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4-1 13: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62)
在卿家掌握大权时,聪明的晋悼公在夹缝中将君主的权力一点一滴地通过各种手段收拢,在他统治下,卿家的势力被限制了,公室的权力大大增加了。在维系权力平衡的基础上,晋国的霸业达到鼎盛,归附于晋国的诸侯,数量上比晋文公时代还要多。
但是继任的晋平公才干远远不如晋悼公,内乱的混乱也就不足为奇了。
晋平公不是一个好君主。他奢侈无度,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致使百姓劳于奔命,饿殍遍野,民众怨声载道,以致于大家听到国君的命令时,就象听到强盗来了一样,躲都来不及。
在鱼肉百姓的同时,他却无法控制卿家的势力。他上任没多久,便爆发了栾盈的叛乱,晋平公被叛军的气焰吓坏了,差点自杀。栾盈事件后,晋平公也想削弱卿家的势力,当知氏家族的荀盈去世时,他装疯卖傻,假装不知,想废除知氏的卿位。但是知氏与中行氏同出一族(荀氏),势力大得很,在各方强大压力下,晋平公最后被迫让步,立荀盈的儿子荀跞为卿。这件事,这也说明晋平公在压制诸卿势力上,实际上是无能为力的。
叔向曾感慨评论说:“晋国公室衰微了。公室的战车没有驾驶员与护卫,军队没有可用的军官。老百姓生活艰辛,可是公室更加奢侈,权力都落在各大家族手中,而国君不思进取,纵情声色,不知悔改,这样能长治久安吗?”
他敏锐地预测到晋国的未来,公室迟早要被卿大夫所取代,这是时代的大势所趋,他也流露出几分无奈的神情。
与内政混乱相比,晋国的外交也乏善可陈。
首先,晋国在处理与诸侯国的关系上,表现傲慢无礼,使其霸主的向心力逐渐丧失。
弭兵之后的中小诸侯,必须同时向晋、楚两国朝贡,这无疑加大了这些国家的财力负担。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晋平公又向诸侯国提出更多不合理的要求。
公元前544年,即弭兵后两年,晋平公要求各诸侯国出人力,帮助杞国修筑城墙。原因很简单,晋平公的母亲(即晋悼公夫人)是杞国人,他要为母亲的祖国做点事。他要尽孝心,这本来无可厚非,可是却把中原诸侯国统统拉下水。这件事情引起诸侯国大为不满,特别是姬姓诸侯国,认为杞国是夏的后代,而晋国则与周王室同宗,是姬姓国,晋平公却置姬姓国的利益于不顾。郑国的子太叔批评晋平公说:“晋国不担心周王室的衰微,却保护夏朝的残余,抛弃姬姓国的利益,还有谁会归服呢?”
帮助杞国修城墙,已经引起诸侯国的不满了,不料晋平公还变本加厉。
原来杞国只是个小国,在兼并战争频繁的春秋时代,要生存下来,当然不容易,有部分土地已经被鲁国吞并了。
晋平公派司马女齐到鲁国,要求鲁国归还所占领的杞国土地。这下子鲁国可犯难了,到嘴里的肥肉要吐出来,那多难受啊,可是不吐也不行,毕竟晋国是老大啊,老大发话了,不听也不行啊,怎么办呢?最后鲁国选择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归还一部分算了。
但是这件事,晋平公母亲很不满意,她发火了,咒骂前去办理此事的大夫女齐:“女齐是怎么办事的呢?要是先君地下有知,决不会保佑他的。”
晋平公是个孝子,一听心里也着急,便把女齐召来,责问他,怎么没把这件事办好呢?女齐一听,反驳道:“晋国先后兼并了八个国家,这些都是姬姓国,因而国土才扩张到这么大,如果不靠兼并小国,哪来的土地呢?杞国只是夏朝的残余,而鲁国是周公的后代,与晋国的关系很好,把杞国封给鲁国还可以,怎么让鲁国归还杞国的土地呢?鲁国对晋国朝贡的义务,一件也没中断过,这样的盟国,怎么能剥夺他们的权益给杞国呢?我看如果先君在世,肯定不会听从夫人的话,又岂会责怪我呢?”
看来这件事,连晋国大夫也觉得过分了,更不用说鲁国了。
晋国在中小诸侯面前盛气凌人,在楚国人面前则缺乏底气。
公元前538年,盛气凌人的楚灵王准备召集国际诸侯大会,以确认楚国的霸主地位,他派人前去晋国,试探晋平公的意见。晋平公居然答应了楚国的要求,楚灵王得以顺利召开了十三个诸侯国参加的国际会议,晋国的霸业衰微,也可以从这里看出来。事前楚灵王曾问郑国首相子产,晋国会不会答应楚国人的要求呢?子产回答说:“会的,因为晋国国君贪图安逸,没有进取心,而晋国大臣们又多为自己打算,没有人愿意出来辅佐国君。”子产的评论,可谓是一针见血。
晋平公去世后,继位的晋昭公很快就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了。
公元前531年,楚国突然诱杀蔡灵侯,大举出兵蔡国。楚国此举,完全是撕毁弭兵协议的内容。
晋国在保护蔡国安全上完全无所作为。对此,上军司令荀吴批评晋国政府的懦弱无为,他对中军元帅韩起说:“作为诸侯盟主,如果不能拯救被灭亡的国家,那么人家还要这个盟主干什么呢?”
韩起左右为难,只得召集鲁、齐、宋、卫、郑、曹、杞等诸侯国开会,共同商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会议开了,但是晋国还是迟迟下不了决心与楚国开战,最后只派了一个代表前往楚国,与楚灵王进行磋商。晋国的软弱表现,只会令楚国人得寸进尺,楚灵王断然拒绝接受晋国的调和,最后灭了蔡国。
其实所有国家都看出来了,晋国的霸业已经日薄西山了。
晋国的大国地位,在风雨中飘摇。南方的楚国咄咄逼人,东方的齐国虎视眈眈,甚至连郑国、鲁国等对其也阳奉阴违。
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晋国必须要有所表现了,不然的话,霸主的时代将终结了。
由于晋国与诸侯国之间有弭兵的协定,不能轻易与诸侯国动武,不然相对和平的国际大环境就会出现重大变化。
晋国人的刀锋又一次对准了狄人,春秋后期最大规模的“攘夷战争”拉开了序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