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0-29 12: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接90
鱼、吕之案,发生在永乐晚年,大概在永乐十八、十九年之际。朝鲜入华女子,多在此案中被一网打尽,除了案首的贾吕和鱼氏,还有其他一些人,如自经而死的任氏、郑氏,被处斩的黄氏、李氏,多是在权妃之后陆续进入明宫的朝鲜籍女子。朝鲜实录特地对李氏做了表彰,说黄氏熬不住刑,胡拉乱扯,李氏鄙视她说:“反正都是死,何必让无辜者受难,我当独死。”最终不诬一人而死。其实,在追查主使及同党的过程中,受刑者挨刑不过,反复诬扳,辗转攀引,将更多的人被牵连进来,酿成血腥的大案,黄氏的情况应该比较普遍。故此一人落网,她的相交故知都难逃生天。朝鲜实录说:“本国诸女皆被诛”。独一崔氏,当其他宫女都随迁都来到北京时,她因生病留在南京,竟以此侥幸逃出生天。
朝鲜实录乃综合多种传闻而记,包括明朝使臣太监尹凤(也是朝鲜人)“粗传梗概”,以及韩氏乳母金黑归国后的讲述等,故其记载条理较乱,记事亦混杂。但将其做一梳理,可发现这次惨绝人寰的后宫大屠杀,除了贾吕诬告吕婕妤毒害权妃这件旧案,主要还是宫闱秽乱。因为朱棣晚年所爱者多是朝鲜籍宫人,故事件的受害者亦多为朝鲜女子。
吕、鱼等人与阉宦私通,使朱棣对朝鲜女子的贞洁发生疑问,他怀疑有的“处女”根本就不是处女。如永乐十五年与丽妃韩氏一同入朝的黄氏,在那一批进献处女中,黄氏、韩氏皆列上等,朝鲜实录记黄氏“容貌美丽”,将韩氏形容为婵娟。在太监黄俨等人选择时,以韩氏为第一。
虽然已经入选,但黄氏表现出较大的抵触情绪。一日黄俨骤至黄氏之家,“(见)黄氏抱疾,且有泪痕,不施脂粉”,使黄俨大怒,当时就发了一通脾气。
当年八月,黄俨送韩氏、黄氏回国。黄氏父亲已死,由其姐夫金德章伴送入朝。在路途之中,金德章经常偷偷跑到黄氏窗外,与小姨窃窃私语,神情诡异,不知说些什么。黄俨瞧见了,曾加责詈。不久黄氏就生了个腹痛之症。医生想了很多办法,试了许多药,都没有效果,问她怎样,就是想吃“汁菹”。黄俨问押送官朝鲜佥总制元闵生,汁菹为何物?闵生说,那是朝鲜的一种食物,他知道制作之法。黄俨不高兴地说:“她要吃人肉,我可以割了给她,如今在草地上行走,我哪里去找此物!”黄氏吃不到汁菹,腹痛仍是不已,每夜都要令婢女以手缓缓在腹部摩挲,痛楚才稍缓些。不料一天夜里小便时,从阴部落下一物,是皮裹的一块肉,像茄子一般大。
侍婢害怕,就将此物扔在厕所里。但其事不密,很快在一众婢女中哄传开了,黄氏的婢女还说:“初出行时,金德章曾有木梳相赠。”这等于在说,黄氏与姐夫金德章有私,并且在应选时,已有了身子。黄氏在路上,一直喊肚子痛,令人在腹部反复地磨,就是为了把腹中的胎儿堕掉,而那块肉,就是她的婴儿。
这些话只是在婢女中流传,钦差太监黄俨还蒙在鼓里。
到了北京,黄俨交差,朱棣验货,皇上的老风流鬼,他一上马,马上发现黄氏不是处女,以此严词诘问,这件事才曝光了。但凡下流之人,一见下流之事,不见下流之极,总是不肯罢休的。朱棣明明要朝鲜贡处女,结果来的是开封之人,货不对板,遂苦苦逼问,黄氏屈打成招,不仅承认与金德章有私,还认承与邻居、皂隶等都有私情。
朱棣将黄氏打成一个人尽可夫的婊子,他的变态自虐的心理才得到满足,于是大发雷霆之怒,决定写敕,向朝鲜问罪。
一个名杨氏的朝鲜宫女知道了,将此事告诉了韩氏(与“人尽可夫”的黄氏相比,她在朱棣眼里,便是冰清玉洁了)。韩氏也是维护本国的,就在侍寝时苦苦向朱棣乞哀,她说:“黄氏在家私人,岂我王之所知也?”朱棣就命娇滴滴的韩氏去责罚黄氏。韩氏无可奈何,只好举起玉笋嫩掌,去批黄氏之颊。
实际上,韩氏在此案中也受到牵连。她一度被幽禁在一间空房里,多日断绝饮食,奄奄待毙。守门的宦官哀怜她,时不时在门内抛些吃食,才使她逃过一死,而她的从婢使女则全死在狱中了,只有一个乳母金黑,熬到事件平息,特赦出狱。——当然,如我们已知的,韩氏最终还是没能逃过殉葬的命运。
但自己的女人与人私通,还生下孩子,朱棣岂是几个巴掌就能饶她的。黄氏在被迫“咬”出无数通奸者与知情人后,肯定被残酷处死了。朝鲜实录记:第二年戊戌,钦差太监善才赴朝鲜,对朝鲜太宗大王说:“黄氏性险无温色,正类负债之女。”他将黄氏及众多朝鲜女性之死,归诸黄氏的面相,说她是个负债之女,这么多人的死,正不知替谁还债呢!
