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3-1 12: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81)
四、势均力敌
巫臣降晋与晋齐媾和,并没有改变楚共王出兵鲁国的既定方针。
楚国势力已经控制郑国与宋国,再往北发展,就是鲁国与卫国。在齐晋战争之前,鲁国曾一度亲近楚国,希望借助楚国的军事力量,对抗齐国,楚庄王意图很明显,只要拉拢鲁国,那么晋国与齐国将完全被孤立,楚国便可以实现雄踞中原的野心。但是这项战略计划还没来得及执行,就发生意外,楚庄王在这个时候突然去世。
新上台的楚共王修改了楚庄王的战略计划,把联合鲁国打击齐国,修改为联合齐国打击鲁国。楚、齐两国关系密切,迫使鲁国不得不寻求晋国的军事援助。
晋国在鞍之战后迫降齐国,使楚国失去了北方军事同盟国,而且鲁国也站在晋国一边。此时的战略对峙很清晰了,北方联盟以晋国为首,包括齐国、鲁国、卫国等;南方联盟以楚国为主,控制了郑国、陈国、宋国、许国、蔡国等。鲁国与宋国是接壤,而卫国与郑国相邻,因而鲁国、卫国就成为楚国下一步扩张的目标。
公元前589年冬季,楚国令尹子重率大军北上,征伐鲁国与卫国。
这是后庄王时代楚国的第一次大举用兵,楚庄王在位二十几年,为楚国积累了庞大的政治资本,包括内政与外交。子重深知,对外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民的支持,所以在出征之前,他做了几件惠及人民的事情,首先是楚国举行全国普查,国民所有欠下政府的租税,一律免除;其次,对孤苦无依的百姓,国家给予救助;其三,赦免国内罪犯,编入军队。
楚国长年对外用兵,但国内政治一直比较稳定,这与楚国政府重视民生是分不开的。
卫国与鲁国都离楚国较远,军事力量不弱,背后又有晋国撑腰,子重认为楚庄王时代能征善战的名将大多退出历史舞台,新一代将领还欠缺经验,所以必须要倚仗人多势众的优势,他将罪犯编入军队,就是为了扩大楚军的兵源。
楚国伐鲁、卫之战,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与晋国争夺中原诸侯国,这场战争,也是晋楚争霸的一个组成部分。
楚军率先侵入卫国,在强大的楚军面前,卫国焉有还手之力?很快节节败退,卫国政府很快便与楚国媾和,投降了。
伐卫之战后,楚军挟胜利之威,攻入鲁国境内的蜀城。
鲁国政府被楚军强大的阵容吓呆了,战刚开打,就准备向楚军求和,可是鲁国资深外交官臧宣叔却拒绝出任和谈代表,战争继续进行。楚军继续深入,直抵阳桥,鲁国大夫孟孙前往与楚军总司令子重谈判,鲁方代表承诺将赠送一百名工匠、织布工,将鲁国先进的生产技术输出到楚国,另外遣宗室成员公衡前往楚国作为人质。
鲁国开出的条件令楚国很满意,便答应了停战媾和。
伐卫征鲁战争的胜利,使楚国势力深入中原,这是楚国扩张史上的巅峰时代。
风光一时的楚国令尹子重在鲁国的蜀城召开了一次盛大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参加的国家包括楚国、鲁国、蔡国、许国、秦国、宋国、陈国、卫国、郑国、齐国、曹国、邾国、薛国、鄫国,总计达十四个国家之多,创历来诸侯会议参加国数之最。
算来算去,只有晋国没有参加了。
晋国当然不可能参加,但是风头都被楚国人抢走了。
从表面上,除晋国外的重要诸侯国都参加了楚国主持的蜀城会议,但这些诸侯国各自有各自的算盘。如今天下的格局十分明朗,晋、楚两强争霸,这两大巨头,谁也得罪不得的。除了被楚庄王武力征服的郑国、陈国以及蔡国等南中原国家外,其他象鲁国、宋国、卫国、曹国等诸侯国,都是实行两边倒的政策,齐国作为东方大国,更是保持其国家主权的独立性。
晋国人在楚军大举北上的时候,采取观望的态势,等到楚军南返后,晋国便跳出来了。
公元前588年正月,就在楚国主持蜀城会议结束一个月后,晋国以讨伐郑国为名,向宋国、鲁国、卫国、曹国发出命令,要求这些国家出兵,参加讨伐郑国的战争。
晋国的号召,能拒绝吗?于是五个国家组成联合远征军,共同攻打郑国。
郑国由于其位置夹在晋、楚之间,长期成为两大强国争夺的焦点。自从晋国在邲之战惨败给楚国后,在楚庄王时代,晋国不敢与楚国争锋。如今一代雄主楚庄王已去世,而晋军则在讨伐赤狄与伐齐之战取得空前的胜利,军事力量愈加强大,晋景公认为重新夺回郑国的时机到了。
宋、鲁、卫、曹这些诸侯国心知肚明,自己不过是晋、楚争霸棋盘中的棋子罢了,干嘛那么卖命呢?出兵是不得已,但各自心怀鬼胎,保存实力,以致于晋国这次伐郑之战,雷声大、雨点小。
五国联军来势汹汹,但到了一个名为丘舆的地方时,遭到郑军的伏击,除了晋国人之外,其他四个国家的军队一哄而逃。这次打击郑国的军事行动,虎头蛇尾,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谁说郑国是好欺负的呢?曾经出过小霸王郑庄公的国家,怎么可以小觑呢?
意外取得胜利的郑国这下子神气起来了,郑襄公派人押着联军的战俘前往楚国,进献给楚共王。
晋景公想要一统中原,不料刚出兵郑国便吃了个败战;而楚国呢?也好不到哪去,辛辛苦苦打到了卫国与鲁国,结果前脚刚离开,鲁、卫、宋这些国家又跑到晋国一方了。
这就是势均力敌,晋、楚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正因为势均力敌,双方才可以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商量历史遗留问题。
九年前的那场邲之战中,楚国完胜,但是胜利也有有代价的。楚军将领襄老(夏姬的丈夫)被杀,尸体也被晋军抢走了;另一位楚军将领公子谷臣被俘虏。楚国方面一直努力要让襄老的尸骨返回家乡,同时也交换回公子谷臣。在晋国一方,晋军将领荀首的儿子荀罃被楚军俘虏,现在荀首已经升任晋国中军副元帅,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平安地归来。
公元前588年,晋楚两国就交换战俘一事达成协议,晋国归还公子谷臣与襄老的尸骨,而楚国则释放荀罃。
就在晋楚两国谈判期间,已经有人开始秘密地策划援救被关押九年之久的荀罃。
说起来很令人惊诧,想要援救荀罃的人,既不是他的故交,也不是晋国人,而是一位与他素未谋面的郑国商人。这位郑国商人准备利用各种关系,将荀罃解救出来,然后装在大口袋里,秘密运出楚国。
郑国商人一向以爱国而闻名,以前智退秦师的弦高,也是一位爱国商人,现在这位商人史不载其姓名,但是从他所作所为出发,应该是想通过救出荀罃,缓和郑国与晋国很深的矛盾,可谓是用心良苦。
不过就在郑国商人绞尽脑汁时,晋楚的谈判终于使荀罃得以恢复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