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乱世里的枭雄们--一个比三国更为精彩的时代-----小马连环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6-7 13: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都,一座悲伤的孤城,城外,是后唐的所有的精兵猛将,城内,梁朝的所有精兵都不在,除了一名老兵。
   清晨的湿雾里,中都残旧的城墙一点点被攻破,从城上射下来的弓箭一点点稀少,已经有许多的后唐兵翻墙进入了中都城内。
   城,已经无险可拒,无兵可守。
   城门吱呀一声打开,一队骑兵从硝烟里冲出来,径直冲向了数万兵马组成的后唐阵营。
   王铁枪出来了。
  
   战马的嘶鸣声里,梁兵一名名倒下,后唐的兵越打越多。但在这一天的晚些时候,王彦章终于冲出了重围,看一看左右,只剩下数十名骑兵。
   史书的记载在这里出现了偏差,这个本不可以有,但经常有。
   据王铁枪本人的传记讲,在这个最危险的时刻,他没有畏缩,以大无畏的精神组织最后的力量向数百倍于已的后唐军冲了过去.
   但据另外的记载,此刻,他没有杀身成仁,没有视死如归,反面倒拖枪头逃跑了。
   我却更愿意相信后一种说法,因为英雄也是需要跑路的。王铁枪为什么就不能逃?!义薄云天,带嫂嫂走天涯的关二哥不也败走麦城嘛?
   大敌当前,可死,但不可言死。
   逃吧,逃回大梁,至少要告诉朱友贞一声,后唐大军尽渡黄河,不日将至。
   望着追杀来的后唐兵,王彦章调转马头,苍凉的背影消失在火焰冲天,残剑断矢的沙场之上。
   奔走吧,走的越远,就没有人能跟上你的脚步。
   奔走吧,夜色马上降临,在黄河之南,他们不会比你更熟悉这里的每一条道路。
   王彦章有很大的机会脱离战场,虽然他的大名如雷贯耳,后唐兵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没有多少人认得他老人家的真容。原因很简单,见过他的人多已成了那柄铁枪下的野鬼。
   但此时,在王彦章的身后,一匹马,一柄枪,一个人悄然相随。
  
  
   很多年以后,在一个有朋友有酒的场合,或者是只影枯坐对残杯时,也许会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你为什么冲了出来?
   我听出来了,那是王铁枪的声音.
   你怎么听得出来?
   我们曾经是朱梁的同事,一起喝过酒,打过猎,上过阵。
   那你们算朋友?
   是的。
   那你还追上去?
   我们是对手。
   紧紧相随的是夏鲁奇,划破残阳的是一把金枪。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夏鲁奇发现了王彦章的行踪,在跟踪了许久,听到对方的声音时,他终于可以确定前面这个熟悉的背影不是别人,正是王铁枪。
   拍马而上,夏鲁奇从心里泛起一声叹息,然后,他挥枪一刺。
   手刃百人的夏鲁奇名不虚传,背后一枪,向无虚发的枪中霸王夏鲁奇名不虚传,传说中高行周是其徒弟,杨家将是其徒子徒孙,江湖地位至尊无上的金枪老祖夏鲁奇名不虚传。
   一枪即中,王彦章负伤落马,挣扎着翻过身体,一根熟悉又陌生的枪头已经抵在喉间,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立在面前。
   王彦章抬起头,然后微笑。
   原来是老朋友啊,好久不见。
  晋兵最后的恶梦,唯一的畏惧,梁朝最后一名大将王铁将被擒拿。
李存勖要来看王彦章,这个名字对他来说太过复杂,是前辈,是传奇,是对手,是苦手,现在还是战利品,更是偶象。
   李存勖是以一位忠诚粉丝见偶像的心情去的,而且,他还有点情绪。一种被忽视的情绪。因为他见到躺在床榻的王彦章后的第一句,不是老实交待,抗拒从严这样对待战俘的一惯态度,也不是王将军你好,我是李亚子,多多指教这般后生晚辈应有的态度。
   他走到王彦章的面前,略带委屈的问道:尔常以孺子待我,今日服乎?
   这那里是天下无敌,威名倾销海外的李战神,这种情景我们多见于狗血剧情的电视剧,多是一位受到父亲常年忽视鄙视藐视的小孩在长大成人,事业有成,有房有车,荣归故里,向父亲说的第一句话。
   你瞧不起我,可我现在发了!
   显然,王彦章没有将李存勖当儿子教育的心情,他躲在病床之上,眼皮都没有翻。
   看到在偶象这里没办法得到藉慰后,李粉丝只好做回李皇帝,李统帅,李胜者。他问了一个在心中盘旋已久的问题。
   你也是一位善战的名将,为什么不退保兗州,中都没有高大的城垒,你守这里拿什么防守?
   为什么守住中都?
   想让我告诉你,自己手下唯弱兵,梁朝精兵尽在黄河以北吗?想让我告诉你让开了中都,就等于将通往大梁的道路直接摆在你们的面前吗?
   王彦章同志终于开口了。
   大事已去,说这些还有什么意思。
   看来,王彦章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偶象,连粉丝提问这个环节都要直接跳过。
   怀着一颗饱受委屈的心灵,李存勖走了。
  
