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29 08: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派系之外的黎元洪,各军头们原本是轻蔑有加的,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无兵无权的空头总统竟敢真的将老段免职了。你想啊,老段是谁?自己人啊!
在震惊之余,这些武夫们忍不住暴跳如雷,用各种最难听的话痛骂黎元洪。这时,安徽督军倪嗣冲想到前几天在总统府被训斥的糗事,他忍不住跳起来大骂道:“黎元洪曾对我说,不经国会通过,径行对德宣战不合法……什么他妈的法!总理是责任内阁的领袖,总理说的话就是法!姓黎的不经内阁副署,就免去总理的职务,他合法吗?辛亥武昌之变,他听到枪声吓得钻到了床底,由此才走运当上的总统!现在好,他身居高位,优柔寡断不说,竟然妄自尊大,以开国元勋自居,谁他妈的来拥戴他!”
众督军大乐,拍着桌子跺着脚的连声叫好。
兴奋之下,倪嗣冲得意洋洋的道:“我现在就回去,马上宣布独立,大伙也都这么办!看他怎么收场!”
张勋听后正中下怀,于是趁热打铁的道:“老倪说得好,要是不给黎元洪一点颜色看看,他也太不把我们北洋系放在眼里了!咱们不但要宣布独立,而且还要出兵北伐,把黎元洪赶下台!”
顿了一下,张勋又说:“民国这样搞是没有希望了,我看哪,还不如前朝呢!”
说完,张勋便拿眼睛瞟会上的各位督军及代表。按之前的情况,张勋的复辟调调一向没有太大的市场,但这次,也许是黎元洪的免职令让这些武夫们暂时失去了理智,这些人听后也连连说对,大发“今不如昔”的故国之感慨。
会后,张勋又偷偷的问段祺瑞派来的代表徐树铮,问他对复辟有何看法。小徐听后,不假思索的说了八个字:“只求倒黎,不计手段!”
徐树铮是段祺瑞的“小扇子军机”,一向为老段所信任,既然他说没有问题,老张这下算是吃了一颗定心丸了……看来,大家对前朝还是很有感情的嘛!
就在督军们在徐州开会的时候,黎元洪在北京也没闲着,他首先要考虑的是让谁来出任新内阁总理的问题。在当时的情况下,谁有资格取代段祺瑞并掌控大局呢?
黎元洪想来想去,觉得还是要靠北洋的元老来收拾局面,这第一候选人是徐世昌,第二候选人便是王士珍。徐世昌在前清做个内阁协理大臣,一向老成稳重,跟随袁世凯的时间也是最久的,因此让他出任内阁总理最好不过的。
但是,徐世昌是何等的精明,他哪里会轻易去蹚这趟浑水的呢?
在徐阁老不愿出山的情况下,黎元洪只好退而求其次,转请王士珍出来组阁。王士珍,字聘卿,河北正定县牛家庄人,他出身耕读世家,少年时投入淮军统领叶志超的门下,后来又被保荐入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深造,和段祺瑞、冯国璋等人是同学。
三年学成后,段祺瑞被派往德国留学,王士珍与冯国璋则去了日本学习。一年后,王士珍重新回到叶志超的部队,随后又带领炮队学兵参加了甲午战争。在平壤之战中,王士珍率领学兵奋勇杀敌,其左手的无名指便是在此役中被炸断。甲午兵败后,主将叶志超被定死罪,王士珍便投入了聂士成的部下。
在袁世凯编练新军的时候,由于极度缺乏军事教学人才,便请北洋武备学堂的总办荫昌推荐几个人选。荫昌对之前毕业的几个高才生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和梁华殿印象很深,于是便将此四人推荐了过去,袁世凯求贤如渴,当然是照单全收。在这四人中,除了梁华殿命运不济(他在后来的一次夜战训练中不慎落水而亡),其他三人都在清末民初的历史上声名显赫。
王、段、冯三人在袁世凯编练新军的时候立下汗马功劳,在一次阅操中,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三人被德国驻青岛总督称为“北洋三杰”,又有人称之为“龙、虎、豹”,而王士珍便是“三杰”之首,北洋之“龙”。要说起来,王士珍也确实有几分能耐,此人善于谋划,办事能力强,当时深得袁世凯的信任,在前末袁世凯当政的时候,王士珍已经出任了陆军部侍郎,是北洋将领中官衔最高的。
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踢回老家的时候,正在江北提督任上的王士珍自请开缺,算是与袁世凯共患难、同进退;等到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再度出山,王士珍便被任命为陆军部大臣。在清帝退位后,王士珍便自递折子称病辞职,袁世凯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不肯在辅佐自己。王士珍不满的说:“国家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乱民造反,不发兵征讨,反要议和,真是旷古未有之奇闻!”
言罢,王士珍便回到了老家正定县牛家庄。在隐居期间,王士珍仍自命为大清子民,他不但保留了脑袋后的小辫子,就连穿着服饰也全部是按照前清的规矩,一样都不能少。每次过年的时候,王士珍都要穿起清朝官服,以表示不忘皇恩。
在袁世凯与段祺瑞闹矛盾的时候,王士珍被请去帮忙,出任总统府陆海军统帅处坐办。虽为民国官员,但王士珍仍旧拖着他的小辫子,有人劝他剪掉,但被拒绝说:“三年之制还没有满!”直到1915年,王士珍才剪去他心爱的小辫子,算是为清朝守制三年。
《北洋年代》 连载1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