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7-13 09: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35死去活来
林素微
唐肃宗李亨在位时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马嵬驿兵变之后,玄宗西逃,时为太子的李亨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
玄宗仓皇逃走之后,李亨与他老爹分道扬镳,北上灵武。公元756年7月12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表面上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实际上是逼他老爹退位,并且改年号为“至德”
。
肃宗即位以后,一度想重振朝纲,并意图收复两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但是,当时举国上下已经陷入安史之乱的泥沼之中,朝中大臣,或者无人领兵,或者屡吃败仗。朝廷大军节节败退,一度繁华富庶的关中地区,生灵涂炭,白骨蔽野,鬼影幢幢。
下面我们要说的这件事,便发生在安史之乱期间。
肃宗至德年间,太原人王穆为鲁旻的部将。军队在南阳与叛军作战时,为敌人所败。
兵败如山倒,几万大军纷纷溃散,敌人紧紧跟在后面,穷追不舍。
王穆身材魁梧,气度雄健,胯下的战马也异常高大,很是神骏,在人群中显得非常突出。这倒给敌兵提供了明确的追击目标,追赶他的敌人,比别人要多上好几倍。
好虎架不住群狼,王穆见势不妙,夺命狂奔,敌人在后面紧紧尾随,一步也不放松。连日来殊死搏斗,人马俱疲,速度越来越慢,敌人也越来越近,终于,那伙敌军追了上来。
其中有个敌兵,悍勇异常,策马赶到王穆身后,趁他还没有回转身的时候,一剑朝他的后颈砍去。
颈部没有铁甲保护,最是身上的弱点,这一剑来势快绝,准头也拿捏得极好,王穆防守不及,正中此剑,鲜血狂喷,从马上摔落下来。
战马还在狂奔,王穆双脚别在马鞍当中,身体扭折,咔嚓咔嚓,肋骨断了好几根。
敌兵知道王穆中剑之后,断然没有活路,就把他的尸体丢在草丛里,撤了回去。
这一剑几乎把王穆的头颈砍断,只是喉部还有气管相连。他倒在地上,迷迷糊糊,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到吃饭的时候,才醒了过来。
这个时候,王穆的脑袋正落在他的肚脐上,开始的时候他自己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只觉得身上的每一块骨头,每一根筋,每一块肌肉,都在撕心裂肺地疼,而腹中辘辘,饥饿难忍。他强忍疼痛,挪动身子,从随身携带的袋子里掏出一把干粮,就往嘴里送,用尽全身的力气,咀嚼了半天,吞咽之后,才发现问题,食物都从伤口中漏出来了。
王穆摸了摸自己的脖子,才知道自己现在的情状。毕竟是一个武人,战场上什么惨状他没见过!倒也没感到惊慌,而是用手将伏在肚脐上的头颅举了起来,安放回颈部。脖子上皮肉尽断,血肉模糊,没有附着,过了一会儿,脑袋又从脖子上掉了下来。
这一下钻心地疼,王穆受疼不过,再次昏了过去。过了很长时间以后,才苏醒过来。
附近全都是死尸,除了他自己以外,一个活人也没有。
如果不采取些行动,只能在这里等死了。
现在的他,只能想办法自救。
强烈的求生意志,促使他又小心翼翼地托着脑袋,把头颅按在脖子上。然后,将发髻散开,把头发系在脖子上,将脑袋固定住。
这些个动作,又耗尽了他好不容易才积攒起来的力气,后背上冷汗涔涔,将里衣都浸湿了。
接着,他试探着坐起来。
举目四望,尸骨累累,荒草萋萋,而心底,则是无比的茫然。不知道敌兵是不是就在附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躲过这场劫难。
王穆的战马,跟随主人已经多年,王穆倒地,它也没有走远。这马见王穆挣扎着从地上坐起来了,便走过来,停在他的身边。王穆扶着战马,踉跄着,站了起来。
站立的过程中,左边的头发解开了,脑袋受力不均,又从脖子上掉了下来。王穆下意识地伸手去接,正好掉进他的怀里。
断头处的皮肉同脖子上的骨头相互摩擦,这一下又是奇痛无比,他摇摇晃晃地倒在地上,再次陷入昏迷。
半夜温度降低,他被冻醒了。咬着牙,将头颅放回原处,又摸索着将头发在系在脖子上,担心系得不够紧,还打了一个死结。
就这么死去活来地折腾了一天之后,他身上的最后一丝力气,似乎也被榨光了。
走是走不回去的,现在,让他爬上马背,也是断断没有那个可能了。
要是马卧在地上,倒是可以试试。
那马似乎同主人心意相通,甩了甩尾巴,竟然走了过来。
走到王穆身边之后,横卧在地上,王穆心中大喜,爬上马背,坐好之后,用脚轻叩了马鞍一下,马便站了起来,开始往东南方向走。
王穆担心在马背上颠簸,脑袋再从头上掉下去,便用双手扶在脸颊两侧,这样一来,果然就好多了。
这是一匹好马,似乎知道主人现在的状况,并没有撒开四蹄狂奔,走得很是稳健,即便如此,它每迈出一步,那微微的起伏,还是让肋骨折断,头颅也不是很稳固的王穆,如同在刀锋上遭受凌迟一般。
(待续)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