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5-21 09: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316)
一点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李焘的书,那么宋史将无法研究,他是实实在在的一位历史大方家,至少在记录这一块上,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一件瑰宝。
可在此官员本职工作上,他就和另一位宋代历史大家司马光一样了,非常的好玩。
平日里他义正言辞,好为天下先,这让虞允文激赏,觉得这是位精读历史胸有热血的好男儿。于是在出使金国,为国为君争利的大关头,第一个推荐了他。本以为李焘必将慷慨成行,去家为国。却不料李焘把这事儿想了想,说了一番非常成熟的逻辑。
丞相啊,你派我去改约,金人一定不肯;金人不肯,焘必将与之以死抗争,那样……焘就死了。丞相此举实乃杀焘,必死之局,为什么一定要让焘去?!
虞允文觉得脸红,自己是一国之长,百官之首,居然没看清楚这货居然有这样一面,失职啊不应该啊,李焘,滚到外地写你的历史书去吧。
范成大则有另一番逻辑。
范成大,字致能,生于1126年,这时年近60岁。官职方面只是个小小的起居郎,如果说有什么是能拿得出手的话,是他的诗文。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范成大一口答应出使,并且非常镇定。他说,这次出使并不是为了开战,所以没有生命危险。但所提的内容有挑衅性,估计长期扣留是很可能的。那就相当于长期出外任,京城里家小都安顿好,有陛下照料,还担心些什么呢?
同一件事,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不正常的是,普遍意义上大家认为读史可以明志,可以提高灵魂质量,有利于成长为正面人物。却不料在这件事上,浪漫的诗人和严谨的历史学者对调了。所以,从古至今,激情永远都是人生第一要素。
按规定,范成大被提升至资政殿大学士、左太中大夫子、醴泉观察使兼侍读、丹阳郡开国公的位置,出使金国。按规定,他必须先向金廷通报出使的理由,到金国后,由金方陪同官员查阅有关国书,之后才正式举行进呈国书的仪式。
可不按规定的是,走上金国皇廷时,他的衣袖里藏着另一份国书,那才是他此次出使的真正事件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