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5-27 10: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便是晴信的初阵海口城之战的情节了,关于此战争论很多,有许多观点认为,此战纯属后世美化晴信而杜撰出来的,史实根本不存在。万邦却认为,海口城之战,杜撰美化成分有,但不代表史实中不存在。
明确两个问题:
为什么说海口城之战是存在的;
海口城之战究竟为信虎日后被放逐,埋下了何种铺垫。
先看第一个问题,否认海口城之战的观点依据一般是这样的,此战的原始史料只是出自《甲阳军鉴》,而《甲阳军鉴》作者是谁?一说是晴信手下的大将高坂昌信,一说是江户时代的兵学家小幡景宪(流程是高坂昌信先把草稿打好了,然后传到曾担任过武田家足轻大将的小幡昌盛之子景宪手中,景宪加以整理完善)。高坂昌信原名春日源助,他和晴信的关系很不一般,直接点说,他从小担任过晴信的小姓,和对方有众道同性爱的关系,据说晴信后来宠幸另外名小姓,春日源助吃了醋,晴信还写了份“爱的誓词”给源助来辩白,说什么“我对你的爱天地神灵共鉴”啥的。所以,高坂昌信在《军鉴》中,不遗余力地美化爱人兼主君武田晴信,为了替晴信放逐父亲行为辩护,着实把信虎描绘成一位暴君、恶父兼变态杀人狂的角色,这些我们下文还要提及。所以在提到海口城之战时,昌信也奋力抬高武田晴信,什么先知先觉啦,当机立断啦,深通兵法啦,初次上阵就展现明君的素质,可见贵种的才能都是天生的,都不是爹妈给的。至于小幡景宪就更不用说了,他在江户时代靠啥吃饭?靠的就是研究武田晴信(信玄)战术,即“武田流兵法”吃饭的,所以在作品里能不把晴信描绘的如天人神将一般嘛。不过美化归美化,但不代表虚构啊,海口城位于佐久出入北信浓的要害之地,武田家一直在对此地用兵,直到后来晴信时代,侵攻佐久大井家(天文十二年,1543),攻击佐久内山城(天文十五年,1546),“户石崩”后对村上义清再侵攻(天文十九年,1550),其阵所都设在了海口城。
而武田家攻击佐久郡、小县郡的历史,也分散现于诸多史料中,计有:永正十六年(1519)武田信虎攻击佐久平贺城,村上军来救(这也是北信猛将村上义清的初阵);大永二年(1522),信虎攻击佐久大井城;其后天文八年(1539),信虎派遣饭富虎昌侵攻佐久;次年,天文九年(1540)四月,晴信的师傅板垣信方率军攻击佐久,取得极大战果;天文十年(1541),武田信虎会同村上、诹访家,越过佐久郡,攻击了占据小县郡的国人滋野一族,瓜分了对方的领地,便是“海野平之战”,此战胜利之后,武田信虎即被嫡子晴信放逐。
以此看来,武田家自信虎执政以来,对佐久的军事行动始终是个重点,并且在天文四年与诹访家结盟来,直到信虎被放逐的六年里达到了白热化——这正表明了,信虎与诹访赖满和解的目的,正是为了全力攻略佐久。而攻取海口城又是平定佐久的关键,所以武田晴信于天文五年冬天,在佐久海口城完成自己的初阵,完全是可信的(晴信刚于前一年元服,并获得大膳大夫官位,第二年初阵,很合理)。另外,在《甲阳军鉴》里,在海口城抵御武田军的平贺源心,许多史料也说这完全是虚构出来的人物,和晴信军师山本勘助一样,但近年据山崎哲人的研究,从信浓地方志里找到了平贺源心的原型——他原名平贺成赖,是信浓大井家的庶族,曾经在佐久郡拥有很大的实力,是当地国人领袖。平贺源心终于摆脱了虚构的名声,重新“活”在了历史当中,与他有相同待遇的还是那位山本勘助,据明治二十四年(1891)东京帝国大学田中义成教授声明:山本勘助也是《甲阳军鉴》虚构的人物,其原型不过是武田家大将山县昌景属下一名低级士卒,事迹全是高坂昌信或小幡景宪虚拟出来的。但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来,人们陆续在古史料《市河文书》《真下文书》发现了“山本菅助”这个人物,而且在家中地位不低,这个叫“菅助”的便是山本勘助——所以,虽然军鉴并非良质史料,却也不全是空穴来风的东西。所以最终,万邦认为武田晴信在佐久海口城的初阵,可能有被《甲阳军鉴》美化的嫌疑,但应该不是凭空虚构出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