   接下来,王彦章不像一个受伤的俘虏,却像一位光荣负伤,载誉归来的英雄,一天之内,后唐的各级官员纷纷前来探视,还有第一流的军医给他送来了治伤的药物,据他们说,这药是李存勖亲自吩咐送过来的。
   当然,无事不探监,何况还是一个受伤的病号,这些人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来的:劝降。
   就我看业,李存勖要劝降王彦章不是真的要让这位老将为自己披挂上阵,算起来,王彦章已经六十一了,虽然身体看上去还能大饭三碗半,但毕竟已经到退体年龄。
   李存勖费尽心血,只不过惋惜这位英雄,只不过是想日后一统天下时,与这位偶象聊聊天,顺利找点自尊。
   可面对前仆后继的说客,王彦章只有一个回答。
   得死,幸矣!
  
   许多人来到王彦章的面前,又灰溜溜的回去了,最后,又有一位身材魁悟的大汉走了进来。
   他挑开营帐,来到王彦章的床前,还没有开口,就听到一个略带嘲弄的声音。
   哟,这不是邈佶烈吗?
   来人愣在了那里,想了一会,他才明白过来。
   哦,这是叫我啊。
   得说明一下,邈佶烈是这个人的小名,明显这是少数民族的口语。所以具体什么意思已经无法考据,牵强附会一下,大概是长得壮的意思,象我们这里,常有替小孩取名猛子的。
   邈佶烈就是李嗣源。看业,李存勖又欺负老实人,让李嗣源去做政治思想工作。其实,这样的安排倒也合理,李嗣源与王铁枪年年龄上没有距离,性格上没有差异,也许有共同语言。
   李嗣源已经五十有七,上一回听到这个名字,还是半个世纪以前,他妈在家门口喊他回去吃饭时。
   已经是爷爷辈的李嗣源,闻名天下的李横冲,晋军数一数二的大将,被只长自己三岁的王铁枪叫乳名。
   此刻,李嗣源终于理解李存勖的那份委屈了,他有些恼火,但论口才,李横冲确实不是王铁枪的对手。
   李嗣源又听到一声叹息。
   邈佶烈,你看我像是一个苟且偷生的人吗?
   李嗣源苦笑,他没有说一句话,静静的望着眼前这个人。
   这个伤痕遍布的身躯下跳动的是怎样的一颗心脏?难不成跟他的枪一样冰冷,一样无情?
   他难道不知道自己拒绝的是生的希望?他难道不知道拒绝的不仅仅是他一人生的希望?他难道不知道自己所有的家人都在太原,如果不降,全家都得到地府开家庭会议?
  也许,李嗣源最终想明白了,于是,他没有说一句话,转身离开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6-7 13: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道理,李存勖还没有想明白。
   该派的人都派去了,求爷爷告奶奶也没这么累,他真的有些火大,于是,在起军离开中都时,下令找一副担架,将王彦章抬上。
   让王铁枪看一看,他所效忠的梁朝是多么不堪一击,让他看看,这世界将是谁的天下。让他亲眼见证,我将长驱直入,亲手擒拿他的君王朱友贞。
   行至一半,有人报告,王彦章一直不配合抬轿子的工作,直喊伤重,请求就地休息。
   抬着你还这么多事!
   良久,李存勖叫了使者去王彦章问一句话。
   王将军,你看我们这一次突袭大梁能成功吗?
   这是一个不厚道的问题,因为就在昨天夜里,李存勖刚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在会议上,虽然有不少人建议先攻取梁朝的其它军镇。但在郭崇韬,康延孝,李嗣源的坚持下,依旧采用原路线,擒贼先擒王,灭人国家,先取其都。而会议结束后,李嗣源已经率一千骑先行出发。
   计议已定,兵马已行,还要去王彦章那里论证一下方案的可行性?这大概跟抓住了人家的首席护院,还要问人家现在我们去拆你的家,你看能成不能成。
   没多久,李存勖听到了王彦章的答复。
   段凝有精兵六万,此人虽然不是将才,但未必会背叛梁朝,只怕你这一趟胜算不大。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王铁枪仍然要忽悠李存勖,仍在为梁朝尽最后的努力。
   那时,李存勖终于明白了,那位躺着的人比任何站着的人都要高大。让其躺在担床上,亲眼看自己所效忠的皇朝灭亡实在太残忍。
   就让他去吧,有尊严去的吧,如他一生所追求,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这是他应得的尊重。
   李存勖终于做出那个艰难、残酷却慈悲的决定。
   杀。
  
