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4-24 11: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328)
在楚国一方,七国联军的阵营堪称庞大,旌旗猎猎,车轮滚滚,光队伍便绵延十余里,战车上千辆,士兵们戎装在身,手持利刃,杀气腾腾,向着州来城的方向急行军。
此时已有探子将楚军的动向报告给吴王僚。吴王僚留下一部分人马监视州来城,其余精锐阻击楚国援军。吴军在钟离(安徽凤阳东北)驻扎,同时派出探子,打探楚军的情况。
楚国人的运气不太好,在临战关键时刻,总指挥阳匄不幸染病身亡。阳匄是楚国令尹,即首相,地位高、有威信,他的死对楚军的士气是一大打击。死在大战前夕,显然不是一个好征兆。阳匄死后,副指挥薳越便成了楚军的统帅,薳越是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他是个有才华的人,但却出身低微。在楚军将领中,有很多人是贵族出身,心里瞧不起薳越,经常跟他唱对台戏,不听他的指挥。
在吴国一方,吴王僚也有些心虚。楚军在人数上是占优的,除了楚军外,还有其他六个小诸侯的军队,人多势众。吴王僚心里颇有不安,是否要将军队孤注一掷地投入决战呢,他下不了决心。
这时,公子光挺身而出,他对吴王僚说:“敌军虽然人多势众,可却存在两大致命的弱点。第一,追随楚国出战的喽啰国,与我们无冤无仇,只是因为害怕楚国勉强出战罢了。在这六个喽啰国中,顿、许、蔡这三个国家对楚国政府早有怨恨之心,胡国与沈国的国君都年纪轻轻,没见过战争的残酷,而陈国总司令也不过是个无能之辈罢了。有什么好担心的呢?第二,楚军虽然英勇善战,但阳匄突然病死,已经严重影响军队的士气,薳越根本没办法指挥其他将领,没人愿意听他的命令。七国参战却各自心怀鬼胎,前线将领不能令行禁止,从这两点看来,我们完全可以打败楚军。”
公子光之所以能如此精僻地分析敌军的弱点,很明显他从伍子胥那里打听了很多情况,才胸有成竹。
吴王僚问道:“那依你之见,这战要怎么打呢?”
公子光答道:“应当要避实击虚。我们先派出一部分精兵,向胡、沈、陈三国军队发动进攻。这些都是乌合之众,势必率先逃跑,只要这三国军队逃走,顿、许、蔡三国军队一定会跟风逃走。这些喽啰国败走后,楚军也会全线崩溃。为了迷惑敌人,我们得使些诡计,派一些战斗力较弱的部队充当头阵,将精兵置于第二线,麻痹敌军,使之产生轻敌思想,便可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吴王僚一拍大腿,大喊道:“好。”
七月二十九日,吴军从钟离出发,行进到鸡父(河南固始县南),与楚国援军遭遇。吴楚战争史上著名的鸡父战役开始了。
吴王僚采纳公子光的计策,先派出一支乌合之众打头阵。这支乌合之众是由三千名囚犯组成,吴国人口并不是很多,出征时把监狱里的囚犯也编入军队中,立功赎罪。这些囚犯本身并没有多少军事训练,军装穿得歪歪的,行动也没有章法,队列混乱。乌合之众率先向胡、沈、陈三国军队发起攻击。
胡、沈、陈三国的将领一看,嘿,瞧吴国这阵势,战斗力实在很一般,便出击迎战,果不其然,吴国先锋三千人很快被击败了。三国士兵哪里肯放过立功的机会呢,纷纷争着抢俘虏,很快军队就没有阵型了。此时吴国的第二梯队已经到达,这是最精锐的部队,中军由吴王僚亲自指挥,右军由公子光指挥,左军由掩馀指挥。
正忙着抓俘虏的胡、沈、陈三国军队被突然出现的吴军主力打晕了头,自己反倒成为吴军的俘虏。在吴国凌厉的攻势下,胡、沈两国的国君都成为阶下之囚,陈国的总司令也未能逃脱被俘的命运。
首战告捷后的吴军,将胡、沈两国的俘虏释放。这些俘虏一溜烟跑了回去,对顿、蔡、许等国的军队说:“快逃吧,我们的国君都完蛋了。”
顿、蔡、许三国本来对这场战争就不热心,一听说胡、沈两国君的下场,哪里肯恋战呢,一溜烟便掉转马头,逃得无影无踪了。
楚军司令薳越本来就指挥不动自己帐下的将军们,现在一看连友军也逃得一个不剩了,而吴国大军正掩杀过来,他慌乱之下,赶紧下令撤兵。可是吴国人已经杀到跟前,楚军大乱,溃不成军……
鸡父之役,吴军大获全胜。
这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敌强的战役,此役也成为吴楚战争的一个转折点,此后吴国牢牢地控制了战争的主动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