神佑(在实录里,史官塞进了许多神灵指引、相助和庇佑的故事)和他的个人才干,而与他和郭子兴的翁婿关系无关。朱元璋自与马氏结婚,居于郭元帅“甥馆”,就是今天所谓的“官二代”了,早已不是那位托钵行乞的小行僧。马氏又善逢迎,伺候郭氏夫妇,甚得其欢心,这对朱元璋军中地位的快速上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支主要依靠亲族血缘关系维系的私人武装里,没有这层关系,要想获得实权,几乎是不可能的。实录反复念叨他们的太祖皇帝受人妒忌排挤,实际上是在掩盖这一层裙带关系,以证明朱元璋的发达,完全出乎天命和他个人的“神武明圣之资”——能力之外的资本都等于零。
到至正十五年(1355)春天“总守”和州时,朱元璋已成为郭部最为重要的将领之一,控制了郭部一半以上的实力。但从和州诸将不服其管束来看,朱元璋在军中的地位仍是不稳固的。下面一件事还表明,朱元璋的干丈人兼主公郭子兴,才是郭家军的真正主宰。
朱元璋在和阳屁股还没坐热乎,一个意想不到的客人来了,此人正是濠州旧帅孙德崖。孙德崖因乏粮,率兵到和州一带来就食,他向朱元璋提出,入城借住数月。若放孙军入城,昔日濠州二王、五帅共居一城的前车不又将重演?搞不好孙德崖再来个鸠占鹊巢,和阳也将不保。朱元璋本该严拒其请才是。可他竟然答应了!千万不要告诉我,这是朱元璋在发挥革命同志友爱的大无私精神!
朱元璋有什么理由同意其主公的宿敌入城?实录的解释是:朱元璋“虑有其他,欲不许,彼重我寡,力不能拒,不得已许之”。
这个理由似乎难以成立。要说因为孙部兵力盛,朱元璋无力抗拒,可就在前不久,元朝集兵10万来攻,朱元璋以兵万人拒守,三月间连出奇兵击之,元兵数败,死者甚众。到夏天被迫解围,多数元军也都渡江而去。和阳城不摧于10万元军,又何惧于一小小的孙德崖?况且孙部不过是一支缺吃少穿,到处趁食的流寇。
就算朱元璋担心,友军内讧会给敌人以可趁之机,不得已收留孙部(这种可能性几乎等于零,那时的“友军”哪有共同的理想,它们只讲求生存之道,相互吞并反目的情况并不少见),可他有这个权力吗?孙德崖与郭子兴有不共戴天之仇,他难道满不在乎?他可以不向郭子兴请示就任意行事?
在正史实录里,郭子兴被描写成一个眼光窄,很记仇,行事急躁,不顾大局的人。他好不容易才摆脱了濠州城搁浅于沼泽的困局,占了两块独立的地盘,事业大有起色,我之禁脔,岂容仇敌染指?
朱元璋此举为何,郭子兴一定很想知道答案。
很快,郭子兴怒气冲冲来了!官史说,因为朱元璋独领一城,嫉他的人简直要疯了,不停地进谗,郭子兴不由得听信了,盛怒之下,亲身来和阳问罪。我却怀疑,郭子兴之来,绝不会为了普通的谗言,他从滁州急急赶来,恐怕是朱元璋收纳孙德崖部,令他生疑了。可能他担心朱元璋改换门庭,以和阳城投靠了孙德崖。
朱元璋获悉主公要来“督过”的消息,吩咐部下,主公日间不来,晚间必到,主公来了,急速来告,我好亲自出迎。
实录在此不惜笔墨,记录了一个太祖再遭人陷害的细节:郭子兴夜间驰抵和阳,恰好守门将领与朱元璋有隙,故意先把郭子兴迎入馆舍安置好,才去告诉朱元璋——大约要借朱元璋的怠慢,激郭元帅之怒吧。
朱元璋闻讯,赶忙到馆舍参见,郭子兴怒而不言者久之(他是怒朱元璋怠慢呢,还是为了来“督过”的那件事?),然后道:“汝为谁?”郭子兴这么问,似是令干女婿扪心自问:你是如何才有今日的,莫要忘了自己姓甚叫啥!
朱元璋忙“称名以对”,大概是答“末将或小婿朱重八”之类吧。
“汝罪何逃!”郭子兴含怒道。
“诚有罪,然家事缓急皆可理,外事当速谋。”
朱元璋并不急于自辩,而是先认个罪,然后说:您责我的不过是家事(先套个近乎:俺俩到底是翁婿嘛),缓点急点,不打紧,可以慢慢处理。但今日有一件外事,迫在眉睫,间不容发,必当速理。
他的话果然引起郭子兴关注。“何谓外事?”郭子兴问道。
“孙德崖在此。”朱元璋告诉他,“昔公困辱濠梁(即濠州),某实破其家以出公,今相见,宁无宿憾?此为可忧!”
