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5-21 12: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四十九章 信陵君窃符救赵-7
秦昭王征服赵国的梦想破灭后,白起已是在劫难逃。
在此之前,秦昭王已经容不得他了。既然白起不愿意为国家效力,留着他有什么用呢?秦昭王把他连降十八级,降为一名普通小兵,发配到阴密。由于白起生病未能起行,故而还呆在咸阳城内。
不久后,信陵君窃符救赵,魏、楚军队参战,秦军开始屡战屡败,每天都有使者从前线传来战报,无一例外都是坏消息。最坏的消息是郑安平率两万人马投降赵国,郑安平是范雎推荐的,这让宰相范雎大没面子,且把他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白起在一旁冷笑着,他旁若无事地看范雎的笑话,看秦王的笑话,幸灾乐祸地用这种手段来报复范雎。
白起的态度令秦昭王心生厌恶,不行,这家伙不能继续呆在咸阳城内了,必须把他赶到发配地。秦昭王一纸令下,白起不得不卷铺走人,他出了咸阳城,往西赶了十里路,到了一个名为杜邮的小地方。这时范雎派人悄悄跟踪,去的人回来报告说,白起被赶出咸阳,心怀不满,满脸怨气。
这还用得着说吗?从秦军总司令一下子掉到小兵一个,谁没怨言呢?可是在范雎看来,这就是杀白起的理由了,白起要是不死,总有一天,他还会被秦王重用的。
范雎向秦王打小报告:“白起一肚子不服气,有怨言。”还有一帮大臣也巴不得白起死,你一句我一言,把白起的坏话都说尽了。
秦昭王英明一世,不料却在邯郸栽了跟头,都是因为白起不肯出手。一员大将,如果他不想打仗了,就没有价值了。倘若每个将领都像白起这样抗命不从,他这个国王还怎么当呢?想到这里,秦昭王眼中露出杀机。
白起没有继续西行,他收到了一把剑。
这是秦昭王派一名使者送来的剑。赐剑就是赐死,白起心里十分明白,自己已经走向生命的终点了。他平静地接过剑,握在手中,想起过去四十年征战沙场的一个又一个细节,从伊阙之战到破郢之役,从华阳之战到长平之役,哪一场战役不是惊天动地呢?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战争之神,可是怎么从高空坠落地狱呢?
“我有什么罪?竟然落到这个地步!”他自言自语,一个英雄不应当是这样的下场。突然,他眼前闪过许多张陌生的面孔,这些面孔因为惊慌、恐惧而变形,那是一些赵国士兵临死前的表情。当年他坑杀数十万赵国士兵时,他以冷漠的眼光看着这些面孔,没有涌现出一丝的仁慈。“是了。我有罪。我该死。长平一战,赵国士兵投降数十万人,我却骗了他们,把他们全坑杀了。就凭这个,我就该死了。”那生命终结的那一刻,他有了一颗忏悔的心。
一代名将白起以自刎结束了传奇的一生。这里我要说一个题外话,我们在读古代战争史时,经常有一个遗憾,古人对战争的纪录很简略,如何排兵布阵,如何攻城,使用什么武器,基本上都不说,所以我们对细节了解很少。白起所指挥的几大战役,同样没有详细的资料,我们要复原当年的战斗场面,几乎是不可能了。
不管怎么说,白起之死对秦国是一个重大损失,东方诸国终于可以拍手相庆了,杀人如麻的瘟神终于死了。
白起最早出现在史书中,是在公元前294年,那年他攻取韩国新城,但他的军旅生涯应该早于此。他死于公元257年,如此看来,从军应该长达四十年左右。在这四十年的时间里,白起让赵、魏、韩、楚诸国吃尽苦头,消灭了上百万的军队,如此骄人的战绩,在整个战国史上,确实无人出其右。
现在白起死了,东方诸国终于喘了口气,腰杆自然就挺硬了,与秦国对抗的勇气也在增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