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6-24 11: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地,洁白细软的宣纸上,出现了一座高塔的轮廓,线条虽然极为简单,却又气势非凡,细细看去,竟然是六和塔。画到最后,广世手臂大开大合,连续在塔下横向划拨,期间手掌不住抖动,数条细长扭曲的横线随即出现,竟然是写意的钱塘江潮,那股奔腾咆哮之势跃然纸面,甚至隐隐有风雷之意。而后,银针不住虚点纸面,一层淡淡的雾气慢慢出现,六和塔身处其中,更显巍峨高耸。
广世慢慢收回手臂,掏出一块丝帕擦着银针的墨迹,扭头看向目瞪口呆的唐寅和徐经,淡淡地说:“二位居士,不知贫僧这幅‘烟波江塔图’还入得了法眼吗?”
说到这里,唐伯虎停住了,扭头看向窗外深沉的夜色,神情中透出一丝怪异,似乎到了今天,仍在为当日所见感到不可思议。
桃笙早就听得入了神,急忙问父亲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
唐伯虎叹口气,说:“那日看到广世禅师以针作画,我和徐经都是震撼莫名,这般手艺当真了得,几似浑然天成,宣纸却毫无破损。”
说着,唐伯虎手抚那本《墨文堂集》,又给桃笙慢慢地讲下去…
广世将银针收好,告诉唐寅和徐经,此乃刻形之术,与纹身之术,并列为墨门两大绝艺。随后,又详细给二人讲述了墨门的由来和发展。
广世告诉唐寅和徐经,他已经感到时日无多,这么多年来,只为寻个可以继传衣钵的人。今天见到他们,通过貌相观察,便知是人中龙凤,而且还悟到了六西之法门,有意将墨门之术倾囊相赠。说到这里,广世淡淡笑着,仕途又有哪般好,你二人虽因科考受累,但要是习我魔门之术,未必不能青史垂名。
说完,广世从床榻下抱出一只红木小匣,打开后,里面是两本薄薄的线状书册,装帧完全一致,封皮都写着“墨文堂集”四字。广世分别交予唐、徐二人,此乃墨门修艺之法,分为上下两册。故老相传,修上册者不可习下册,修下册者不可习上册。
徐经感到好奇,问广世学的是那一册?广世摇头不答,只说日后你们修习,自然便会明白其中奥妙玄机之所在。
说完,他又取出一根极细的小针,让二人伸出左手拇指,蘸上红彩,轻轻点刺。唐寅是一个六字,徐经是一个西字。过了片刻,两个小字慢慢消失不见。
广世告诉他们,六西二字诀代表着墨门最高境界,与键门天境、络门联穴和骼门通替,同为当世四大奇门的关键,从古至今,鲜有门人可以窥得天机。你二人暗合墨术之六西法门,算是有缘,他刚才便是用内纹刻法将这两个字刻入彼此体内,从此便是墨门弟子,他日功成之后,是否发现其中奥秘,就看个人的资质造化了。
讲过这些,广世又仔细叮嘱了一些修习时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端坐床榻之上,面露欣喜之色,口中反复低声诵念:“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说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直至垂头不语,竟然至此圆寂了。
待广世的遗体焚化后,唐寅、徐经黯然离开塔院。唐伯虎隐隐猜出,自己这个六,或许代表着六和塔的名称含义。但是徐经,却始终猜不出为何要给她雕刻上一个西字。
此后,两人行遍名山大川,途中不断钻研各自手中的墨文堂集。或许是个人天资高下缘故,唐伯虎掌握了高深的纹身刻形之术,触类旁通,并终于成为一代画家。但是徐经却始终无法深入一步,怅惘之余,便说只能传给后代了。
由于同为墨门后人,彼此又关系莫逆,两人在临分别时约定,待子女长大后要结为秦晋,而且永世通婚。子女指甲内部,均要以内纹法,雕刻六西二字,一是为纪念这段经历,二是叮嘱子女,时刻不忘老僧所传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