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25-4-4 17:55 |
---|
签到天数: 113 天 [LV.6]常住居民II
|

楼主 |
发表于 2024-12-29 09: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你爸爸的信。”
“爸爸的信?!难道是写给我的?”母亲无言地点点头。
“太过分了!为什么不给我看?”
“因为爸爸说,要等到你长大成人后再给你看……不,其实我担心一旦给你看了,你就会效仿他。可没想到,即使不给你看,到头来也还是一样。”母亲说着,递来一个旧信封。
绪音接过信封,用颤抖的手拆开。
绪音,爸爸的经历真是不得了,无论如何都想讲给你听。所以,我写下了这封信。其实要是能亲口说给你听当然是再好不过,但鉴于情况特殊,要考虑到万一。
想必你也知道,自从你出生时起,重力就在缓慢地衰退着。此外还有过另一场巨变,世界上矗立着六座圆柱状的超级山脉,彼时始有光束自其顶端射向天空。随后没多久,风的味道变了,发生了电离现象。当然,其程度对我们的健康基本没什么影响,但事态若持续发展下去,会产生什么不良影响也未可知。风的电离现象似乎与重力衰退无关,光束才是直接的原因。那么,足以令风发生电离的高能量光束究竟为何会产生?
爸爸提出了一个假设。虽然没人拿它当回事,但在爸爸心中是成立的。为了证明它,就需要派遣调查队前去调查。要么登顶超级山脉,要么探索背面世界,至少得进行一项。我频频向会议提出派遣探险队的申请,终于在上个牟呼栗多获得许可。由爸爸担任队长,说是探险队,其实只有三名队员。
我们不得已放弃了登顶超级山脉的想法。自光束开始发射,超级山脉周围的温度便变得极高,就连靠近都很危险。所以,我们只得将目的地锁定在背面世界。
历史上,人类从未放弃翻越世界边缘,但大都以失败告终。虽有人声称曾成功越过世界边缘,却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能够证明。而且相关报告的内容也千差万别:
越过边缘,底下是漫无边际的断崖绝壁……
不,断崖的高度是有限的,在那之下,存在着比我们更大的世界……
世界的下半部分呈半球状,浮在巨大的水洼中……
世界在一只巨龟的背上……
世界是巨大齿轮的一部分……
爸爸坚信这世界大致是扁平的圆盘状,但终究只有间接证据。想让镇上的居民信服,就要真正越过边缘,带回背面世界存在的证据。而这次异变恰恰成了将计划付诸实际的绝佳机缘。
也就是说,爸爸利用了大伙儿的不安。绪音恐怕要对爸爸失望了吧?可爸爸一点儿也不后悔。人类既然拥有好奇心,其存在必然有重要意义。
我们搭乘扬帆的车,向边缘进发。最初车子靠装载的引擎提供动力,但随着离边缘渐近,只靠风帆便足以行驶。
山、海、湿地、森林、沙漠、草原——我们的世界有着形形色色的地形和气候。然而,这些都在边缘附近消失了。猛烈的疾风吹走了一切。万物乘风而来,从世界中心被运至周边地区,最后自边缘被抛至世界之外。
风越来越强,若不将帆不断叠小,便难以平稳地驾车而行。后来,终于到了即便无帆,车也依然被风推着前行的程度,最后我们弄倒桅杆,却仍无法让车停下。
我们最终弃了车。那空车兀自独行,没过多久,只见它一个大回旋,轻飘飘地浮了起来,裹在风中,颠簸着、翻滚着飞远了。
空中没有一丝云。世界岩盘裸露着的地面被劲风打磨得十分光滑。我们用特殊合金制成的冰镐在岩盘上耐心地凿出一道小槽,以此落足,再开凿下一道。我们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徐徐前行。一条小山脉耸立在世界边缘,环绕着世界。多亏这山脉替我们挡住了风,山脚平原附近的风相对和缓。疾风则从高空掠过山脉。
山脉也由世界岩盘形成。我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爬到山顶,转而下坡。我们边在岩盘上凿槽,边小心翼翼地向下爬。但不可思议的是,越往下,路竟越发陡峭,最后形成了九十度直角。再往前,斜坡的角度进一步增加。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悬吊在斜坡上前行。
