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8-24 09: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13)
要说魏犨没文化已是事实,但是想出焚山的歪主意,实在令人不禁猜想,魏犨是否跟介推有仇。魏犨武夫一个,一向看不惯文人,而介推这样的清高之人,似乎更不在他的好友序列之中。这还不算最奇怪的。最奇怪的是魏犨之言竟无人反驳,文公依计焚山。
大火3日方息,晋文公苦等的介子推终于还是没能出现。文公怀疑,是不是解张为博取官位,对他撒了谎?于是下令,扩大搜索,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最后,随从将他领入山中,文公看到了介子推母子相抱,死于一颗枯柳之下。
晋文公人生中的一大丑闻就此酿成,他流泪满面,叹息不止,命人收敛厚葬,并砍下枯柳,取其组织紧密部分做了一双木鞋,每每穿之,睹物思人,叹息道:“悲乎!足下。”这也大概是“足下”一词的由来。
介推被焚死之日正好是当年的3月5日——清明时节,也是去年冬至后的第105天,晋文公为了反省自己的纵火行为,下令将那日定为全国哀悼日——寒食节,独立于清明节之外。从那时起全国每年都要在这个日子的前后禁火一月,晋国官民都只吃冷食。后来因为不具备操作的现实性,时间一缩再缩,变成清明节的前三天、前两天、前一天,最后索性并入同为纪念先祖圣贤的清明节中,只保留一些诸如禁烟、冷食、插柳的寒食节符号。
现在,寒食节虽然没了,但是中华大地上还有不少带有纪念介子推的色彩。比如,现在山西晋中的介休市。所谓“介休”,就是“介子推休于此”的意思。
魏犨当然自知罪过不小,不敢多嘴。晋文公也不想再责备他人,谁让自己脑子一热就用了这么个NC的主意呢。晋文公知道,纪念介推最好的方法不是全国禁火,也不是遍地插柳,而是成就一番霸业,不枉费介小弟同亡十九载之劳,割股啖君之痛,焚死山中之悲。
晋文公是幸运的,回国复位短短数月间的变故,就让朝堂上的大臣们很听话,后宫里的老婆们很和谐,真可谓政通人和。国中瞬间大治还不是最幸运的,最幸运的是上天在晋文公准备妥当之后,立马给了他一个出人头地、大展身手的机会。那便是周王室之乱——叔带之乱的第二版。
有看官要惊讶了,叔带早先不是叛乱过一次,然后逃窜到了齐国吗?怎么又回王室里头兴风作浪了?
我们顺便回顾一下,周惠王姬阆年间,先有姜后,生子姬郑,也就是现在的周襄王;姜后死后,又新宠陈妫,生子姬带,昵称太叔,又按兄弟排行,唤作叔带,再因其封地在甘,亦称甘叔。母以子贵,太叔得势,姬郑心虚,后来多亏了齐桓公这个武林盟主的帮忙才坐稳继任者的位置。这倒是暴涨了齐桓公的霸气,却狂减了周王室的威信。
叔带上次是在周襄王四年(西元前649年)串通戎兵入寇的,事败逃到齐国,齐桓公还特意遣使到王畿替他求情,后来的齐孝公也对这位王子恭敬有加。随着周襄王这边王位越来越稳,加上老爸留下的名义上该叫声老妈的惠后的再三请求,终于11年后的西元前638年,襄王将叔带重新招入王宫之中。
可惜,不管叔带的书面检讨做得如何发自肺腑,内心的叛逆之心却一直未变。
因为,他不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