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5-15 13: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368)
对鲁昭公来说,还有更坏的消息。
晋国拒绝出兵援助后,季平子派家臣阳虎会同孟孙氏的首领孟献子,进攻鲁昭公所在的郓地。鲁昭公率亲兵与“三桓”军队作战,又吃了败仗。
在此后几年里,鲁昭公一直寻求齐国、晋国的援助,但都没有结果。直到公元前511年,事情终于出现转机。晋顷公去世后,新上任的晋定公准备使用武力手段,帮助鲁昭公重新夺权。
晋国执政士鞅与季文子关系不错,再加上季文子时不时给他送些好处,自然要袒护这位鲁国执政。士鞅站起身来,对晋定公说:“我们可以先召季氏前来,如果他拒绝了,就是没有人臣之礼,到时再讨伐他,这叫先礼后兵,怎么样?”
晋定公哪里知道士鞅用心良苦呢?他还以为士鞅这样说有道理,便点点头道:“行,就先派人去召季氏前来吧。”
士鞅派出心腹赶在晋国使者前抵达鲁国,给季平子通风报信,并且跟他说:“您一定得来,我担保您不会出事。”事到如今,季平子也只能冒险一试。
季平子动身前往晋国,晋定公指派荀跞与季平子交涉。
荀跞见了季平子就劈头问道:“国君要我来问问你,你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君主赶跑呢?有国君却不事奉,对此周室可是有处罚规定的。”
季平子遵照士鞅的提示,事先作一番秀,戴着白布帽,身穿麻布衣,光着脚,这身打扮就像罪犯似的。他拜倒在地,对荀跞说:“事奉君主,是臣下的本份,臣下也希望鲁君能早日返回朝中。如果鲁君认为我有罪,我愿意被囚禁起来,等候鲁君的调查;如果鲁君能考虑季氏先祖对鲁国的贡献,不断绝季氏的子嗣,免臣下一死,不让臣流亡他国,这个大恩大德,臣下将至死不忘。”
说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似乎自己委屈得很。其实季平子暗中得到士鞅的授意,表面上答应可以迎鲁昭公回国,但有两个条件:第一,要鲁昭公赦免其死罪;第二,不能把他赶到国外。季氏权倾朝野,只要他还呆在国内,鲁昭公仍然只是个木偶。
荀跞把季平子的话上报给晋定公。晋定公一看,这个人认错态度良好,过去的罪行,不予追究了,当然,这里也有士鞅保护的因素。
既然季平子表示愿意迎回鲁昭公,晋定公便派荀跞作为晋国特使,与季平子一起前往鲁昭公居住的乾侯,准备接鲁昭公回到鲁都。
回去还是不回呢?
这是个问题。
鲁昭公召来手下一帮大臣,商讨要怎么办。强硬派的子家子又跳出来说:“主公,您一次的羞辱都不能忍受了,终身的羞辱反而可以忍受吗?”
其他人说:“要不要回去,就只有一句话了,那就是一定要驱逐季氏。”
荀跞对鲁昭公说:“我们国君很关注鲁国的政局,季氏现在认错了,您还是回去吧。”
晋定公是答应季平子两个条件的:其一是保全生命,其二是不遭放逐。鲁昭公心知肚明,只要季平子不除,自己回国后,不也还要受到他的掣肘与控制吗?所以他语气坚决地对荀跞说:“感谢贵国君看在晋、鲁两国传统友谊份上,对我这个逃亡在外的人施予恩惠,准备让我重新回国祭扫宗庙。可是我不能再看到那个家伙了,我以河神的名义起誓,我再也不想见到那个家伙了。”那个家伙就是指季平子。
荀跞把耳朵掩起来,不想听了,回头便走,边走边说:“晋是盟主,如果你不能回国,那我们得负责任;至于你们内部的矛盾,那不是我们所敢揣测的,我现在就回去交差了。”
出了门后,荀跞对季平子说:“你的国君现在还余怒未消,我看你还是先回国去吧。”
就这样,晋国对鲁国的调解最终还是失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