  
   彦章打马上北坡,新坟累累旧坟多。 新坟埋的汉光武,旧坟又埋汉萧何。 青龙背上埋韩信,五丈原上埋诸葛。 人生一世莫空过,纵然一死怕什么?
   ---节选自秦腔唱词《苟家滩》

  4.89
  
  覆灭
   王彦章被擒的消息终于传到开封府,朱友贞虽然没有多少沙场经验,但他很清楚,他的首都之前,是一马平川,没有任何可以防守的险要。他的手下,只有数千维持基本治安的禁军。
   朱友贞已经闻到亡国的味道,但大难临头,总该努力扑腾两下的,他赶紧叫来了敬翔。
   以前我不听您的,您原谅朕,给朕指一条活路吧。
   现在才觉悟,这也太大悟晚成了。
   迟了,一切都太迟了。敬翔问:陛下愿意到北边少数民族聚居区避一避吗? 朱友贞没有回答。
   那陛下愿意亲自出征,与唐兵决一死战吗?
   朱友贞没有回答。
   那就没办法了,请陛下先赐我死。
   在痛哭一场后,敬翔起身回家。
   从深遂的皇宫到宽阔的大梁街道,秋风扫过,不带来丝毫,没带走一切。
   敬翔对这里的一切无比熟悉,三十多年前,他是汴州街头一个普通的文字小摊贩,三十年后,他是朱梁宰相。这里面的每一步,他都记得清清楚楚。现在,一切富贵成浮云,一切努力化云烟,一切繁华尽幻灭。
   该去见见老首长朱温了。
  
