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5-24 10: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条河原之战,福岛正成本阵全部溃散,六百余人被杀,大将正成逃跑——剩余的今川大队人马没了主心骨,也被如退潮般各自奔逃,今川家对甲斐的大举侵攻以惨败而告终,武田信虎善战的威名响彻甲信关东。
“此战大胜,全是诸将士的功劳。”战后,武田信虎举酒敬大家。
“不,全是少主的赐福啊,我们集体敬少主!”板垣、原等人齐齐举起酒杯,回应道。
“哈哈,很好很好,既然这孩子给父亲我带来了胜利,那么他的幼名,便叫胜千代好了。”
“为大能的胜千代干杯,cheers,Here’s to his health!”
毛利元就是靠有田城之战获得了家族的认可,后来的织田信长是凭借稻生之战,才平息了家内反对势力的质疑,而这个叫武田胜千代的,光是从娘的肚子里出来,就成为了常胜的代名词,一时间武田诸家臣的心目中,都确立了这样的信念:“胜千代少主,就是我武田家的福星啊。”这就是后来胜千代的政治资本,真是来的太容易了。
胜千代是武田家的长子,自然从刚生下来,就具备了继承人的资格。当时身为大名的,还是特别注重子嗣的教育的。日本当时的中世教育现状是——高普及,低高度,为什么这么说?高普及是说,日本哪怕是居住在惣村的老百姓,也都是认得不少大字的,为啥呢,因为这帮人要经常和庄园主、守护作斗争的,要写起请状、愁诉状等文书,总要会读会写。低高度是指,日本上到武士下到百姓,虽然会读会写,但没几个有高度,许多著名武士,写份书状,也是大别字连篇(当然我们现在写别字叫错别字,古人那叫通假字),能模仿唐诗写几首打油诗,那简直就能叫文化人了。而中世纪日本真正有文化的,是两群人,京都的公卿和寺庙里的僧侣,他们掌握了不少古中国的典籍,并把知识文化垄断了,武士在他们眼里,都是不通文章的乡巴佬。不过时代在推移,武士也渐渐认识到,以前他们只要会骑马射箭就行,而现在身为半国一国之主,还要掌握许多治国为政的道理,必须要从中华典籍中汲取知识,所以许多大名需要从公卿和僧侣那里,为自家子嗣找家庭教师——公卿可不是那么好请的,别看他们庄园都被武士侵吞了,窝在京都里穷的要死,但个个都傲娇得很,也只有将军级别的,才能让一条兼良去当家庭教师,至于地方上的粗人武夫,还是别指望了,所以选择只剩下僧侣了。
诸多僧侣流派中,像净土真宗和日莲宗这样的,大名躲还来不及呢,反倒是注重知识修养的临济宗,非常受大名的欢迎。许多著名战国大名,如本文里的武田信玄、今川义元、织田信长及伊达政宗等(太田道灌和伊势早云,也算是临济宗的弟子),都是临济宗僧侣教导出来的英才。所以待到胜千代长大后,大井夫人便特地从尾张国瑞泉寺请来一名叫岐秀元伯的高僧,来为胜千代实施英才教育,岐秀元伯来到甲斐后,定居在踯躅崎馆下的长禅寺中,故而胜千代的幼年时代,就是在岐秀元伯的教导下度过的。
大名子嗣也不是啥中国典籍都要学的,儒学和兵学最受他们欢迎,前者可以治国,后者用来扩张。胜千代主要学习的,便是《论语》《庭训往来》《三韬六略》《孙子兵法》等等,在小胜千代的心中,很早就埋下了对中华文化的崇敬,他时常对问岐秀元伯:“甲斐全是山,山外面是什么呢?”
“山外面,多得很呢,有平原,有河川,有火山,这便是日本了。”
“日本外面又有什么?”
“呵呵,那就是浩淼的大海了,需要乘船才能驶往其他的国度。”
“那么,大明呢,在哪里?”胜千代抬起稚嫩的脸,好奇地问着导师。
“少主是想去大明吗?不用,其实大明不单单是个国度,现在少主不正在书写汉字,阅读汉书嘛,这便是身处大明国度之中了。”
于是胜千代的心,已飞跃过了群山、莽原和大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