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5-27 14: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401)
戚城位于朝歌与齐国之间,可见赵鞅的战略,便是要切断朝歌反政府武装与齐国的联系。在反晋集团中,以齐、卫、郑三国最为坚定,可是卫灵公死后,卫国发生微妙的变化。卫出公年幼,政权掌握在灵公夫人南子手中,而卫出公的父亲蒯聩又站在晋国一方,显然这使得卫国政府进退两难。援助范、中行集团的重任,自然落在齐、郑两国身上。
齐景公显然也意识到了赵鞅的威胁。倘若没有齐、郑等国的军事援助与财力援救,范氏、中行氏集团是撑不了多久的,面对赵鞅的步步紧逼,齐景公必须要出手。他与郑国政府商量后,最后双方达成一致意见:齐国人出钱粮,郑国人出兵,援助范吉射、中行寅集团。
齐景公深知此番作战的重要性。倘若赵鞅被打败了,无疑齐国坐定了中原第一把交椅,为此他不惜血本,提供一千辆车的粮食,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从齐国前往朝歌,得从戚城附近通过,就必须要防止粮止落入赵鞅之手,为此,郑军提供护送任务,由子姚、子般率领一支颇为精锐的战车部队押运粮草。说实话,郑军的战斗力还是不差的,同时,据守朝歌的范吉射也派出一支军队前往接应。
这批粮食物资能否顺利运抵朝歌,直接关系到中行氏、范氏集团的生死存亡。赵鞅显然不可能轻易让庞大的粮食车队顺利地从眼皮底下运过,因而战争的焦点,便集中在粮草的争夺上。
不过赵鞅却有一个担心。
晋国远征军的战车数量并不多。根据晋军探子发回的情报,负责押运粮草的郑国兵团,拥有大量战车,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晋军。战车是春秋时代最重要的攻击武器,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标志,尤其在平原地区作战,战车更是突显其重要性。在内战之前,晋国拥有战车数量超过四千辆,雄居中原诸国之首。然而内战爆发后,一部分战车被反政府武装所控制,另一方面,知跞有意坐山观虎斗,晋国的军事力量并非倾巢而出,主要是赵氏所属的军队,这自然大大影响赵鞅的兵力。虽然赵鞅的战车数量并不多,但晋国有一个优势,军事将领的指挥水平以及整体作战水平,都要高于郑国军队。
又是阳虎向赵鞅出谋献计。
阳虎建议道:“敌人的战车数量比我们多,我看最好的办法是采取心理战,把旌旗遍插在战车上,虚张声势,对敌军产生一种威慑力,这样郑国士兵必定会有畏惧之心,打胜仗就有把握了。”这位被称为鲁国乱臣贼子的人,确实有鬼才的一面,脑瓜子灵活,很有计谋。
赵鞅听后大喜,他收留阳虎确实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当年的投资如今取得回报了。他马上传令,依阳虎的建议,在战车上遍插旌旗,然后杀出戚城,截击郑军护送的粮草车队。
这时粮草车已经行抵戚城附近,朝歌的范吉射深知赵鞅必定会截击,他也亲自率领一支军队准备在此接应车队。
一场大战不可避免了。
出战之前,赵鞅举行一次誓师大会,并且发表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说道:“范氏、中行氏大逆不道,有违天命,杀戮百姓,想窃取晋国大权,杀害国君。而郑国人助纣为虐,支持叛臣,与晋国君主对抗,实毫无道义。如今我威武之师,顺应天命,听从君主之号召,张扬德义之精神,为国家洗清耻辱全在此一举。在战场上克敌立功者,上大夫可受封一县,下大夫可受封一郡,士可得十万田地,庶人工商可以享受士的待遇,奴隶可以恢复自由。”
赵鞅的这些承诺,无疑大大鼓舞士气,这不仅是为国家而战,也是为自己的前程而战,从上到下,没有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