   朱友贞还没有下定一家团圆的决心,他派出了张汉伦,令其赶紧骑快马北渡黄河,找到段凝的大军,让其赶紧回来护驾。
   张汉伦,其叔伯辈是朱梁著名的三骑将张归霸,张归厚,张归牟(没写明汉伦兄是那位的令郎),按理说应该接受骑马教育的,可在背负着这个救国的使命奔往黄河北岸时,竟然摔下马来。弄成了跟铁别李一个生理级别。但就算没受伤也过不了黄河,前方因为有段凝大将的护驾水,已经一片汪洋,君臣相隔。
   张兄只好打道回府。宣告这次求救行动失败。
   文武百官倒是出了不少主意,文官的意见是陛下赶紧把传国宝玺交给我们,我们去跟李存勖谈判。武官请求陛下让我领城内的数千禁卫兵出城迎战。
   朱友贞是比较好说话,但并不笨,稍微一想,他就明白了,这些人果然是高级干部,聪明绝顶,这大概是想在最后时刻把投降资本握在手里吧。
   你们赶紧组织人民群众上城抵御。朱友贞最后下了一道安慰作用大于实际作用的命令。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要他们跟全副武装的唐兵对抗,这确实有点专业不对口。
   布置完这个不是对策的对策,朱友贞回到了寝室。他的怀里揣着传国宝玺。这个时候,谁都不能相信了。
   可他总归要睡觉的,等第二天醒来,他发现自己的身份证,也就是传国宝玺不见了。
   没多久,前线传来消息,唐兵已经过曹州,按这个速度,用不了二天,就能到达开封府。
   怎么办?朱友贞决定找亲信们来商议一下,却发现已经找不到人了,最亲密的战友,可爱的姐夫赵岩已经找不着踪影。
   人心散了,组织要完蛋了。按这个趋势,要想活命,只有准备一头羊,一根草绳,一块玉,然后反缚了自己,嘴里再咬上那块玉,牵着羊举国投降。
   最后时刻,朱友贞选择了死亡,如果不能有尊严的生,不如有尊严的死,朱友贞没有给朱温同志丢脸。
   他对身边的武士下了最后一个命令。
   请将我的头颅砍下来。
   朱友贞死了,一般来说,这个时候总该说点什么,但我们已经分析过他,他这个人不残暴,也不像他父亲那样有生活作风问题。总的来说,他是一个还过得去的人,但在这个时代,只是过得去的程度最终是过不去的。
  身死国灭,只因不足够优秀,仅此而已。
朱友贞死后没多久,敬翔就开始在家里量绳子,很有可能就是当初带进宫里的那根。那天没用上,今天总算能物尽其用。
   刚量好长度,外面有人报告:李太保求见。
   李太保,梁朝二号老臣李振。
   李太保来了?也好,大家一起上路吧。
   上路是要上的,但李振的路绝不是黄泉路。进来后,李振喜形于色,说出一个好消息。
   没事了,没事了。已经有赦罪诏书下来,我们赶紧收拾一下去见新皇帝吧。
   原来,李振是拉人一起跳槽的,老公司倒闭了,换个工作是必要的,但这种事情毕竟不太光彩,一个人干不太好意思,要是有老同事敬翔一起去就好说了。
   听完李振的好消息,敬翔叹了一口气。
   李大人,我们都是梁朝宰相,要是新皇帝问起我们怎么辅助出一位亡国之君,你怎么回答?
   说完,敬翔又在摆弄那根绳子,李振赶紧起身告辞,显然,他看出来了,那根绳子很长,完全够二个人用的量。
  
  
   第二天,后唐同光元年(923)的十月九日的早晨,李嗣源的前锋抵达大梁城,在向封丘门意思意思的攻击了一下后,城门打开。
   这一天,离李存勖从朝城出发不过九天,三十年的争战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骤然终止。
   这一天,离公元九零七年由朱温开创梁朝到今天,一共十六年,大家不要嫌短,这在五代中算最长的。
   在家中的敬翔收到消息,李振同志已经去迎接新领导了。
   当年我们一起辅助先帝开国立朝,现在先帝不在了,少主也死了,国家也亡了,我们却还活着。
   幽静的家门外,是自己大半生所托的地方,在那里从替人写家书要替朱温写征讨天下的公文。
   平凡过,辉煌过,就此结束一生,书生复何求。
   李振枉为大丈夫也!说完这一句,敬翔将自己的头伸进了绳套。
   梁亡,死节者,武将王彦章,文臣敬翔,仅二人,但够了。
  
