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0-11 10: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接70
高燧最为有力而坚定的支持者太监黄俨,并没有参预这次政变计划,但他阻止太子即位的决心非常坚决,其一贯的行为对这次政变的爆发,实际上起到了重要的煽动作用。
据《太宗实录》讲,太子高炽在主持朝政期间,往往裁抑宦寺,而太监黄俨、江保等人尤见疏斥。黄俨等嫉恨之余,更担心太子登位之日便是他们的末日,故日夜进谗,实录讲:“多赖皇上圣明,父子亲爱,终不能间。”但也不得不承认:“然(太子)亦希得进见。”父与子、皇帝与储君,一年见不到几次面,这就为奸人跳梁留下了空隙。
黄俨是高燧的忠实拥趸,“常阴为之地,且诈造毁誉之言,传播于外”。因为朱棣在晚年很少出朝理政,就是一班亲信大臣也不容易见到他,只有黄俨等佞幸近臣随时在驾前出没。而黄俨经常对外发布信息,称皇上“注意高燧”,以此诳诱外人。
孟贤任常山护卫的指挥。常山中以及左、右三护卫,是赵王的随驾护卫。孟贤平时出入王府,与赵王关系较好,他听信了黄阉之言,遂萌生了邪志。
孟贤与掌管观察天象的钦天监官王射成熟悉,暗地里去找他商量。王射成道:“我观天象,不久当有易主之变。”天象都显示了,帝位不久将要易主,那还有假!二人一拍即合。
孟贤开始积极地谋划造反大业,首先被他招揽的亲信包括他弟弟孟三,羽林前卫指挥彭旭,常山左护卫老军马恕、田子和,兴州后屯卫老军高正(又作高以正),通州右卫镇抚陈凯等人,都是些下级武官,他们日夜潜谋,寻找动手的时机。
这是一场宫廷政变,如果没有贵近的支持是不成的。孟贤等人通过王射成认识了太监杨庆的养子(史书没有记载其姓名,应该是一名宦官),策划由高正先写好“遗诏”,交给杨庆养子收藏,待宫中进毒,皇上晏驾后,即加盖御宝,从禁中颁出,废太子而立赵王;同时起兵劫内库兵仗及符宝,分兵执公侯伯及五府六部等朝廷大臣。
这样的安排应该很严密了,又有宦官的内应,大事之成,总该有七七八八了。
这是一次富贵的盛宴,一旦成功,又一批“靖难功臣”将宣告诞生,世世享受荣华。造反派们非常有信心,在起事之前,高正将此事秘密告诉他的外甥常山中护卫总旗王瑜(总旗是卫所低级武官,高于小旗,低于百户),拉他一起来挣这份大富贵。
可王瑜一听,吓个半死,反过来劝舅舅,说这是灭族之计,千万行不得。高正哪里听得进去,外甥既然不肯,那且作罢。
为什么说做大事,一定得心狠手辣呢?就说这位老军高正吧,他在决定把如此机密之事透露给王瑜时,就应该狠下心来,王瑜与闻这件事,若从他则好,不然,管他是侄子还是外甥,就是一个死字!可惜他把信鸽放出去了,没有得到响应,也就不再理会,自己接着“做事业”去了。
结果王瑜为保身家,先行一步,向朝廷告发,把好心关照他的亲娘舅给卖了。
朱棣闻讯大惊,他虽然不相信第三子会做谋父弑兄的事,但还是下令,急捕孟贤等逆党。待涉案人员被一网打尽,全部到案,朱棣命皇太子、赵王、公侯伯、都督、尚书、学士齐聚右顺门(今故宫熙和门)内,听他亲自审问。
伪撰的遗诏很快从宫里搜到了。莫说这是一份谋大逆的伪诏,就是一般百姓人家,家翁活得好好的,一点都不想死,甚至还特别忌讳别人提到死,却突然手捧一份由他人私自代书的遗嘱,自己的家产莫名其妙就被人分了,你说他气不气?朱棣一读之下,简直要像戏曲中的人物,三尸神暴跳,唔哩哇啦怪叫了!
他回过头来,问赵王高燧道:“这是你做的吗?”
高燧早吓得浑身发抖如筛糠,跪在当地,一句话都说不出。他对事情的起因,的确毫不知情,但这件谋反大案,却以拥戴自己为名,事到如今,他真是百口莫辩,觉得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
“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谋。”皇太子在一旁代他转圜道。
高炽并不知道真相,但作为长兄,他必须得这么说。
听大哥开口替他打包票,高燧又愧又怕,他从未觉得大哥如是亲切过,顿时涕泗横流,直呼冤枉。
朱棣气得头晕,咳嗽加剧,说不出话来,他命文武群臣及三法司共同鞫治众犯,自己先回宫去了。次日,群臣共奏:“孟贤等所犯大逆,具有显实,当并寘极典,籍没其家。”但朱棣嫌鞫问太速,供状含混,下旨:各家皆抄没。王射成以天象诱人,即诛之。孟贤等人再下锦衣卫穷鞫,不能让他遽死,一定要他供出主谋。
狱中血肉横飞,犯人筋骨寸断。高燧身上虽不痛,心中却惊惶勿宁;与他同样备受煎熬的还有黄俨、杨庆等许多人,生怕那些犯人熬不住毒刑乱咬。
数日后,锦衣卫奏上谳书,朱棣作批示,将一干人全部处死。令高燧甚感庆幸的是,他并没有受到牵连,但平白受了一次大惊,此事过后,“益敛戢”,对皇位再不敢存分毫侈想了。
这件事赵王高燧是无辜的,他只是孟贤等妄人希图富贵的一把梯子。但奇怪的是太监杨庆也平安无事。这位杨庆也是永乐朝鼎鼎大名的宦官,据史料记载,他在永乐十八年下过西洋,去的是忽鲁谟厮(波斯湾古国)等国。他在《太宗实录》中最后一次见于记载,就是永乐二十一年五月,他养子参与谋逆,事发被诛一事。再见于正史(《宣宗实录》),则是宣德三年六月,杨庆在京营建私第,工部尚书吴中私下里以官家的木头砖瓦相送,可见他此时仍是贵盛。一次宣宗登临皇城楼,见一座府邸修建得高大弘壮,询问左右,知道了这件事,遂将拿官物做人情的吴尚书下狱,而杨庆仍然无恙。
杨庆的养子所犯的是十恶不赦的重罪,实录没提他的名字,只说是杨庆的养子。按说此人能够进毒谋害皇帝,应该是非常近御的人物,有可能在宫内的同伙还不止一人,杨庆很难脱离干系。但他居然历三朝而宠幸不衰,后来还出任蓟州、南京两地镇守,最后死在南京守备的任上,其必有说。只是对于我们,此迷已不可解了。
朱棣是个杀人如麻的暴君,可是他一生重病,生命即刻受到威胁,显然他杀了那么多人,并不能使他在自己的后宫获得安全。恰恰因他性格残忍,杀虐太甚,对下人薄凉寡恩,使内廷为一片阴郁之气笼盖,而人心不服,都希望他早点死。这是一个小小的护卫指挥谋反,都能得到宫廷内应的根本原因。朱棣在后宫施毒,可详见后章《明宫闹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