是的。我们终于到达了背面世界。
眼前之物,应被称为逆山脉。与正常山脉自地面向上隆起相反,逆山脉自地面向下悬垂。山顶反而成了最低处。我们想方设法越过山顶,将身体挂附在冰镐凿出的槽上,开始向山麓攀行。
自从越过山顶,背面世界便一览无遗。和表面世界相仿,它也几乎呈圆形,但整体平坦,不见复杂的地形。不过,随处仍可见密集丛生的植被。想必它们将根系穿透世界岩盘,才得以延伸至此。既然这里生长着植物,那么也可能存在动物。
只有少许风绕过边缘到此。照常理,仅靠这点能量难以维系生命。很明显,我们自身也无法在这个世界多做停留。
尽管如此,背面世界依然存在着生命。这是有原因的。
背面世界曾有过的能量源远大于表面世界。就像风从无限的上空吹来一般,能量也从无底的下方涌来,那是足有世界直径一般粗的巨大光束。世界中心的能量密度最高,周边部分相对较弱。植物繁茂的地域始于稍微偏离中心的部分,渐次向外侧延展。也许对植物的生长而言,中心附近的能量密度太高了。世界的背面如同镜子一样反射掉了大部分能量。
这就相当于证明了爸爸提出的假设。光束源源不断地向圆盘世界提供着动量,即是说,世界由巨大的光束所维系。
我们本打算观测光束的发射源,奈何光芒过盛,难以实现。或许得离光束——离这世界足够远,才能顺利观测。
虽说这里能量充足,我们的身体却无法纳为己用。在弱风状态下长时间逗留对我们而言有生命危险。于是我们开始争分夺秒地收集观测数据。
几十刹那后,我们有了重大的发现。在光束的内部与周围,总有光团飞来绕去,纠缠不离。起初,我们以为是自然现象,但后来从它的行动上明确观察到了智能的存在。
是对方先注意到了我们。它笔直地急速飞至我们眼前,在一千米开外遽然而止。其大小超过百米,不断地切换成各种奇形怪状,并反复闪烁。
茫然了半刹那后,我们终于意识到那是对方发出的某种信号。我们赶忙用手头的照明设备回应。虽然担心对方能否识别我们的照明光,但幸运的是,对方的信号开始变化着呼应我们的信号。
这场交流如同破译密码一样,需要耐心,不过经过数刹那后,我们沟通的信息量已经相当可观。
据说,他们是“一族”,来自遥远的下方。那里便是建造起这个世界的地方。
我问他们,这世界是否由他们创造,遗憾的是并非如此。不过,他们告诉我,建造世界的种族就与“一族”比邻。
我又问他们,在“一族”的故乡和这个世界之间能否来去自如。
回答是否定的。他们算是“一族”中的“探险队”。与我们的生存离不开风相反,风对“一族”有不良影响。他们自身的存在相当于电离后的风,因此一旦触及疾风,甚至难以维持形态。
虽然背面世界挡住了风,但越向下,绕回来的风势就越强,他们脱离世界的距离因此受限。这导致他们再也回不去故乡。
那么,他们又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的呢?令人诧异的是,他们来到这里时,这里几乎没有风。那时的他们则更为巨大而稀薄。
我还想问个究竟,但风力不足开始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影响。如果不暂时回到表面世界,恐有性命之虞。
因此,眼下我们已经回到了位于边缘的前沿基地,就是先前写好报告书的地方。
爸爸会再次前往背面世界,有件事,我无论如何都要向“一族”确认。他们是电离风和磁场的复合体,与之相反,世界受风和光束所驱动。可是,倘若磁场也对这个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的话……
我想到一个假设。因为还没得到充分的验证,就没有写进报告书,但我认为,当重力消失后,整个世界可能会被强力的磁场所覆裹。而且,磁场对“一族”的影响怕是要远大于我们。我必须确认他们对此是否知情。如果他们还没意识到,我得提醒他们采取应对措施。
我准备将这封信和报告书一起交给其他队员带回镇上。爸爸我可没打算一去不回。不过,正如我在开头所写的那样,万一发生不测,我就永远无法将这次旅行的故事说给你听了。所以,保险起见,我写下了这封信。
好了,绪音,爸爸这就要出发了。你要和妈妈一起在家等着我回来。
 
父字
爱女绪音亲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