   现在,梁朝亡了,树倒猢狲散,树我们可以不管,但那些走散的猴儿却不得不费点功夫交待一下。
   先说腿脚快的赵岩同志,他一看形势不对,赶紧打包细软,溜之大吉,据说他是翻墙走的。出城之后,他直奔许州,那里,有一个他认为可以投靠的人
   许州节度使是温韬,这位兄弟算不上什么实力派人物,以前一直在关中一带搞挂靠经营,李茂贞强盛时,他给人家当干儿子,朱温打到凤翔时,他立马投靠了汴州。
   而赵岩从人海之中找到了温韬也是有原因的。前些年,温韬找到了他,提出换一个地方干两年,当然,换地方是要收钱的,可能赵岩打了折,给了温韬一个友情价,然后将其安排到大后方许州。
   我照顾你,你收留我,有来有往,是为礼仪。这大概是赵岩的算盘。
   果然,温韬对赵岩的到来十分热情,亲自到驿站迎接,表示只要有兄弟在,一定不再让赵尚书(赵岩,户部尚书)再受逃亡之苦。
   进许州,赵岩立马感到宾至如归地狱,四下里,冲出数路大兵,对上面来的领导招呼也不打一声,就直接将他的头砍了下来。
   赵岩要是多想想温韬是个什么人,他就算跳进黄河也不会到许州来了。
   温韬在五代枭雄中排不上号,只有给人家当儿子装孙子的份,但却在另一个行业上做出了卓越的成绩,甚至有人将他列为这个行业的大哥。这个行业叫盗墓。
   在来许州以前,温韬是耀州节度使,管辖今天的陕西富平等地,那个地方实在不是人呆的地方,上面有太原小弟河中节度使硃友谦时时来找他聊天,前干爹李茂贞有空时也来执行一下家法。但温韬同志扎根此地,一干就是七年。
   原因无它,这里是唐朝皇陵所在地。在七年里,温韬大干苦干,将境内及附近的十多座皇陵挖了个遍。唯一没被掘开的是武则天的乾陵,不是他不想,只是他不敢,据说只要一靠近乾陵,就会风雨大作。
   想来,武则天一代女皇,坊间称其为六味帝王丸,杀气太盛,连他公公唐太宗都比不上。唐太宗的昭陵就没有风雨护卫,被温韬成功开启。
   温韬在这里起出了无数的珍宝,据说里面就有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原件。但温韬盗贼出身,没有受过教育,只认黄白之货,对书画什么的不感兴趣,弄出《兰亭集序》后并未在意,终使这一绝世珍宝流落人间,不知所终。
   据记载,温韬的盗墓风格十分洒脱,不用像东陵大盗孙殿英一样找军事学习的借口,也不用偷偷摸摸半夜三更的干,其人一般白天行动,据称理由是白天挖坟,遇鬼不怕。而在成功打开墓室后,必将工作成果登记在册。
   这样胆大包天,大白天挖人祖坟的人,赵岩都敢去投靠,除了病急乱投医,实在找不出其它理由。
   当然,赵岩的到来还是有价值的,温韬拿着他的头以及若干财钱送到汴州,很快,就转岗成为后唐的正式员工。
  
  
   赵岩死了,但他不会寂寞,没多久,五小福就可以同时上路,有人向李存勖建议,大梁之所以灭亡,全是这五小福祸乱朝纲所至。其它人可赦免,这五人必不可赦。
   于是,剩下的四人(张汉杰在中都被俘)一起搞了砍头项目的团购。
   随便提一句,参与四小福团购斩头券的还有李振同志,据说行刑前,郭崇韬还专门来看了他一眼。老郭是慕名而来,毕竟李振同志的过去很辉煌,智杀刘季述,劝降王师范,白马之祸主导者,这是一位在大唐末年呼风唤雨的大人物。而且那些年还经常写点檄书之类的东西骂骂太原人。
   仔细端详了一下李振前辈,郭崇韬有些失望,然后,他高傲的走开了,走时,丢下一句话。
   人言李振一代奇才,吾今见之,乃常人尔!
   不用翻译了,羞辱啊,早知今日,还不如跟敬翔走绳子的路线呢,好歹能留个全尸,混个烈士称号。
   而向李存勖列出必杀名单的人是段凝。
  
