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31 1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28)
自从殽山战败后,秦穆公一心想着对晋国实施报复战。公元前625年(晋襄公三年)初,秦军在孟明视的率领下,大举进攻晋国。
晋襄公亲自迎战,先且居担任中军元帅,赵衰为副元帅。秦国人很快就明白自己的实力还是不如晋国,在晋国的一连串打击下,秦军被迫从晋国境内退守到秦国境内的彭衙,秦军非常狼狈,已经不能再往后退了,孟明视决心在这里与晋军展开决战。
晋军将领狼谭率领先头部队与秦军遭遇。狼谭是一位著名的勇士,在殽山之战中立有战功,被晋襄公任命为战车右护卫,作为元首的护卫,这对一名武士来说,是至高的荣誉。可是到了与狄人的战争时,晋军总司令先轸撤换了狼谭,对于一名武士而言,这是奇耻大辱。狼谭的朋友对他说:“你蒙受这种耻辱,怎么不去死呢?”注意这句话哦,这给我们表明春秋时代的一种时代观念,荣誉重于生命,大家都知道日本有武士道,其实真正的武士道,乃是起源于中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后来梁启超写过一本书,叫《中国之武士道》,这本书记载了中国自春秋到汉代的著名武士的故事,是一本非常好的资料书,可惜流传并不广。中国人的血性精神,总体上来说,从春秋战国往后,是呈下降的趋势,这里的原因很多,政治上原因是高度的专制,扼杀武士的独立人格,思想上则是儒学独尊,经千年文化薰陶,重文轻武成为主流,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当别撰文深究,此处先略去不谈。
面对朋友的质问,狼谭回答说:“只是还没到死的时候。”他朋友又说:“我跟你一起把先轸这老头给宰了。”狼谭断然拒绝道:“以下凌上,这样做并不符合道义,这不是真正的勇敢;只有为国家而死,才是真正的勇敢。我是凭借勇敢才得到战车右护卫这个职务的,现在被人认为不够勇敢,所以把我免职了,这也是应该的。至于我是不是真正的勇敢,您就等着瞧吧。”
现在是狼谭展示其勇敢的战斗精神的时候了,虽然敌众我寡,但他仍然义无反顾地冲向敌营,勇不可挡,秦军本来就以悍勇而著称于世,现在遇到了更加勇猛的晋国人,阵脚大乱。狼谭身陷重围,丝毫不惧,最后力战而死,完成了自己做为一名武士的归宿,也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勇敢,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因为他为国家而战死沙场。这是一名真正的勇士,晋国之所以能长期争霸,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尚武之国,武士之魂,即是晋国之国魂。
狼谭之死,并没有改变秦军的被动局面,晋军大部队及时赶到战场,秦军大败,继殽山之役后,再尝失利的苦果。
面对秦军的反扑,晋襄公易守为攻。
这一年的冬季,晋军在中军元帅先且居的率领下,联合宋、陈、郑三国的军队,进攻秦国。秦军再遭败绩,晋军攻占汪邑、彭衙后,胜利班师回国。
雄才大略的秦穆公岂肯善罢甘休呢?第二年(公元前624年),秦军又一次卷土重来,仍然任用常败将军孟明视为总指挥。这次秦军破釜沉舟,志在必得。晋军副元帅赵衰建议坚壁清野,避免与秦军交战,赵衰说:“秦国在戒惧中奋发图强,这是不可以抵挡的。孟明视用心革新秦国的政治,给民众还来很多好处,励精图治,不敢懈怠,我们岂能抵挡呢?最好的办法,是避而不战。”
对晋军来说,面对屡败屡战却仍然维持高昂斗志的秦军,避而不战也不失为一种策略,如果不让秦国人挽回颜面,那秦国在西部的进攻将是无休止的。孟明视大军攻占王官城与郊地,找不到晋军主力进行决战,便南渡黄河,到达殽山战场,掩埋了当年战死在沙场的秦军战士的累累尸骨,然后返回秦国。
不久后,晋襄公又出兵进攻秦国,包围两座秦邑,之后晋国向东扩张,秦国向西发展,两国的大规模战争暂靠一段落。晋襄公上台的前五年时间里,晋国与秦国爆发五次战争,秦国在最强盛的穆公时代,无法跨过晋国这道门坎,这也意味着秦国东进中原的梦想遥遥远期。对于晋国来说,遏制住秦国向东扩张的欲望的同时,也开启了晋国的百年霸业。
(下一节《狐赵之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