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6-4 13: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335)
华丽丽地送走了赵构,貌似赵眘终于可以轻松自由完成理想了。回想多年以来,精确地说是25年,他的激越昂扬的理想被死死地压制着,这回终于可以一飞冲天了吧。
甚至于压力越大,弹性越强,他一定会百倍于千倍于隆兴时代的努力,去完成复兴宋室的志向!
这是一种逻辑,可惜人世间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一个报废了的重力场,力量随时拐弯,永远都不会只按照所谓正确的方向运行。
被压制了25年,相比于上面提到的强力反弹,更有可能发生的是……习惯了。赵构死后,赵眘的头一个决定是,结结实实不打折扣地为老爹守孝三年。
他是帝王,是可以化繁为简,没必要这么折磨自己的。而且历代宋帝没一个像民间孝子一样,为前代父兄守足这三年苦孝。
赵眘偏要这么做,无论谁劝都没用,一定要完成这最后一点的对他死爹的敬意。那就守吧,反正被压抑得太久的人已经习惯于苦逼,一定让他自由飞扬洒脱,他还会不适应。
三年的时光很长,会发生很多的事情,连赵眘这等意志坚定,发誓要排除一切阻拦为爹守孝的高尚人等也没法做到八风不动,坚守一心。
没到三年,第二年时他宣布了退位诏书,把自己升格到太上皇,让儿子当皇帝了。至于为什么,南宋官方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比如年龄论。
公元1189年时,赵眘63岁了。这在两宋皇帝间除了他死爹赵构之外,已经是位独一无二的高龄皇帝,无论是太祖、太宗、仁宗,哪一个也没他在位时间长,而孝之一道博大精深,研究到极尽之处是匪夷所思的,它会延伸到死人那儿去。
谁说对活人尽孝才是孝的?要对一切祖宗尽孝才算到位!其中之一就是子孙们要对过往的祖先们保持足够的敬意,在处处都谦让着些。
别比祖宗活得更久,别比祖宗活得更牛,尤其是在工作业绩上,绝对不能超越!实际的例子往近代数,有清高宗乾隆,执政到了60年就一定要去当太上皇,声称绝对不能超过他爷爷清圣祖康熙的上班纪录;往宋代数,赵眘是著名代表,他实在是不好意思比列祖列宗们活的太久,尤其是还能活着上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