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10 08: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闻言想起是有荧光信号棒在背包里,当下取出来两端对折,使里面的化学剂混合发生反应,碧绿的荧光登时亮了起来。
四个人接近洞壁,寻找壁上记载异事的起始,一段段看下去,越看越是心惊,在隧道里留下这些记录的年代距今并不遥远,有些事居然与“面馆老板”那则怪谈吻合,但其中讲述的事迹,却要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
自天地开辟以来,三皇五帝治世,夏侯商周轮转,五霸七雄闹春秋,直到秦王挥剑扫六合,终于一统天下,可秦始皇暴虐无比,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秦王朝的统治到了末年,已是千疮百孔,各地百姓不堪暴政,纷纷揭竿而起,先有陈胜吴广,后有西楚霸王,农民起义军如同星火燎原,秦军扑灭一股,转眼又生出一股。
秦始皇千古一帝,登基以来便在骊山大修陵墓,规模极其宏大,给秦始皇修筑陵寝的除了几十万刑徒,还有每年从各地征调来的数万民夫,当时那些民夫中有个小头目,他第一次来到大秦的都城咸阳,和所有人一样,当场被雄伟繁华的城池惊得呆了,后来又挤在万民丛中观看秦始皇出巡,只见车马甲兵无数,浩浩荡荡的队伍簇拥着大秦皇帝,当真是威风凛凛,不禁感慨道:“大丈夫必当取而代之!”
此人正是日后的汉高祖刘邦,刘邦年轻时没什么本事,也没读过什么书,只做得一介亭长,亭长搁到现在,相当于治保主任或村长之类的头衔,地位低下,没权没势,该服徭役的时候还得服徭役。
刘邦本人又非常懒散,整天游荡无度,一不会种田,二不学经商,最不愿意吃苦干活,吃喝嫖赌倒很在行,所以这日子越过越穷,总伸手找他爹要钱。
刘邦父亲见此子不肖,很是着急上火,想不到养了这么个败家的东西,常训斥刘邦,劝他学着种田经商,总不能当一辈子啃老族,万一哪天老爹蹬腿儿归西,你要没有半点口的本事,那不迟早饿死在街头。
刘邦却把这些好言语当成耳旁风,从不放在心上,反而说:“种田经商只不过像牛马一般劳碌,岂是大丈夫所为?”
话说有那么一回,刘邦受到县令指派,带领本地一批农夫,前往骊山去修秦陵,说是带领,实际上和押解差不多,因为那时候谁都知道,到骊山去多半会被活活累死,尸骨不得还乡,大秦律法虽然严酷,可你半路上逃跑被人抓住,也无非就是一死,还不如铤而走险,万一能逃过搜捕,岂不等于捡了一条性命?所以逃役之事,屡禁不绝,刘邦除了自己要服役,去往骊山的途中,还要盯着这些普通民夫,不能让他们半道开小差跑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