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6-11 13: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回 秦晋交恶 邻居打架
1)
要是真动手开打,当然也不符合抗战救国的大局。同时,秦穆公重视口碑,晋惠公自知理亏,于是双方老大草草见面,客套寒暄,击退犬戎,保住王城之后就各自收兵回家了。齐军也回国,管仲同年末撒手人寰。
且说秦军西去只是,有一人不住含恨东望,对秦穆公不听自己建议,放弃偷袭晋军而深为遗憾。此人便是丕郑父之子丕豹。不过含恨归含恨,既然只能靠别人出力替家父报仇,那也不得不看他人脸色了。庆幸地是,没过几年,秦穆公终于被晋惠公气得再也不能斯文,于是秦晋开打,一战得胜,晋惠公被俘,这是后话。
话到此处,不说说秦国的事儿看来是不行了。秦国在本书的第一次出场是在傻申侯引狼入室、周幽王兵败丧命、郑桓公护主被杀、镐京城不幸被占、诸侯们起兵勤王之时。当时的秦国老大是秦襄公,姓嬴名平。单名一个“平”字的确意味深长。因为在秦襄公救主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国却只不过是周王朝的一个附庸之国,并不在公侯伯子男的诸侯序列之内。
如果把周朝近畿地界比做“ZHOU”品牌的公司直营店的话,诸侯之国就是特许加盟店,而秦国之类的附庸国则是些挤破脑袋希望加入连锁却仅仅在试用期的二三级市场的小店铺罢了。但是从秦襄公这次把握历史机遇的出兵之后,新老大周平王在东迁搬家之际,大赏有功之臣,秦国从附庸连升3级,被册封为伯爵之国,与郑国相当!当然,秦襄公的受重赏还有两个原因。其一,在携王、平王两王并立的时候,襄公毅然决然地站在了周平王的身边。好在老天有眼,他跟对了人,没站错队,所以受到平王的信任。其二,周朝搬家后,从西周变成了东周。但是不能眼瞧“RONG”在西部市场一家独大,吞食“ZHOU”的市场占有率,所以需要秦国全力以赴对付西戎,稳定周朝西部地盘,提升整体业绩。所以,值得一提的是,周平王曾对秦伯明言,大体意思是说:“西部戎狄就靠你搞定了。你要好好地替大周朝守卫西部边疆。另外,西部关外大片国土沦落在犬戎马蹄之下,你能抢回多少都归你!算我赐你的赏钱。”秦襄公领命而归,从此秣马厉兵,东征西讨,杀败犬戎,开地千里,遂为大国。最后自己也死在征途之上。这么说来,同样是成为大国之路,西部荒蛮之地的秦国比北方苦寒之所的燕国要流血流汗、自力更生得多了。
秦国的事儿再往前说,我们会发现,其实西方的秦嬴和东方的徐嬴本是同根生,同源于皋陶先生。而皋陶的血缘又遥指五帝之一的颛顼大帝。第一部中有说,皋陶有子伯益。伯益因相助大禹治水有功,赐姓嬴,还差点做了大禹的继任。伯益有子,名叫若木,受封徐国。他还有一子,名叫大廉。大廉这支血脉传到商纣王时期,有子孙名叫恶来。之前说到,纣王朝中有位直臣理徵,命犯天子,终被砍头。恶来和理徵一样都是皋陶后人,可是机遇完全不同。恶来一直相伴纣王左右,深得领导欢心。恶来的人品如何已经无法考究,因为老大纣王的口碑已经被后世搞臭,而恶来又是被周武王所杀,所以《封神演义》把他描绘为一个偷奸耍滑、谗言惑主的奸佞小人的形象也情有可原。不过,恶来力大惊人却毋庸置疑,载于史册。三国时的典韦还被曹操赞许为“古之恶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