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0-10 11: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宝宝寒 于 2013-10-10 11:27 编辑
几天后,眼巴巴盼着父皇迁都后,能够留在南京独霸半边天的汉王高煦,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处分:父皇将他召入宫中,扔下一纸,令他自己看。上面详详细细开录了高煦的犯罪事实,如私造兵器、阴养死士,招纳亡命,以及漆皮为舟,教习水战等,达数十事之多。
高煦惊呆了,原来父皇早已对他进行了暗中密察,搜集证据,只等跟他算总账了。朱棣对他大加斥责,当即命人褫去其衣冠,囚系于西华门内,着令太监黄俨昼夜看管,并威胁说,要将他废为庶人。狂傲的高煦仿佛跌入冰窟,半句话都说不出。
这时,侍立在一旁的长兄皇太子说话了。下面一段对白,是我照录《太宗实录》原文,信不信诸公自辨之:
太子见高煦挨批,做哥哥的连忙出头,替二弟说了几句好话。朱棣对太子出言相救大为不满,厉声道:“我为你去蟊贼尔,你反欲养患自及吗?”
“高煦诚无状,但未必有害臣之心。”太子跪奏道。
“我做父亲的,难道还不知道这逆子吗?”朱棣满脸怒色。“纵然你千万分爱他,他自以为是李世民,把你视作李建成,这样的东西,你能容他吗!”说罢,忿然起身。
要我说,如果朱棣坚决地处分老二,这番话才是出自真心,然而高炽一求情,他立马从老大搬来的梯子上走下去,这就是做戏了。
过了几天,太子复来劝解,朱棣对他说:“你不从我意,日后悔之无及。”又自忖道:“把老二放到什么地方好呢?青州他不肯去,又决不可再把他留在京师,就是畿内之地(畿内之地指明代的南直隶,略与清代的两江总督辖区相当)也不可容他……”终于他想到一个合适的地方,郑重地对老大说,“我今勉徇你意,不削其爵,将他处于近畿之地,一旦有变,可朝发而夕擒也。”
他为高煦择定的封地是山东乐安州。
当时皇太孙朱瞻基也在一旁侍立,朱棣扭头对他说:“我为君父在上,你叔叔尚敢如此,将来他更不会把你父子看在眼里。你不要忘了我说过的话。凡有危宗社之人,当为宗社除之,周公诛管、蔡,是圣人的所为。”
各位各位,实录的这段记载,前半段或为真,毕竟仁宗即位后,没有对朱高煦进行打击报复,他所言非虚,而后半段朱棣告诫他孙儿宣宗的一段话,则我判定定然出自伪造。
朱高煦最后是死在宣宗手里的,此处记载祖父叮嘱孙儿:你叔叔总是要反的,他若反时,你不必客气,请灭了他吧!你这么做,我不会怪你,相反还要夸你是周公大义灭亲的圣人作为(管公、蔡公是周公的弟弟,他们在周武王死后发动叛乱,被周公出兵镇压)。对此我绝不相信,实录这么记,明摆着是替宣宗以侄屠叔的不伦行为辩护,拿朱棣来做挡箭牌。而它多么容易识破呀,简直就是画蛇添足。
当狂傲的高煦大触霉头时,朱高炽没有趁机落井下石,而是苦苦劝谏,请求父亲饶恕这个不争气的弟弟。高炽显示了一位储君应有的大度、一位兄长应有的友爱。他何尝不知,这是父皇考验他的时刻,假若他幸灾乐祸,流露出愉悦的心情,整个事件可能立刻会颠倒过来,其结局不可想象。
不用担心,朱高炽身后有一大群高明而忠心的臣僚辅佐,早给太子的发言定下了基调。而高炽正确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他跪倒在父亲面前,哭泣着请求原谅高煦。朱棣表示满意,他根本无意过分处置爱子,他此举不过是为了打击高煦的锐气和倨傲。高炽出言相救后,他旋即借梯下台,下诏将高煦几名左右亲信处死,宣布削去高煦的二护卫,将他安置于山东乐安州(后改武定州,今滨州)。
这是永乐十四年十一月间的事。之后高煦失去自由,一直被软禁在大内,第二年三月,在朱棣再一次北巡的前夕,勒命高煦到封地去,即日起行,不准停留。数日后,朱棣再次北巡,向北京进发,仍命皇太子监国。这是朱棣最后一次在南京停留,也是他最后一次北巡,此后他再没有回过南京。3年后,北京宫殿建成,正式诏告天下,宣布以北京为京师,当年年底,皇太子携皇太孙朱瞻基一同来到北京。又过了3年,朱棣死在北征回师的路上,他的遗体与先已入葬的徐皇后一起,合葬在北京昌平天寿山的长陵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