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19 15: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四十二章 华阳之战(4)
韩僖王有理由骂娘了。
谁都可以对韩国不友善,但不应该是魏国。不要说魏韩两国是难兄难弟,在历史上关系亲密,光说这两年韩国对魏国的无偿军事援助,魏王也没理由背信弃义啊。前年为了救援魏国,韩国折兵四万,到现在还未能恢复元气,没想到魏王却这样恩将仇报。你说说,天底下还有道义二字吗?怪不得韩僖王要吹胡子瞪眼睛、怒火中烧了。
罢罢罢,既然你不义,也不怪我无情了解。保命要紧,要对付赵国与魏国的联军,韩僖王只有一个选择:投靠虎狼秦国以自保了。
东方诸国本来在实力上就逊于秦国,又不能团结一致以对付秦国,缺乏长期战略思想,只图眼前利益。特别是三晋之间,倘若能尽弃前嫌,共同抵抗秦国,那么还有东山再起的希望。可是三晋之间这样互相斗来斗去,最终获益的却是秦国。
韩国派了几批使者入秦求援,可是秦国却迟迟没有表态。韩相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突然想到一个人,此人的姓名,《史记》所记是“陈筮”,但《战国策》却记为“田苓”,我们姑且从《史记》的说法。陈筮是一个很好的谋士、外交官,可不巧他生病了,正躲在家里养病。韩相国也顾不上这个,跑到他家里说:“现在情形十分紧急,先生虽然有病,还是有劳您连夜赶往秦国求救兵。”陈筮是谋士,专吃这碗饭的,有敬业精神,他二话没说,打点行李后就乘车直奔秦国,前去拜访秦相国魏冉。
魏冉已得知赵、魏联军攻打韩国的消息,他问说:“韩国现在形势很危急吧,所以才派你来秦国。”陈筮却否定了:“不会危急。”魏冉一听,满脸不高兴,冲着陈筮发怒道:“你这样可以当国王的特使吗?韩国使臣络绎前来,都说情形危急,可你却说不急,这是为什么?”陈筮不慌不忙地说:“韩国如果危急,就会背叛秦国,改附他国了。正因为不急,才派我前来。”陈筮这是打心理战牌,这有点像我们到商场去买东西,如果我们对某样东西表现得爱不释手,那么精明的商家绝不会轻易让你砍价的,如果我们表现得可有可无,可买可不买,那商家的心理价位就会放低一些了。陈筮也是这样,他如果望眼欲穿,那么只会令秦国人更加傲慢,可是他故意装作不着急,可有可无,魏冉还真会担心韩国去投靠其他国家呢。
心理战术收到奇效,魏冉站起身来,对陈筮说:“您不必去见秦王了,我立即发兵救援韩国。”
秦相魏冉派武安君白起与客卿胡阳为将,率援军奔赴华阳。我们知道大兵团远距离作战,必须要做足后勤的功夫,需准备好大量的车马武器,粮食草料以及锅碗瓢盆,这些都得花时间,可是从陈筮使秦到秦军抵达前线,仅仅只用了八天的时间,足以见秦军作战效率之高。对于瞬息万变的战场,哪一方能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就可能掌握先机。白起无疑是最懂得把握战机的将领,他的快速出击,令对手防不胜防。
在华阳城下,白起再一次取得伟大的胜利,他大败魏国兵团,斩首十五万,魏国主帅芒卯落荒而逃。秦军乘胜追击,连下卷、蔡阳、长社三城。紧接着,白起猛扑向贾偃指挥的赵国兵团,赵军大败,两万人溺死于黄河之中,秦军占领观津。
白起出马,谁与争锋?
这是继伊阙之战、伐楚之战后,秦军的又一次大胜。白起雄心勃勃,他想一鼓作气灭掉魏国。当时秦国实力超群,惟一担心的事情,就是东方六国合纵抗秦,由于魏国地处中心,倘若灭了魏国,阻断南北,东方诸国的合纵运动就没法搞了。
白起挥师挺进魏都,包围大梁城。
大梁城的防御能力很强,并不是那么容易攻破的。在白起围大梁的同时,燕国与赵国派兵相救。魏国大将段干子向魏安釐王提出,割南阳之地予秦,以换取和平。
著名的纵横家苏代马上提出异议,他警告魏王:“夫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句话后来在苏洵的《六国论》中被转述,成为一句名言。不过关于这句话的出处,还有另一个版本。在《战国策》中,说此话的人是孙臣,这里我用的是《史记》的说法。其实战国史料中像这种矛盾的记录很多,在某书中某人说的话、做的事,到了另一本书,就换成另一个人了。
听了苏代的话后,魏安釐王答说:“您说的有道理,但这件事已经开始做了,不能更改。”于是派人到秦国求和。
秦昭王同意了,原本地盘不断缩小的魏国又一次缔结丧权辱国的协定,白起的秦军从大梁城撤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