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9-9 17: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59、结束在泗水河上(3)
自知插翅难飞的吴明彻,此时只能仰天长叹,他知道就算做再多挣扎也无济于事,吴明彻只能选择投降。
吴明彻连同他的三万将士,成为了北周的俘虏,大量的辎重器械也都并入了周军。
自此,第二次太建北伐正式结束。
陈宣帝自以为聪明,原本想趁火打劫,结果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聪明反被聪明误。
而陈朝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极其巨大的,不仅失去了一位主帅级的名将,而且丧失了三万的精锐部队。
对于陈朝这样一个偏居江南、地狭人稀的王朝来说,三万的精锐兵力,几乎是它的全部家当,代价之巨可想而知。
陈宣帝对自己的刚愎自用懊悔至极,悔不听毛喜和蔡景历之言,如今真是自食恶果。而此时的周陈格局,恰如三百年前的西晋和东吴,陈朝难道要步东吴的后尘?
陈宣帝的内心惶恐不安,他不想成为亡国之君,他立即将被贬的蔡景历从会稽接到建康,询问治国之策,并委以重任,他希望蔡景历能帮他复兴陈朝。
然而,蔡景历刚到建康没多久,就一命呜呼了,陈宣帝对蔡景历的离去充满了愧疚,也充满了悔恨。
陈宣帝又找来了毛喜,一见到毛喜就感叹地说:“爱卿当初所言,如今全都应验了。”(卿之所言,验于今矣)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在毛喜面前,陈宣帝就像个犯错的孩子,陈宣帝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他此刻的悔恨。
面对陈宣帝表现出的悔恨之心,毛喜鼓励着陈宣帝,不要灰心,我们还可以东山再起。
从此,毛喜在陈宣帝面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倾尽心血来辅佐陈宣帝,而陈宣帝也给予了毛喜百分之百的信任。
而在另外一边的长安城,吴明彻被周武帝宇文邕封为怀德公,进位大将军。
面对宇文邕给予的高官厚禄,吴明彻的脸上却没有流露出一丝的喜悦,在长安的日日夜夜里,他都深切思念着故国,他希望有一天能够重返陈朝。
由于过度的抑郁和忧思,再加上吴明彻本就患有的疾病(背疮),吴明彻一病不起,就在徐州之战结束的当年,吴明彻病逝在了长安,享年六十七岁。
太建北伐就此结束了,我们也有必要来谈一下天下大势,什么是天下大势?罗贯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概括,那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时的天下大势,就正处在分久必合的节骨眼上。
太建北伐,在南北朝历史上,并不算很著名的战役,也常常被人所忽视,但是,这场战役的意义却是重大的。
吴明彻被擒后,翌年,即公元579年九月,以韦孝宽为首的北周大军再次征讨淮南,并顺利攻克淮南重镇寿春(寿阳),江北之地也纷纷纳入北周版图,一直到了年底的十二月,江北之地悉数成为了北周的领地。
对于北周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陈朝再也没有实力与之争锋,统一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而此时,距离隋朝建立,只差一年零两个月。
如果说,侯景之乱奠定了南北朝北强南弱的格局的话,那么,太建北伐的意义就在于,促成了统一之势。
也许你会问,曾经的前秦以及北魏,都曾统一北方,强盛一时,为何他们没能统一天下?
我的答案只有两个字,矛盾。无论前秦,还是北魏,他们虽然表面强盛,但国家内部却是危机重重,矛盾激化,尤其民族矛盾,这是贯穿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大问题,攘外必先安内,不是没有道理。
而北周的强盛,已经不再是表面化的,它有稠密的人口,有繁荣的经济,有先进的政治、军事制度,民族矛盾也已缓和,因而,北周的强盛是内外兼备的。
而反观南方的陈朝,此时的陈朝,在南朝的历代国家之中,是最弱小的一个,经过太建北伐的惨败,更是经济凋敝、兵疲民弱,陈宣帝本人更是志大才疏。
由此可见,统一已经成为天下大势,已经成为历史的主流。
从14世纪中叶以来,欧洲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就是文艺复兴运动。对此,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中指出,这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巨人的时代。
此时的中国已经接近南北朝的尾声阶段,这也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巨人的时代,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这个巨人就是宇文邕,因为只有宇文邕才有能力一统天下,但是,熟知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宇文邕并没有成为这个巨人,真正成为巨人的是杨坚。
那么,此刻的杨坚在做什么呢?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出镇定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