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9-20 20: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避免“坐而被歼”的命运,情急之下,邓锡侯便使了一个“滑头”,令川军主力悄悄地跟着撤退,但是不沿公路而从小路走。同时,派一个旅留在原地作为后卫,视情况逐次撤退。
好在川军没什么辎重,不走公路也可以,这样一来,不但没人看见,还减少了拥挤,反而退得比其它部队都顺畅。
半路上,终于接到了老阎的撤退命令,若再晚一点还真就走不脱了。
与邓锡侯不一样,唐式遵为人温文尔雅,却很“一根筋”。后来国民党在大陆失败,人家起义的起义,跑路的跑路,惟有他以上将军衔挺到最后,成为整个解放战争中被击毙的国民党最高级别将领。
唐式遵是刘湘的嫡系,虽然所属人马也是单衣草鞋,但比之与邓锡侯部,不管武器装备还是实际战斗力,都要强上很多。
出川时,唐式遵声明:“失地不复,誓不返川”,发誓要给四川人争点面子,好好地跟日本人打一仗。
随着唐式遵军令颁下,郭勋祺、刘兆藜双双杀出。
作为唐式遵座下的哼哈二将,郭勋祺更为耀目,有川中第一名将之誉,成名之作为内战时期的土城战役。
那还是长征时期,毛泽东自遵义会议后再次执掌军权,第一件事就是想在土城打一场漂亮仗,以重振久败之后的红军士气。但是这一仗却没能旗开得胜,原因之一就是遇到了郭勋祺这个猛张飞。
土城战役,中央红军主力尽出,4个军团与郭勋祺的6个川军团交战,却仍被对方突破阵地,直逼军委指挥部前沿。千钧一发之际,若不是我们的主席把干部团都拿出来拼,几指挥部不保。
是役,红军伤亡多达3千之众,而郭勋祺作战之猛,也使人们彻底改变了川军战力低下的印象。
当郭刘二将来到前沿时,他们发现日军又在玩迂回包抄了。
沿吴兴方向继续北进的是牛岛第18师团,除此之外,还组织了一支由海军陆战队为基干的混合支队,准备从东面横渡太湖,以便对川军形成夹击之势。
郭勋祺捉摸着怎样才能把出川以来的首仗给打好。他开始对陆续向南京转移的后撤部队感起了兴趣。
当然,这个兴趣点是有聚焦的,焦点所在,就是其中的一个炮兵团。
川军一门重炮都没有,想想看,要是咱手里也有大炮,该是怎样一种情形。
一打听,炮团的团长是四川人,跟郭勋祺手下的一个旅参谋长不仅是同乡同族,还是黄埔的同期同学,两人关系铁得很。
听说还有这么一层关系,郭勋祺赶紧拉炮团团长吃饭(自然只能是便餐了),并让这个旅参谋长在一旁猛敲边鼓,意思就是希望对方能留下来帮忙。
但是人家听后直摇头,他这个炮团奉令退保南京,军令如山,如果因留下耽误了布防时间,那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
眼见对方起身要走,郭勋祺又歪嘴又挤眼,刘兆藜带着他的一干旅长们及时冒了出来,这些人里面,有的还跟炮团一个范姓营长是结拜兄弟。见面之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兄弟这就要有难了,你能见死不救,拍拍屁股扬长而去吗。
范营长坐着不动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他的团长。
里应外合,内外夹攻,这么多人情扑上来,团长也招架不住了。
川人最重乡情,一跺脚,也罢,就让范营长留下吧。
这里说的留下,可不是一直留下,那是违反军纪的,只能留四天。至于为什么延搁了四天,可以对上面解释为该营是后卫,反正只要炮团有人先到南京去报到就可以了。
经过“联袂围攻”,终于有一个炮营可以留下来了,大家喜不自胜,可是接下来却差点吵起了架。
(10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