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2-7 10: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49)
二、一鸣惊人
楚庄王刚刚上台,楚国就发生一起政变,使这位年轻的君主差点丢了性命。
君位交接之际,总是多事之秋,政局十分的微妙,多方的势力为权力而博弈。就在此时,舒国(舒国在现在安徽舒城县一带)又出现叛乱,楚国令尹子孔、太师潘崇认为政权过渡很平稳,低估了宫廷内的反对势力,这两位重臣又急于要立战功,便统兵征伐舒国,把内政权力交给了公子燮和斗克。
一场政治危机就此爆发。
楚庄王上台后,以公子燮为傅,斗克(又称子仪)为师,这两个家伙都有政治野心。
在楚穆王时,公子燮曾经多次要求担任楚国首相(令尹),楚穆王没有同意,而是让子孔担任,公子燮对此怀恨在心,现在首相子孔领兵外出打仗了,而楚庄王又刚刚上台,这对公子燮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取代子孔成为楚国首相。
斗克就是在楚国援鄀之战中被秦军俘虏的将领(详见前文“梦断殽山”一节),后来秦国在殽山之役中惨败,便转向联合楚国共同对抗晋国。斗克被释放回国,作为中间人撮合秦、楚两国政府签订同盟条约,他自认为立了大功,理应得到奖赏;但楚穆王则认为他战败被俘,没有追究其责任已经不错了,还谈什么功劳呢?所以斗克也是心有怨言。
斗克与公子燮两人一拍即合,一起策划叛乱,把楚庄王给抓起来,然后在郢都城内筑墙屯粮,准备挟君王来威胁统兵在外的首相子孔与太师潘崇。
楚庄王莫名其妙地突然由君王沦为人质,被看押起来。
公子燮又派出杀手,前往舒国前线的楚军营中,准备刺杀首相子孔,但是楚军兵营防备森严,杀手找不到机会下手,于是只得返回郢都。
子孔和潘崇得知郢都出现政变,大惊失色,慌忙从前线回军,直奔郢都。公子燮虽然在郢都城内作好了防御的准备,但是挟持君王之后,郢都的军民都不听命于他,公子燮前思后想,觉得郢都是呆不下去了,不如挟持楚庄王离开首都前往自己势力比较稳固的商密。
楚庄王被武力挟持离开了郢都,在前往商密的途中,路经庐邑。
庐邑的官员戢梨和叔麇已经接到首相子孔的密报,两人假装盛情欢迎公子燮,并且为公子燮举行了盛宴,公子燮不知是计,当宴饮到一半时,戢梨和叔麇埋伏在两边的甲士突然杀出,一阵乱刀乱枪,就把公子燮和他的同伙一网打尽,剁成了肉泥。楚庄王这才恢复的人身自由,在戢梨和叔麇的护送下,又回到了郢都。
这次政变恐怕对楚庄王有很大的影响,在接下去的几年时间里,楚庄王不理朝政,一味的花天酒地,看来政变在其内心深处留下了深刻的阴影。就在这段时间里,楚国的内忧外患顿起,而且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楚国北进的成果全部毁于一旦,楚穆王将势力扩张到了郑国、宋国、陈国等中原国家,但在一两年之内,这些国家全部都背楚附晋,楚国的努力灰飞烟灭,好不容易到手的肥肉,又吐了出来。
到了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危机。
由于楚国长期以来奉行武力侵伐的方针,国土急剧扩张,吞并的国家达数十个之多,与周边蛮族的关系也很不稳定。这些被楚国吞并、侵略地区的居民一直密谋叛楚,这一年,楚国出现了前无未有的大饥荒,被征服区的叛乱如野火燎原般地席卷楚国周边,声势浩大。
首先发难的是楚国南边丘陵山地地区的戎人,出兵侵入楚国西南部和东南部。继而造反的是庸国,加入其叛乱还是附近的蛮族人,统称群蛮,紧接着是麇国,伙同麇国叛乱的还是附近的蛮族部落,称为百濮。一时间楚国形势极为严峻,这可以说是自楚武王立国以来所未曾有过的危险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