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5-15 18: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4)故国思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我相信,这是一句连小学生都会背的诗,作者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文天祥。这个声名远播的人物,拥有的头衔很多:抗元英雄、南宋丞相、宋末三杰之一。。。。。。但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本质,本质在于,从始至终文天祥都是个书生。这世上读书的人很多,读书读成死心眼儿也不在少数。别人都拉倒了,他偏偏不肯拉倒,这样固然能名垂青史,自己却也遭了不少罪。我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左懋第。
还记得那个离开明土时失声痛哭的大明使节么?他现在在做什么?或者说,他还活着么?
在北京,左懋第一直被软禁在太医院。虽然失去了行动自由,待遇还算不错,总体说来没有吃什么苦头。当然多尔衮不是慈善家,好好养着你的目的,是想软化你,让你投降。
每当我犯起倔劲,我妈总会说一句:“山东人。”据我所知,山东人确实犟的多。包括我这种祖籍山东的,也包括左懋第这种从小在山东长大的。这样拧巴的一个人,你指望他自己脑子醒水是不可能的,只能找人去劝。
据说多尔衮派了很多人明朝故人去劝降左懋第,人们纷纷传言在豪华的劝降队伍中,甚至包括大名鼎鼎的洪承畴。
论实用价值,无论在明朝和清朝,洪承畴都比左懋第强多了,况且老洪的地位更高,就算单单考虑出场费,左懋第就不应该怠慢他。
左懋第出生于人杰地灵的山东半岛,自幼饱读诗书。自然不是不懂礼貌的人。可他依然要用自己的方式,给这位前同事难堪。
估计洪承畴开口说了一番识时务为俊杰的道理,再结合自身的投降经历现身说法,自以为达到了法制节目的良好效果。
左懋第不开口,一直让洪大人说到口干舌燥,不得不停下来喝口水时,他开口了:“您真的是洪经略么?”
洪大人不爱听了,我不是真的还是假的么?
“左某记得洪经略已经在崇祯十五年殉国了,为此思宗烈皇帝还专门设坛祭奠。”
洪承畴哑口无言。
“如果您真的是洪经略,那您还记得先帝么?”
我想,无论洪承畴如何健忘,他都不会忘记,那个曾给予他无限信任和欣赏的崇祯皇帝。尽管洪承畴纠结过,最终还是辜负了崇祯的信任。如今的崇祯皇帝和他的妻子静静地躺在思陵昏暗无声的地宫中,生前的挣扎和纠葛已经与他们无关,活着的人继续争斗就好。
本来计划来劝人的,反被人劝,洪承畴非常郁闷,只好走开。只是不知道在他余生为新主子的奔波效劳中,会不会有一丝身不由己的感叹?
多尔衮从来不是一个容易死心的人,洪承畴的失败更加增强了他征服左懋第的欲望,这种心态和当年忽必烈如出一辙。
恰在此时,多尔衮听说了一件事,一件很小的事情。左懋第的母亲不久之前在天津卫去世了,左懋第自己自然不能奔丧,最后是他的族弟左懋泰为他的母亲送了终。更巧的是,左懋泰此时正在北京当官。
孝子未必是忠臣,但忠臣十有八九都是孝子。
左懋泰是个孝顺孩子,但他作为明朝的进士,却投降了清朝;左懋第誓死要与明朝同沉浮,这样的人一定是个孝子。
多尔衮猜的没错,左懋第的确是个孝子。
为国尽忠,母亡不能葬,左懋第很痛。好在这一切,弟弟左懋泰替他做了。基于这样的原因,左懋第不是应该感谢自己这位族弟么?毕竟大家只是远方亲戚,不出钱安葬你母亲又能怎么样?既然左懋第应该感激族弟,那对他的话,应该更听得进去吧?
基于这样的考虑,多尔衮让左懋泰加入了劝降队伍。
我就不信了,对有恩于你的族弟,你还好意思撕破脸皮?
当然那只是多尔衮的想法。
见到左懋泰,左懋第对他说:“谢谢你替我安葬了母亲,但是你不是我弟弟,我没有当叛徒的弟弟。”
从左懋泰为左懋第安葬母亲的事情来看,他至少是个重情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应该是个通常意义上的好人。可他又背叛了故国,或许人性就是这样复杂。
该请的人都请了,该说的话也都说了,还是不好用。没办法,上点非常手段吧。
这是左懋第被清朝扣押以来,首次遭到虐待。毒打、炮烙、下水牢,能折腾的都折腾了,左懋第还是岿然不动。
最后多尔衮也灰心了,问左懋第到底想怎么样?
睿亲王得到的答复是这样的:“唯求一死。”
好吧,我成全你。
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六月,左懋第被带出天牢,押往菜市口。监斩官的身份很特别,是多尔衮本人。临刑前,他试图再次劝左懋第投降。多尔衮像个企图挽回感情的痴心汉那样不到黄河心不死。但是左懋第的心已经跟着明朝死去了。
多尔衮冲刽子手点点头,转身走开。
在生命的尽头,面对闪着寒光的大刀,左懋第向南拜别远在福建和浙江的明朝政权,他希望那些有着相同志向的同僚们能够继续战斗;接着向北方拜别崇祯皇帝,他希望刚烈的先帝九泉之下能够安息。心愿终于了却,左懋第席地端坐,神色泰然,一切似乎都那样云淡风轻。
之后的一幕被永远定格于浩瀚的青史之中。
大明使臣左懋第因拒不投降,被斩于北京菜市口,年四十五。陪同左懋第出使的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他们生前担任陪伴和护卫左懋第的任务,死后也要随侍左右。做人要尽责,做鬼也要完成使命,我不能不说,这些人和自己的长官左懋第牛B到一起去了。
一百多年后,左懋第被清政府谥为“忠贞”,并在他的家乡胶东半岛建祠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