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4-10 11: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81)
晋国著名的政治家叔向跳了出来,他给子产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的开头,叔向是很不客气地写道:“起初我对您是寄予希望的,现在没有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叔向解释说:“以前君王是不制订刑法的,因为有了法律条文,百姓就容易利用法律条文来相互争执,这样一来,社会就不安定了。”
在中国的传统中,刑法都是从属于礼法,而子产是把刑法从礼法中中独立出来,在叔向看来,这是对礼教文明的一大挑战,他继续批评说:“一旦百姓掌握了法律条文,对上级就会产生不恭敬之心(这个国之利器被众人知晓了,不再神秘了,会损害其权威),可以征引法律条文,寻找法律空子,如果侥幸成功,那就更难于治理了。到时民众将会放弃礼仪,征引刑书,细微的事情,都要争来争去,这样一来,案件岂不是越越多?当礼仪衰败时、道德意识薄弱时,贿赂的事件岂不是越来越多。”
我们一般把子产当作改革派,而与之对立的叔向则成为保守派的势力。不错,子产公布法律文书,确实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特别是以当代人的眼光来看,那是巨大的进步,是中国法律史上与人权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但是叔向说的并不是完全没道理的,虽然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子产铸刑书的具体内容,但是这个刑书是很难制定得十分具体,钻法律空子这种现象肯定是会存在,就算到了二十一世纪,法律条文一再细分,仍然不能无懈可击,更何况是两千多年前呢,所以叔向指出的这个弊病是存在的。
在信的最后,叔向告诫子产说:“在您活着的时候,郑国恐怕就要衰败了。”真是危言耸听,可见叔向对子产铸刑书一事是何等的不满。
对于叔向的发难,子产轻描淡写地回答说:“我不能考虑子孙的利益,我是要解决当今所面临的问题。”对子产而言,公布成文法,不仅是政治改革的关键,而且也是抑制强宗的必要手段。
子产亦被视为法家之先驱,其对法律之重视,由是可见一斑,在春秋时代,他是最有创造力、革新力的一位政治家,也使郑国这个失去昔日光荣的诸侯国,重新焕发活力,成为春秋后期诸侯政坛中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
即便子产的多项改革均遭到时人的强烈反对,但他仍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排众议,推进改革进程。春秋末期几乎所有的诸侯国都卷入惊天骇浪的大动荡之中,惟有郑国的内政相对稳定,这不能不说是子产大改革的成果。
在执政期间,子产在外交上也有大建树。
譬如在公元前529年平丘诸侯大会上,他义正严辞地拒绝晋国提出的不合理的贡赋指标,他力争道:“小国加入联盟,是为了要生存,如今大国索求无度,小国迟早要灭亡。生存还是灭亡,就看今天的结果了。”在之后整整一天的谈判中,子产不畏强权,始终坚持己见,迫使晋国人作出重大让步,最终同意了他的提案。在整个过程中,参与谈判的郑国代表子太叔都捏了一把冷汗,他事后埋怨子产道:“要是晋国人不同意,以武力讨伐我们,我们能对付得了吗?”子产胸有成竹地笑道:“晋国政出多门,内部混乱,哪有空闲来讨伐我们?一个国家,如果不为自己的利益据理力争,就会遭人欺凌,那还成什么国家呢?”由是可见子产远大的政治目光与魄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