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5 22: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17)
同样被忽视的还有齐秦的军队数量,参战的到底有多少数也没留下记载。这对我们而言仅仅是遗憾,可要命的是,当时的重耳也不知参战部队的数量。
为什么呢?
说来惭愧,只因楚军行军太快,那时候齐秦这两路友军还在路上呢,还不晓得实际会到多少人马。
一边是孤零零地晋军,一边是五国联军,不光晋文公心态变化,楚军上下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本以为摧枯拉朽、力破两国的晋国到底是什么副牛X的模样,没料到不过如此。成得臣想再狂也狂得越发自信,斗越椒等下属再担心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这么打必胜无疑啊。楚军将士除了有些不情愿,基本还是很开心的。
好吧。终于可以开打了。
慢!
忽然,侦察兵来报,晋军退了!
楚军上下无不哗然。
什么?晋军不战自退了?莫非是晋文公害怕得撒腿就跑了?
这么狼狈自然不会,不过晋文公的确有些害怕得想要撤兵。诚然,中原武林跟南蛮楚国交手比试,不得不畏惧三分。
想当年,齐桓公何等能耐,结果呢?握紧了拳头没打架,8国联军都没敢跟楚国开战;忆往昔,宋襄公何等自信,结果呢?兵败人为俘,一战即溃,直到现在还被楚国压在头上拉屎。不管一直以来晋国在北方如何开疆拓土,可晋文公毕竟接手晋侯大位是在前636年冬,如今遭遇楚国是在前632年3月,其实也就掌权3年多时间。
准备算充分吗?
领导心虚了,手下的小弟特别是新晋元帅先轸不忘给领导打气:“楚军已经出兵数月,早已人困马乏,战斗力下降,兵多不足惧。必战
楚,毋失敌!”
干鼓劲没用,文公仍然心有不安。
还是二舅狐偃了解外甥,他当即拿出了当年流亡团在楚国醉酒时重耳对着楚成王所说的“退避三舍”一说。文公一听,就跟抓着个救命稻草似的连连称是,表示可以马上实施,也算咱山西人诚实守信。
先轸一听,不乐意了:“就算真要退,那也是见了楚国大领导才退,现在对阵的不过是个楚国的臣子,以君避臣,太丢脸了。”其他诸将也纷纷顶贴支持。
晋文公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又是二舅挺身而出,发言道:“楚国之恩毕竟不能忘,我们是避楚,不是避子玉!”
诸将一听,哇塞!还挺深奥。
沉寂了一会,这边又有同学举手,问了个新问题:“倘若楚人来追怎么办?”
退兵途中要是遭到攻击,那可是毁灭性的。晋文公更不知如何回答了。狐偃继续帮着解释:“我们退,是我们有素质。他们追,是他们没道德。我们讲了诚信,尽了义务,就不怕再和他们开打。倘若楚军来追,势必激怒我们的士卒。只要我们退兵有序,时刻保持警惕,还怕他们追上来吗?追上来就是找打,彼骄我怒,何患不胜!”
这话说得主战的诸将心花怒放。既如此,那就突如其然地来一次战略转移吧。大军后撤三舍——90里地,一直退到来到濮水之南的卫国之地——城濮(山东甄城西南)。
事实证明,先轸们过虑了,晋军后撤的时候根本没遭遇楚军的袭扰。
[ 本帖最后由 宝宝寒 于 2009-10-5 22:3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