   段凝同志不是一个人投降的,他是带着项目,资金,人才来加入后唐公司,六万兵马在他的指挥下,气势汹汹的回马汴梁,杀到封丘门。
   列阵,弃械除甲,请大唐的同志检阅。
   据记载,第一个检阅他们的是李从珂。
   不久后,四路大军的剩下二路,西路董璋,中路霍彦威也来到汴州,表示从今天起,洗心革面,做大唐好战士。
   这三人还马上在李存勖的原班团队里找到了靠山。这个正常,在那里混都需要上面有人的,但因为个人趣向以及智商的原因,这三位的靠山不尽相同。自然,上线决定下线,三人最后的结果也完全不同。
  
   接下来的事情对李存勖来说一帆风顺,梁朝下属五十多名节度或亲自或派代表纷纷来到汴州拜了新码头。
   朱温外甥袁象先赶着他的马车,带着他的金银来了,洛阳的朱温老朋友张全义也来了,他是有名的土财主。。。。
   不但梁朝藩镇尽数投降,蜀国王衍,湖南马殷,荆南高季兴,南吴徐温,吴越钱镠,南汉老刘家。。。。等等,还有一位,我们很熟悉,他是凤翔李茂贞,李前辈很结实,同班同学朱温李克用王建杨行密等等个个西游,他还顽强的活在这个世界上,真可谓天下武功,唯命长者,无敌。
   各地老大纷纷写来贺表,热烈祝贺大唐这一伟大的胜利。有的甚至表示,从此以后自己那块地皮就是大唐下属公司,一定及时交纳国税,就是总公司要收自己的资产,也绝不含糊。
   很好,朱梁覆灭,三箭之誓,俱已血酬。从今天起,群雄臣服,万民归心,天下尽在我手。
   大梁的皇宫里,李存勖意气风发,他认为一切都可以告一段落。
   而另一个人,正审视着自己的极臣之路。
  “成功?我才刚上路。”郭崇韬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2 收起 理由
宝宝寒 + 12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6-13 13: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都之时,李存勖找郭崇韬单独谈心,定下奇袭汴梁之计,当时,他许下一个诺言:等事情成功了,给你一个军镇养老。
   军镇,郭崇韬是要的,但他觉得自己还可以再干二年革命工作。
  
   郭崇韬的上进心
   三十年前,郭崇韬就混的不错,他是当时昭义节度使李克修的大总管。后面的事情大家知道了,李克修同志因为接待工作没搞好,被李克用拿去打了屁股,就此伤心落泪,得了不治之病。
   郭总管从此被调到太原,成为了一名典谒:接待办主任。虽然调到了中央,但典谒这个工作不是一个容易出彩的活,干得好,人家会感谢东家李克用,干得不好,人家要追究你招呼不周的责任。真所谓笑迎百家客,谁解其中味。
   因为以前的老关系李克修已经死了,没有人罩的郭崇韬只好老老实实的搞接待工作,偶尔还能出出差什么。在完成一次重要的出差使命--到李晔处汇报太原的工作后,他被任命为太原教练使。
   这个工作其实也没多大搞头,负责军队训练工作。考虑到太原的兵源广泛,人员凶悍,民族混杂,背景复杂,这其实是一个苦差事。
   可郭崇韬却没有怨言,不是他脾气好,只是没有选择。太原人才太多,从主管后勤的张承业李存璋到冲锋陷阵的五虎将,要什么有什么,要轮到郭教练出头,只怕要等到大宋朝。
   竞争不过那些前辈,就只好老老实实的工作。在工作中,郭崇韬的同事关系搞得不错,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人生当中第一个贵人:孟知祥。
  