朱元璋说,主公您曾受孙某困辱,是我破其家救您出来的,今日相见,难道没有宿憾?这一句话说得很令人惘然不解。孙家既然是你老朱打破的,你与孙某相见,如何没有“宿憾”?郭子兴受辱于濠州,今日不期然而至,不正是报宿憾之时?难道孙德崖辱人再先,如今跑到人家的地盘来乞食,难道还要让主人家避之三舍吗?我觉得朱元璋明知收容孙德崖,惹怒主公,竟亲自跑来督过,他故意拿“宿憾”来说事,是以进为退、避实就虚、先入为主之计,先以此慑住郭子兴,好模糊他此行问罪的焦点。
这一手似乎奏效了,实录载:“郭子兴惊,遂默然无语。”揣其语意,好像郭子兴竟然不知道死敌孙德崖当下就在和州似的。我不信他耳目如此闭塞,怀疑其中别有隐情,实录没有明言。
孙德崖当晚就得到郭子兴到来的消息,次日五鼓,派人来对朱元璋说:“令岳既然来了,我只好告辞了。”
朱元璋“大惊,疑必有变”,一边急报郭子兴备之(昨夜是否有备,如何备御,没有记载),一面去见孙德崖,故意问:“何去之速?”孙德崖道:“你老丈人难以相处,所以要走。”朱元璋察其辞色无他,就对他说:“今两军共处城中,若忽然间一军尽起,怕下人不谐,不如让大队先行,孙公留后,也好有个弹压。”孙德崖答应了。孙军即开拔,陆陆续续开出城去。
《太祖实录》在讲此事时说:“(孙)军既发,有饯其去者,邀上(朱元璋)与俱。因出城,行二十余里。”应是曲笔,并不可信。朱元璋此时异常担心郭、孙火拼,岂肯亲身犯险,去吃什么践行酒?疑应是朱元璋与孙德崖谈妥条件,朱入孙军为质,孙则答应留后弹压。不然,孙德崖对郭子兴固蓄宿憾,他何尝不惧郭子兴对他存有更深的宿憾?若非郭子兴的令婿向他做了人生安全的保证,并自请入孙军做人质,他是不会答应的。
但不知什么缘故,孙军前部离城不过20里,就传来消息,郭、孙两军在城里打起来了。可能是郭子兴趁孙军主力出城,出其不意对孙德崖下手了。
这几乎要了朱元璋的命。朱元璋一听不妙,策马就逃,企图脱离孙军,但还是被孙德崖的部下抓住。但因为孙德崖还在城中,生死不明,孙部也不敢加害。孙德崖的弟弟命人用铁链将朱元璋锁颈,然后派人到城中打探,知道郭子兴已经将孙德崖捉住。过去郭子兴做孙氏之囚时,被上了大枷,关在地牢里,大吃苦头,如今郭子兴报之以粗大的铁链,紧系其颈。郭子兴马上要有仇报仇,有怨抱怨了,他高兴得很,还在孙德崖上路前,陪他共案对饮,请他喝饱绝命酒、孟婆汤。
亏得郭子兴要满足猫吃老鼠前的快感,没有立即杀掉孙德崖,竟然保全了朱元璋的项上之首。这样两军各有一名重要人质,可以谈判了。
如果郭子兴真的如朱元璋的御用史官写的那样记仇,心胸狭窄,对朱某人充满猜忌,那么朱元璋就太幸运了,因为郭子兴并没有借这个机会,将宿敌孙德崖与尾大不掉的养女婿一并除掉(那将是个连锁反应,郭子兴只要杀掉孙德崖,朱元璋马上人头落地)。事实是,当郭子兴听说朱元璋被抓后,非常着急,立刻派徐达去孙军谈判,要求交换人质。孙军便把朱元璋释放了,而留徐达等为人质,郭子兴随即也开释了孙德崖,孙德崖回去后,孙军也将徐达等放归了。
这一次是朱元璋遇到的最大一次风险,他被孙军拘留了3天,几乎有性命之虞。郭子兴好不容易抓住了死敌孙德崖,却为了救女婿一命,被迫将仇敌释放。然而,朱家人一点也不领情,《太祖实录》写道:郭子兴因不能报憾,杀死孙德崖,“心常怏怏,忧闷致疾,久不起,遂卒,归葬滁州”(《滁阳王庙碑》说是“惊惧得疾,寻卒”);又说他“为人勇悍善战,而性悻直不能容物,故卒以愤恨而终。”等于说郭子兴杀不了孙德崖,生闷气,活活把自己气死了!
郭子兴胸怀再不开,也不至于这样就把自己气死了吧。正史诬人,亦真不为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