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3-18 11: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四十七章 长平之战(下)-5
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是历史上最悲惨的一幕。
向白起投降的赵军士兵被全体屠杀,如此大规模的屠杀战俘,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在春秋战国四百多年历史里,屠杀俘虏是很少见的,更不用说集体屠杀了。那么白起为什么要屠杀赵国战俘呢?
他自己是这样说的:“上党本来是要割让给秦国的,但上党民众不愿意被秦国统治,因而归附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杀掉,恐怕以后会出乱子。”
长平之战规模之大,是史无前例的,俘虏之多也是史无前例的。
这对秦国来说是一个大问题,要是养着这批俘虏,多了几十万人吃饭,秦国也吃不消;把俘虏释放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杀一部分,留一部分?这种做法只会让活着的人铤而走险。这是白起面临的棘手问题,倘若俘虏只有几万人,我相信白起不会痛下杀手,让他采取灭绝人性大屠杀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无法安置如此多的俘虏。
这些手无寸铁的俘虏们,最终被分批杀死后埋尸。长平一带成了尸骨累累的大坟场,在之后的两千年里,人们还不断地在这个古战场上挖掘出当年被坑杀的赵军士兵遗骸,还有散落在其间的兵戈钱币等等。
据《史记》所记,赵国数十万俘虏中,只有二百四十人得以生还,主要都是未成年人,白起把他们给放了,回邯郸报信。
杀降一事给白起留下千古骂名,“秦以为功,天下以为贼”,在秦国他是大功臣,可在天下人眼中,他就是个奸贼。尽管战国时代较春秋时代更为野蛮、残酷,但基本的人道主义原则仍然是交战各方默认遵守的,这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体现。比如在此之前的乐毅伐齐一役中,乐毅横扫齐国七十余城,对待占领区的百姓却能行仁义之道。而白起虽然有绝世的军事才华,最终却沦为一部杀人机器。
这场旷世大战就这样尘埃落定,可是长平之战也留下很多疑问与未解之谜。
笔者学识浅薄,在这里提出自己一家之言,以资参考。
首先,秦国在长平之战投入多少军队呢?
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全军覆没,总共有四十五万人,这个数字是见于史料的。可是秦国兵力多少,史料中找不到答案。有人认为秦军作为围攻的一方,兵力至少要有对方的两倍,依此观点,秦军的兵力几乎近百万之多;有人认为秦军没那么多,顶多十几万人,否则分割赵军的骑兵部队,怎么仅有五千人呢?
说秦军有上百万人,往往认为秦昭王把全国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征调到前线。我们来看看《史记》原文:“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这个原文意思很清楚,秦王仅仅是征调河内郡的男子参战。可是到了后世,这段话被理解歪了,比如三国何晏说:“长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赵矣。”这样后世便造成一种印象,秦国是全国出动了。说实话,当时秦国与周边的魏韩楚都有血海深仇,敢把全国兵力都集中到长平吗,不太可能。
认为秦军只有十几万人,这同样不太可能。倘若秦国只出动十几万人,廉颇驻守长平两年多,对手又不是白起,以四十多万的兵力还被王龁打得丢了西壁垒,这怎么可能呢?白起是一位能以少胜多的名将,在伊阙之战中曾以十余万人打败魏韩二十四万的军队。可是不要忘了,赵国军队比魏韩军队要强得多,而且也不存在魏韩两军不能协调作战的弱点。而且十几万人围歼四十万人,这近乎天方夜谭。
我的看法,秦军在数量上应该比赵军要多,最多时可能在五十万到六十万左右。秦国的常备军约一百万,留下一半左右驻守国内各城及边界要塞是必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