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10 22: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4) 南渡三案之真伪童妃
童氏到达南京的当天,等待她的不是梦想中热烈欢迎的队伍,更不是老情人温柔的笑脸,而是锦衣卫冰冷的镣铐。而这一切,当她从河南启程时,即由皇帝本人决定。
这个满心期待皇帝亲自召见的女子,等到的只是锦衣卫的毒打和羞辱。
有一些史料记载,童氏举止粗俗,越其杰待她毕恭毕敬,她却耍起大牌,嫌住的不好,吃的不好。
据另外一些资料显示,无论受到怎样的折磨和逼问,童氏始终坚称自己是皇帝旧时的妃子。由于童氏的坚持,负责审讯的锦衣卫指挥使屈尚忠意识到,这桩涉及皇帝隐私的案子,显然无法到此为止。
虽然刑讯过无数犯人,但对这个特殊的女犯人,屈尚忠还是有着自己的小算盘:这个看似柔弱的女人,无论受到怎么样折磨,都不肯松口,该不会真的是皇帝的女人吧?万一自己手一狠,把她打死了,到时候皇帝回过味来,追究自己的责任怎么办?
想到这里,心狠手辣的屈尚忠也不寒而栗,他跑去找马士英商量。为了保险起见,马士英专门去了趟诏狱适度考察。
从诏狱回来,马士英说了这样一句话:“苟非至情所关,谁敢与陛下称敌体?”
敌体是委婉的说法,就是肌肤之亲的意思。
与此同时,皇帝却下令,锦衣卫继续严刑拷问,在这个问题,一向没有准主意的皇帝固执的要命。
对此马士英不无担忧的对阮大铖说:“童氏乃旧妃,上不肯认,如何?”
马士英担心此事处置不当,对朝政产生不良影响。左良玉等人本来就不待见这个皇帝,如今又弄出个桃色事件,忘恩负义的罪名是背定了。
对此,阮大铖全无心理障碍,张口便答:“吾辈只观上意,上既不认,应置之死。”
马士英摇头叹道:“须辨别真假,从容再处。”
其实马士英多虑了,因为就算弘光真的与童氏同居过,再进一步说,两人的确曾有过感情,只要不是明媒正娶,弘光都不会认。
因为这个女人知道弘光所有的落魄,更何况现在他已经有了貌冠江南的金贵妃,并很快将册立皇后,人都选好了,名字叫徐瑶英,明朝开国名将徐达的后代,现任魏国公徐弘基的族女。对于这个女孩,只需一句话:正值豆蔻,身份高贵,系出名门。
旧情人童氏,变成监狱里的弃妇,不足为奇。
入狱后不久,由于受到虐待,加之心情抑郁,童氏很快患病。据记载,病重之时,她一改往日对皇帝的谩骂和抱怨,平静地对看守她的锦衣卫都督冯可宗表示,想见皇帝最后一面。
这位冯先生不久之前还参与审讯太子案,可谓身经百战,经验丰富。
冯可宗深恐干系重大,不敢隐瞒,即刻只得上奏。
又能有怎样的结果呢?
九重宫禁内的男人,当你来时,立即丢进锦衣卫,严刑拷打。此时还会见你么?还会听你说么?
马士英心有不忍,跑来劝说皇帝,要不您见她一面,听她说什么?也好消除大臣的误会。
马士英绝对是好心,因为当童氏被锦衣卫逮捕时,宁南侯左良玉、湖广总督何腾蛟、九江总督袁继咸、广昌伯刘良佐等人就相继上疏,要求皇帝将童妃案和太子案昭示中外,以释众疑。
大家都很疑惑,皇帝您得站出来讲讲清楚。
皇帝没动静,在扬州督师的史可法沉不住气了,也跟着大家上了折子,规劝皇帝说出真相,别让大家猜来猜去。
谁知,一向在意群臣想法的弘光皇帝,竟然撕掉逼宫的奏折,愤怒地拂袖而去,捂上耳朵拒绝再听到此案的任何报告。
很快,冯可宗也知道了皇帝的态度。
大概冯可宗多少有些同情这个可怜的女人,他来到童氏的牢房,告诉她皇帝拒绝了她最后的请求。
童氏失声痛哭起来,冯可宗没有离开,他试探着问道:“你是否愿意讲给我听?”
虽然我不是你朝思暮想的人,但我依旧愿意倾听你最后的诉说。
在昏暗的牢房中,童氏断断续续讲述自己和皇帝相识的过程。童氏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人,知书识字,在尉氏县第一次见到朱由崧。当时李自成刚刚攻陷重镇洛阳,朱由崧跑到尉氏避难。和所有短暂落魄的贵族男人一样,此时的朱由崧很需要女人的温暖,童氏恰好出现,填补了妻子的空白。之后,时局依旧动荡,两人随即失散,直到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童氏才知道自己的旧情人已经君临天下。
听完童氏的叙述,素来铁石心肠的冯可宗竟然有些难过,同时他也十分清楚,自己的同情起不了任何作用,这个奄奄待毙的女人的命运,已无悬念。
几天之后,童氏死于诏狱。
如果她真的是皇帝的女人,死时应该满腔愤恨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