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2 12: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五十四章 春申君-2
为了广揽人才,春申君把德高望重的荀子请到了楚国。
荀子名荀况,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大师,继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巨擘。荀子是赵国人,他游历很广,曾游学于齐国,在齐襄王时代三次担任“祭酒”。他也曾西游秦国,秦国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他称赞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近乎“治之至也”。他还曾在赵孝成王面前谈论过兵事,关于兵事的论述收录在《议兵》一文中。与前世的儒学大师相比,他的思想更加驳杂,揉合了其他家的思想,比如法家与兵家。荀子在当时思想界是个相当有影响的人物,令人惊讶的是,他的学生中,最著名的两个人,韩非与李斯,是彻头彻尾的法家代表人物。故而后世学者,也有不少人认为荀子的儒学思想并不淳正。
公元前255年,春申君邀请荀子前往楚国,打算把兰陵交给他治理。荀子是个有抱负的人,想把这里当作一个政治试验场所,便欣然前往。可是何尝想到,当他刚到楚国时,就有人在春申君面前说他的坏话了。
进谗的人是春申君的一位门客,多半是个嫉妒心很强的人,他对春申君说:“以前商汤兴起于亳,周武王兴起于镐,当时这两位明君只不过拥有百里的地盘。荀子是名满天下的贤人,而您却把方圆百里的兰陵交给他,就不怕他成为另一个商汤、周武王吗?我觉得这事对您一点好处也没有,不知您以为如何?”
春申君本来并非一个爱好儒学的人,也不曾想拜荀子为师,只是觉得这样做自己脸上有光,显示招揽天下士人的胸襟罢了。被门客这么一说,他倒觉得不妥了,万一真的是引虎入室,岂非赔了本钱?于是他又赶忙派人去谢绝了荀子。荀子听到这个消息后,便离开楚国,回赵国去了。
这时,又有另一个门客对春申君说:“以前伊尹离开夏桀而投奔殷商,结果殷商统一天下,而夏桀灭亡了。管仲离开鲁国去了齐国,结果齐国强大了,鲁国弱小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贤人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贤人到了哪个国家,君主就得以尊贵,国家便得以荣光。荀子乃是当今天下的贤人,您为何把他谢绝了呢?”
这一番话,把春申君说得如梦初醒,他连连说道:“嗯,说得好。”于是他又派人前往赵国,重新邀请荀子前往。
荀子并没有马上去楚国,而是先给春申君写了一封信,信的一开头是四个字:“疠人怜王”。疠人就是患了麻风病皮肤溃烂的人,这是很悲惨的人,是被社会抛弃的人,疠人疾病缠身,而国王却是高高在上,有无上权威,可是为什么说“疠人怜王”呢?荀子写道:“疠人怜王,这听起来是一句很滑稽、不恭敬的话。可是要细细考究这句话的含义,这里所说的王,是指被臣下劫杀的君主。”
接下来,荀子展开来说:“君主倘若年轻且自视甚高,没有办法辨明奸伪,那么大臣就会独断专行。奸臣结党营私,为了避免遭受惩罚,往往铤而走险,杀死年长且有才能的君主,立幼弱的君主,用这种不义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故事,在春秋时代发生过许多次。比如楚国的王子围,听说楚王生病的消息后,他以探病为由,借机把楚王勒死,自立为王。再比如齐庄公的故事,齐国大臣崔杼的妻子长得漂亮,齐庄公与她私通,崔杼便率家臣攻打庄公,射中其大腿并杀死他,改立其弟为君主。”
春秋时代是这样,那么近世又如何呢?
“再说说近代的事情吧。赵国的权臣李兑,把主父(赵武灵王)囚禁于沙丘之宫,关了整整一百天,活活饿死。齐湣王任用淖齿,结果淖齿把齐湣王抽筋,悬于庙梁之上,隔了一夜才在哀号中死去。”
最后,荀子总结说:“再来说说疠人怜王吧。疠人尽管皮肤痛肿溃烂,可是不会被勒死射死,也不会被抽筋或活活囚禁饿死。试想想前面说的几个君主,他们身心所受到的痛楚,难道会比疠人少吗?由此看来,说疠人怜王,是讲得通的。”
这封信,是给春申君敲一记警钟。春申君年轻得志,对自己的才能又颇为骄矜,表面上看,他风光无限,但是却不能分辨忠奸。手下的人说好话也听,说坏话也听,没有一个判断标准。换句话说,春申君的性格,是容易被奸人所欺骗的,荀子所说的,后来不幸成为事实。
在写完这封信后不久,荀子前往楚国,当了兰陵令。可是他并没有能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一方面是他年事已高,另一方面,楚国的政治相当复杂。春申君虽然任用荀子为兰陵令,也不是无条件地支持,毕竟他只是装潢门面罢了。春申君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权势与名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