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27 11: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3)
五、政变迭出:辉煌的凋零
公元前706年夏季的某天,一辆马车抵达郑国的都城,来者是一名齐国使者,他急急忙忙地求见郑庄公。
齐国出了什么事呢?
原来猖獗的北戎人大举进犯齐国,自从西周覆亡的骊山之役后,中原华夏族面临北方蛮族的军事压力越来越强,蛮族武装不时进犯中原,令各诸侯国颇为头疼。另一方面,蛮族的入侵有助于华夏族的团结,当北戎入侵齐国之后,齐国向各国发出求援的请求,特别寄希望于郑庄公的军事援助,因为郑军曾经全歼入侵郑国的北戎军队。
郑庄公派遣儿子姬忽率军前往齐国。当时聚集到齐国的诸侯联军不少,但在对付北戎军队上仍然束手无策。姬忽抵达前线后,迅速将英勇的郑军士兵投入战场,郑军有与北戎交手的经验,自有一套对付北戎步兵的方法。在此役中,郑军勇猛出击,俘虏北戎大良、少良两员大将,斩杀甲士三百多人,同时缴获大量的战利品。北戎人深知郑军的厉害,便引兵退去。
这次援齐战争的胜利,郑军在各诸侯国面前显示出超强的战斗力,而指挥这次军事行动的公子姬忽,则成为炙手可热的偶像级人物。
我们来了解一下姬忽这个人,他是郑庄公的长子,母亲是邓国的公主,他追随父亲南征北征,战功卓著,智勇双全,同时他也是郑国的太子。他被认为是前途无量的少年英才,所以各诸侯国的君主都巴不得将女儿嫁给他。
齐僖公曾经向姬忽表示,愿意将女儿文姜嫁给他,但是姬忽婉言拒绝。后来有人问他,齐国乃是东方最大的国家,为什么要拒绝齐僖公的好意呢?
姬忽回答说:“婚姻讲究门当户对,齐国是个大国,郑国只是中等国家,不相般配。诗经中说:自求多福。这个福份要靠自己来获得,不能依赖大国。”姬忽拒绝齐僖公的原因,大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文姜这个女人与她哥哥大搞兄妹恋,关于文姜的故事,后文还将说到。
有一回姬忽前去洛邑朝见周天子时,遇到陈国的君主陈桓公,当时郑国刚与陈国媾和,陈桓公见到姬忽后,对他非常好感,便主动要求把女儿嫁给他。由于陈国一直属于卫-宋国阵营,郑庄公也刻意要通过联姻的手段,来分化瓦解敌人的联盟,便爽快地答应了这件婚事。
在姬忽率援军入齐国与北戎作战,并取得辉煌的胜利后,齐僖公又一次提出来,准备将另一个女儿嫁给他。看来齐僖公是非要姬忽当他的女婿不可,没想到姬忽又一次谢绝齐僖公的好意,他说:“以前我对齐国没有功劳时,尚且不敢接受齐国的公主,现在奉国君之命,为齐国分忧解难,如果娶了齐国公主回国,别人一定会说我出兵的目的只是为了与齐国公主结婚,民众又将会怎么议论我呢?”.
至于姬忽为什么一而再地拒绝齐僖公的要求,这个问题难以回答,也许是他对齐国没有好感,也许是他很爱自己的妻子,不想再接受其他的女人。
姬忽率郑国军队击退来犯的北戎人之后,齐僖公非常高兴,他准备对前来齐国支援的各国援军进行犒赏,由于鲁国最熟悉各种规章礼仪,齐僖公就委托精通礼仪的鲁国大夫负责犒赏的次序。
按道理说,姬忽的郑国军队功劳最为显赫,理所当然应该得到第一份犒赏,但是喜欢咬文嚼字的鲁国大夫却用另一套标准,犒赏的次序按各诸侯国地位高低来排列,郑国是新兴的诸侯,在周王朝诸侯国中的地位不算高,所以郑国在接受犒赏的次序上,反而排在其他诸侯国的后面。
春秋时代的人,荣誉感是特别的强,鲁国人此举,对郑国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姬忽勃然大怒,拒绝接受犒赏。就因为这件事,鲁国与郑国就结了怨,郑庄公得知此事后,更是火冒三丈,鲁国算什么东西,就是周桓王,不也吃了一记箭吗?这口怨气,一定要找机会报复。
公元前702年,郑庄公照会齐僖公,准备对鲁国人进攻报复。
按道理说,犒赏的次序是齐僖公委托鲁国大夫来办理,郑、鲁交恶,齐国也不宜联合郑国来打击鲁国。但是郑国帮助齐国打退北戎的进攻,齐僖公欠郑庄公一份人情,他不仅答应出兵,还拉上卫国的军队。这样,郑、齐、卫三国联合向鲁国发动进攻,包围郎城,郑庄公终于可以吐一口恶气了。
这也是郑庄公最后一次用兵。
第二年,他因病去世,在位共计四十三年,时年六十岁。
郑庄公在位的后二十年,也是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二十年,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平定叔段的叛乱;在与宋、卫等国的中原大战中,他远交近攻,纵横捭阖,将其军事才华与政治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逐一击垮对手,赢得中原大战的彻底胜利;他还破天荒地与周王室的军队展开大战,令周桓王挂彩,将郑国的霸业推向顶峰;在与北戎的战争中,一次全歼来犯的北戎军队,另一次则援助齐国击退戎人进攻,连东方大国齐国都不得不倚借郑国的军事力量,足见郑庄公时代国力之强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