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7 23: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喜峰口在长城一线的位置的确险要。与冷口相比,这里离平津更近。明史中记载,当年皇太极率军南下,特意绕开袁宗焕镇守的山海关,正是从此处突破,并形成了对北京城的包围。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袁督师紧急赴援,亲冒矢石,一身盔甲被射得跟张剌猬皮差不多,最后虽然成功地解除了京师险情,却因为清人施了离间之计,反被自家皇帝给撸撸了,而大明朝也就此自毁长城,终酿成亡国惨剧。
历史往往容易重复。如果没有重兵设防的话,关东军将会轻而易举地突破喜峰口——这里的东北军(同样是万福麟的部队)眼看着已是哭爹喊娘,你不先在这里换防,他把关口直接丢给对手都说不定。
喜峰口一旦完全失守,冷口守不守都已毫无价值,一则滦东守军将失去退路,必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二则,关东军可和当年清军做过的一样,直接兵临京津城下。
道理是有道理,但考虑是否妥当,那完全是指挥部的责任,跟执行命令的人可没有多大干系,执行的人只要照做就行了。
要依宋哲元的脾气,他说不定就会拍着桌子,扳着脸孔,拒不执行命令(此时少帅仍为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但两人商量的结果,选择了执行不误。
按照北平军分会的指令,萧振瀛派何基沣率王长海团驰援冷口。与此同时,他以个人名义发电,分别报北平军分会和南京政府,请求让29军驻守喜峰口。
这两封电文粗看没有什么,细看却很有讲究。什么叫个人名义?那就是跟组织没有关系,这首先就把29军的责任给撇请了。上级的命令部队还是执行了,现在只不过发表一点我自己个人的观点而已。
你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罢,双方都有台阶可下,而且转圜的余地还大得很。
所谓人情通达,就是时时、事事、处处都要照顾得到。
老蒋此时人已经到了石家庄,自然也看到了萧振瀛的这封电令。
他很快复电照准。
这封电令同时更加深了老蒋的一个印像:此人堪用。
他提出要亲自召见萧振瀛,让后者给他汇报华北军情和29军的部署情况。
这次会面结束后不久,老蒋便同意张学良引咎辞职,北平军分会实行全面改组,何应钦走马上任,着手指挥全局。
等何基沣按照命令到达建昌营时,冷口已经被关东军米山支队控制了。何基沣能做的,只能是一边在建昌营布防,一边帮着收罗从冷口方向退下来的溃兵——东北军的溃兵还真多,他接收的是东北军独立第106师(沈克师)的残兵败将。
两天后,北平军分会又发来一份电文:29军守喜峰口,守冷口的活转交给商震第32军。
当然,这是萧振瀛以个人名义发电报的结果。然而可笑的是,不知道是那边军分会的大小参谋们打瞌睡,还是何基沣这边汇报得不够清楚,北平竟然不知道关口丢失的事,还以为冷口在自己人手里,可以通过左手交给右手呢。
一直到黄光华师奉令开拔,走到滦县时,才重新澄清了这件事。
在喜峰口频频告急之前,何基沣已率领王长海团到达喜峰口南面60里地的三屯营。同时,29军前方指挥部也在这里建立起来。不然的话,王长海团就算是骑着马,也没这么快就能够赶到喜峰口。
就在接近喜峰口的时候,迎面撞上了万福麟的一个炮兵旅。
(4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