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9 10: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18)
从秦国远征军出发始,秦国人自以为很隐密,然而晋国却始终掌握秦远征军的动向。此时晋文公刚刚去世,晋襄公继位,对秦国的军事外交策略,在大臣中分为两个派别,一派是以三军总司令先轸为代表,坚持晋国应该利用这次秦劳师远征的机会,吃掉秦国远征军,重创秦国的军事实力;另一派以下军总司令栾枝为代表,坚持要遵照刚刚去世的晋文公生前对秦国的外交政策,把秦国作为一个盟友。
先轸力驳栾枝:“本国元首刚刚过世,秦国人也没有什么哀悼的表示,还趁此机会东进企图袭击郑国,而且还灭了滑国,滑国跟咱们一样是姬姓国,可见秦国是个不讲道义的国家。对于这种不讲道义的国家,现在消灭他们的机会到来了,这种机会可不是经常有的,稍纵即逝,如果再争论下去,就没有机会了。上天要让他们的远征军栽到我们手中,我们是不可以违背上天的,放过敌人,就是给自己留下灾患,我们此举正是为子孙后代打算的,这可以说是违背晋文公生前的意愿吗?”
这个分析是有道理的,晋国除了南方的楚国之外,最强的对手就是西面的秦国,而这次秦国孤军千里远征,正是重创秦军的百年一遇的机会,至于谁有道义,孔老夫子说得倒是很实在:“春秋无义战。”
先轸的意见获得了大多数将领的支持,晋襄公决定对秦国开战。先轸将战场选择在了殽山,这是秦军返回途中所必经之地。殽山,《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自新安以西,历渑池、硖石、陕州、灵宝、阌乡而至于潼关,凡四百八十里。其北皆河流,翼岸巍峰插天,约谷深委。终日走硖中,无方轨列骑处。”这是一个山高峰陡之地,以地势险峻而闻名,虽然蹇叔曾经警告过,要特别注意晋国军队可以会在殽山伏击秦军,然而要防范晋军的伏击,几乎是不可能的。
先轸发布了军事动员令,因为这次战场选择在山区,先轸还邀请了善于山地作战的戎人参战,这部分戎人主要是姜姓,所以又称为姜戎。晋军主力与姜戎的援军陆续进入殽山指定的区域,埋伏起来,晋军的谍报人员始终掌控着秦军的动向,提供准备的军事情报,等待秦军进入晋军设先设定的大口袋中。
鉴于这次会战对晋国的未来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晋襄公虽然仍在守丧期间,仍然亲临前线,并且把白色的丧服染成黑色。由此可以晋国上下对这次会战的重视程度。
公元前627年的四月十三日,在西行途中的秦国军队进行到了殽山最险峻的地带,秦军的总司令孟明视想起了蹇叔的忠告:晋军一定会在殽山对秦军进行伏击。然而蹇叔的忠告却不能使秦军能够摆脱这次毁灭性的打击,从去年冬季远征军出发,到现在时间已经四个多月,秦国的军队已经是疲惫不堪,而进入殽山之后,险峻的山岭使得秦军的行军变得更加困难。
秦军一字长蛇在弯延的谷地行进,路很漫长,似乎看不到尽头,秦军的马车很艰难前进,突然间,两侧的山岭上旌旗飘扬,伴随着一声声的呐喊声,埋伏于此的晋军将秦国的远征军围得水桶似的。晋国的战车部队在前方占据着有利的开阔地形,晋襄公亲自坐阵指挥,为晋襄公担任驾驶员的是梁弘先生,担任护卫的是莱驹先生。
晋襄公要求秦军放下武器投降,然而顽强的秦军决心顽抗到底,晋军利用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对秦军猛烈地打击,密集的飞箭和山上滚下的巨石,使得秦军伤亡惨重,晋军的战车部队也利用有利地形条件对秦军开始冲击,而擅长山地战的姜戎系的军队,也向秦军发起冲锋。
秦军在危难面前顽强地作战,然而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斗,在人数是居于劣势,在地形上处于劣势,战斗很快就呈一边倒的局面:秦国远征军的绝大多数士兵都战死,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被俘虏,秦国远征军遭遇到全军覆灭的结局。
殽山之战,晋国完胜!
而对秦穆公而言,东进中原的美梦被彻底地打碎!
晋国人向世人证明,没有晋文公,晋国仍然是无可争议的霸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