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3-8 10: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01)
自从鄢陵战役后,楚国在与晋国的争霸中渐落下风,特别是晋悼公继位后,巩固了晋国在中原地区无可争议的霸主地位。晋强楚弱,郑国依然不屈不挠地站在楚国一边,可谓不识时务。可是郑成公有其他的选择吗?
没有。
因为郑成公有一块心病。
那是他一生的耻辱。那是十年前的事了(公元前582年),当时他在投靠晋国的情况下,又想与楚国搞好关系,出访楚国,同时向两大霸国示好,希望借此能使郑国超然于晋楚争霸的漩涡之外,可是这有可能吗?很快郑成公就认识到自己的想法过于天真了,晋国人对他私下与楚国联络怒不可遏,认为这是背叛,毫不犹豫地将他逮捕,郑成公一下子从国君沦为阶下囚。
每当回想起往事,郑成公心头便有几分苦涩,当他脑海中浮现晋国君臣冷冰冰的面孔时,他有一种不寒而栗的冷意。在他恐惧难安时,是楚成王伸出温暖之手,楚国以割让汝阴的代价,换取了郑国的加盟,郑成公义无反顾地背叛晋国,投入楚国的怀抱。在随后的鄢陵之战中,楚国又慷慨地出兵救援郑国,在那场战斗中,楚共王还挨了一箭,被射伤了眼睛……
只是鄢陵之战,楚国败了,而如今的晋国则如日中天。
显然,追随楚国,郑国就必须要付出代价。
忧心忡忡的郑成公终于病倒了。
室宗子驷前来探病。子驷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探病,也是要试探郑成公的口风,他小心谨慎地说了一句:“如今郑国负担太重了,大臣们都认为应该要脱离楚国,归附晋国。”他眼巴巴地望着郑成公干涸的嘴唇,希望国君说吐出一个“好”字。可是子驷失望了,郑成公的眼睛凝望着远方,他摇了摇头,象是若有所思,又象是自言自语:“楚王当年为了救郑国,在鄢陵之战中被射伤了眼睛,这都是为了我。我如果叛楚,既对不起楚王,又违背自己的誓言,那怎么行呢?”
郑成公可能忘了,楚共王固然是救援郑国时挨了一箭,可是与其说为了郑成公,还不如说是为了楚国的利益。要是失去了郑国这座桥头堡,楚国凭什么北进中原,凭什么与晋国一决雌雄呢?
子驷带着失望离开了,迈出大门时,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郑成公没能抗拒死神的召唤,不久后病死,他的儿子髡顽被立为君,史称郑僖公。郑成公没有想到,他这么一死,君权旁落了。
君权旁落,这在春秋时代实在算不上新闻,而是一种主流。郑国的“七穆”时代徐徐开启,所谓“七穆”,意指郑穆公的七个儿子,分别是子罕、子驷、子良、子国、子游、子丰、子印等七人,后来演化为七大氏族:罕氏、驷氏、良氏、国氏、游氏、丰氏、印氏,这七大氏族逐渐成为郑国的实际统治者。
按照礼法精神,郑国的国君死了,邻国理由中止军事行动。可是一向不守道义的晋国人却视为天赐良机,很快又卷土重来了。
如果不改变亲楚的立场,郑国的战争将永无休止的时候。除了刚死去的郑成公外,还有谁愿意抱着楚共王的大腿不放呢?执政的子驷心里十分矛盾,他自己也相弃楚归晋,可是郑成公尸骨未寒,如果这么快就调整外交政策,未免对不住刚刚死去的国君。还是等等罢,面对众人的强烈请求,子驷只是淡淡地回答说:“国君遗令不好改变。”
其实子驷言不由衷。
正在子驷犹豫不决之时,晋军将领荀罃会见鲁国仲孙蔑、宋国华元、卫国孙林父等政要,商讨如何征服郑国。显然,晋国是不达目的不肯罢休,可是根据以往的战例,只要晋国入侵郑国,楚国势必来援,晋国又捞不到什么好处。看来晋国的将军们有点犯难,所以打算集思广益,看看众人有什么高招。
还别说,三个臭皮匠也顶得上一个诸葛亮。鲁国的仲孙蔑想了一计,令荀罃拍手叫好,仲孙蔑说:“不如我们在虎牢关筑城,逼迫郑国投降。”虎牢关就是制地,是郑国的军事要塞,以前郑庄公时,母亲武姜想让他将制地封给弟弟叔段,庄公断然拒绝,便是因为这是军事险地。
为什么仲孙蔑提出这一战略,让荀罃眉开眼笑呢?春秋时代是中国军事艺术大发展的时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原则虽然是兵圣孙武提出来的,可是在孙武之前,这个战略思想早就被广泛应用了。在虎牢关修筑城堡,就是在郑国境内建立一个军事支撑点,同时警戒郑国,我们是要长期呆下去了,不走了。说白了,这就是军事威慑。
筑城的决定通过了,谁来筑城呢?
对荀罃来说,虎牢筑城,一举两得,既可以威慑郑国,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吓唬齐国一下。晋国虽然是中原霸主,可是有人阳奉阴违,最不听话的,当然是齐国,此外还有滕、薛、小邾等国,惟齐国马首是瞻,这让晋国人很是恼火。荀罃放出狠话:“如果齐国不派人前来参加筑城,那战火一定会烧到齐国境内。”
齐国敢不来吗?虽然有一万个不愿意,也只好硬着头皮参加这次筑城行动了,小喽啰滕、薛、小邾等国当然也不在话下,屁颠屁颠地跟着来了。
这样,十几个诸侯国都派人到了虎牢,大干苦干,卖力筑城,很快一座崭新的堡垒耸立在群山之间,各国均派出军队入驻。
诸侯在虎牢筑城的消息传到郑国都城后,国人为之震惊。看样子晋国人这次来了就不想走了,有了新城堡作为基地,晋国军队随时都可以兵临城下,直接打击郑国都城,坐等楚国来援,恐怕要成为幻想了。
郑国的一帮大臣们,凑在一起商议对策。其实难有对策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最好的对策就是投降。大家齐瞪眼看着子驷,子驷能避开众人的眼光吗?此时的他又想起郑成公临死前说的那一番话,得了,管他什么遗言,打不赢就得投降,不然还要亡国吗?
几天后,投降信交到了虎牢新城的司令长官荀罃手中,荀罃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没想到筑了一座城,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迫降了郑国,看来是是一笔太划算的投资了。
就这样,郑国挥别了楚国,投向晋国的怀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