戊戌年是永乐十六年,朱棣并没有因为吕、鱼、黄等人已死,而停止虐杀。洪武朝一次次屠杀功臣,用的是“胡党”的名义(丞相胡惟庸谋反案,首发于洪武十三年,但对胡党的追究,一直延续到洪武二十六年。这一年又发生蓝玉“谋反”案,从此胡、蓝二党一并追拿),朱棣对后宫的持续清洗,用的是“吕、鱼之乱”的名义。
朱棣是从永乐十五年开始营建北京宫殿的,随着宫殿的逐步落成,乃于永乐十八年底正式宣布迁都。在数十万军民匠役营建新都的扰攘中,朱棣的后宫却无祥气氤氲,始终是乌云盖顶,所有宫人仿佛受到诅咒,都没有好运气。所以当永乐十九年四月,当“鱼、吕之乱方殷”,屠戮还未休时,刚刚落成没几天的外朝三大殿(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忽遭雷震,一时间烧成灰烬。后宫之人不仅不忧,反而大为欣悦,皆喜以为:“帝必惧天变,止诛戮。”我甚至怀疑,油漆才干的三大殿突然遭灾,是宫人故意放火,就是欲借天变来警惧杀人魔王。然而事与愿违,“帝不以为戒,恣行诛戮,无异平日”。除非这个大魔头死了,宫人的苦难是没有头的。
其实,永乐末年的这次宫乱,受难者多是无辜之人。太监黄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黄俨在仁宗即位后被杀(朝鲜实录说是“被斩棺之罪”,即死后斫棺,应为传闻之误),妻子与奴婢没官为奴(在明初时,宦官娶妻不为少见,甚至还有皇帝赐宫女为妻的)。朝鲜籍太监尹凤在宣德、正统年间多次出使朝鲜,透露了不少明宫的隐情,他说:“吕氏毒杀权氏,而被凌迟之刑,然非其罪也,(黄)俨诉之也。”也就是说,吕婕妤的被害,并不是简单地出自贾吕的诬告。在永乐年间,黄俨专主宫壸,贾吕的诬告,很可能是出自他的指使,否则以一微末婢女的告发,怎会轻易导致数百宫人丧命?黄俨诬人,实为了行己之私,他助纣为虐,诱使有疯症的朱棣滥杀,在后宫兴风作浪,血洗后宫,是他通过暴力强化对后宫控制的手段。
最后要提到一个人,就是永乐七年与权妃等一起受封,被封为贵妃的王氏。《明史·后妃传》说她“有贤德,事仁孝皇后恭谨,为帝所重。帝晚年多急怒,妃曲为调护,自太子诸王公主以下皆倚赖焉。”永乐十八年七月王氏薨后,对其祭葬之礼,朱棣皆予特恩,全仿照洪武中的成穆孙贵妃。此说得到朝鲜实录的印证,李朝《世宗实录》说:“初,帝宠王氏,欲立以为后。及王氏薨,帝甚痛悼,遂病风丧心,自后处事错谬,用刑惨酷。”
在朝鲜私下记载的国史里,上国的永乐皇帝,其实就是一个杀人狂和疯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