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1 22: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在这天晚上,张廷枢一个招呼没打,带着他的部队撤往北平!
在决定撤离之前,他当然是犹豫过的。
他向北平军分会拍发了一封电报,报告了前线惨烈的战况。
北平军分会随后复电,表扬他“奋勇作战,迭挫敌锋”。
但对张廷枢来说,这封电报做的只是表面文章,重要的是下面这则电文。
老爸张作相电,中有“相机行事”数语。
这是什么意思?
别问我,我不知道,各人去猜吧。
张廷枢正是看了这则电文后,下定决心:撤!
晚上,悄悄地进行。
他还知道不搞一窝蜂,大家一个个来。先是贺奎团,再是白玉麟团,最后是根本就没怎么打仗的636团(李德明团)。
跟他一起撤下去的,还有早就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总指挥”——东北军67军军长王以哲。
张廷枢以为他做的神不知鬼不觉。不料还是被杜聿明察觉到了。
前面有了教训,再不多留个心眼就如同等死了。
张廷枢这一撤,令杜聿明禁不住倒吸几口冷气。
此时,关麟征师的2个主力团仍在一线与日军处于胶着状态,并非想撤就能撤,一时也无法把防线收缩回来。
右翼不能缩,就得想办法再把空空如也的左翼再撑起来,否则房梁非得塌掉不可。
杜聿明扳着指头数了一下,现在唯一建制还算完整的就只有150团(张汉初团),只有派他们去填补真空了。
最后的一个团146团(梁恺团)一部随其防守正面。
虽然看上去似乎暂时还能应付,但杜聿明比谁都清楚,这是一个漏洞和危险性一样大的布局。
第二天日军如果不增兵,或可暂时维持平衡,一旦增兵,必将危矣。
突破阵地,迂回包抄,哪一样都足以制守军于死地,因为现在他手上再无多余兵力可派,既堵不住漏,也解不了围。
的确非常痛苦。可如果你不想同东北军张廷枢师一样不顾一切地逃命,还有比以上更好一点的办法吗?
惟今之计,只能存如下侥幸之念:正好日军已无兵可援,又正好我部援军适时上来。
杜聿明也知道这个念头实现的可能性不超过百分之五十,所以他又硬是挤出了2个连的预备队,加上师部特务连,放在古北口以南到南天门一带的高地上,并在此设立预备阵地。
不为别的,就为了如果全军溃败,这3个宝贝连能起到掩护作用。
其实,发现张廷枢撤退的,不止一个杜聿明,还有他们的对手。
在得到张廷枢师撤退的情报后,深谙战阵的日军高层指挥官均意识到古北口一战已胜券在握。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当天即离开锦州回到长春。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举动。
热河拿下了,边境“拱卫”了,中央军的失败也只是早晚的事,还需要他天天守在指挥部等战报吗?
与当年“一二八”会战时,植田、白川几乎一刻不停地紧盯着军事地图,大气都不敢喘上一口的场面,已有天壤之别。
西义,川原,你们自己去搞定吧。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12日。
对于长城抗战的指挥系统来说,这是具有转折意义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少帅张学良黯然下野,何应钦走马上任。
在得知前线情况险恶之后,黄杰师的先头部队已朝古北口急赶。
还有一天,只要一天,他们即能赶到古北口,到那时,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4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