   孟知祥,邢州孟家之后,职位也是教练使,只是职别比郭崇韬要高一点。
   算起来,孟知祥跟郭崇韬是同一年进的太原,算是同班同学,现在又是同事,所以关系还不错。而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孟知祥发现郭崇韬对形势的判断十分独到,往往与形势的发展相吻和。
   让他管新兵训练是屈才了,这是一个可以佐王成霸的相才。
   孟知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然后将这个判断藏在心里。
   就这样训练兵马过了数多年。郭崇韬还是一个教头,看不到任何出头的希望,而孟知祥却不再是教练使,他升官了。
   孟知祥上面有关系,他是李存勖的姐夫,而且跟太原李氏家族的成员关系非常不错,所以获得提升,升任中门使。我们已经介绍过这个岗位,中门使属于藩镇节度使的属官,简单来说,就是参谋长。职权大,参于机要事务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位,要是节度使革命成功,中门使一般直接转正为枢密使。
   升为中门使后,孟知祥没有忘记郭崇韬,将他推荐给李存勖,担任中门副使。
   郭教练的春天似乎来了,可等雄心勃勃上任之后,发现自己仍处在职场冬天。
   我们知道郭崇韬才华横溢,一直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但如果离领导太远,发的光便不足以照亮领导的眼睛,发的热便不足以让领导头脑发热。郭崇韬离李存勖就不够近。
   他的官职前有个副字,副使不像副食品一样让人胃口大开,也不像副作用一样让人刻心留意。副使其实像副驾驶,大多情况下除了给正的递烟讲笑话外别无他用。
   正当郭副使有些灰心气的时候,另一个好消息传来了,孟知祥要求辞去中门使的职务,让郭崇韬顶替自己。
   自己升迁了,不忘旧同事已经够意思,现在还要主动让路,这样的伯乐实在是难得。

  4.92
  
   孟知祥的退让
   孟知祥同志是一个人才,能在芸芸之众中发现人才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能力,但孟知祥绝不是一位单纯的伯乐。
   孟知祥主动让贤的事情说起来比较复杂。事情起源于公元九一九年,如果大家记性好,该记得胡柳坡之战刚刚结束,大将周德威战死。
   老周是幽州卢龙节度使,他一死,幽州的职务就空了出来,这个地方因为契丹人经常来窜门,所以防务很紧。李存勖为了稳妥起见,派了一个心腹去幽州管理军政。
   这个临危受命的人我们认识,在梁晋争霸最后的日子里主张划河而注的马公公马绍宏是也,那时,中门使有两位,马公公跟孟知祥并列。
   马公公到幽州,只不过是到地方锻炼,级务,户口,工资等等仍旧挂靠太原,人家毕竟是个太监,以后还要回来照顾后宫的。但这个变动让孟知祥很不安。他甚至马上给李存勖打了报告,要辞去中门使的工作。
   要搞清楚这件事情,我们首先得了解孟知祥是个什么样的人。
   翻翻孟知祥的简历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不简单的人。
   他们孟家以前跟太原是对手,后来被围得走投无路投了降。而在太原最困难的时候,孟知祥的叔叔孟迁又打开潞州城门,投降了梁朝,给梁将氏叔琮让开了一条攻打太原的道路。另外,孟知祥的老婆是李克让的女儿,李克让正是当日要夺李存勖之位的好叔叔。
   这么多坑他的好亲戚,不被关起来终身监禁,也至少得弄个闲置不用,半生不遂其志,怎么还被评定为太原好女婿,官还越做越大?
   秘决是:低调,俗称没事不找事,有事要躲事。
   中门使就是一个要人命的事,因为管的东西太多,要处理的人际关系太复杂,利益链条太缠绵,况且还要天天琢磨领导的意图,稍有不慎,就会犯错误,据史书记载,太原数任中门使都出了事。
   权力总是诱人的,责任总会坑人的,前途虽然美好的,但道路实在很坎坷。孟知祥深知这一点,他以前愿意干中门使,那是有无知无畏的马公公在前面顶着,现在马公公一走,立马就显得自己太突出。
   于是,孟知祥马上决定辞职,而且为了成功离职,还高调宣称自己有病在身。
   马公公要外调,你就要病退,这中门使还要不要人来干了。
   李存勖很生气,他并不笨,一眼就看穿了孟姐夫的那些小算盘。但牛不喝水强按头是行不通的,于是,他只好批了同意,但有一个条件。
   你要不想干行,但得找个人替你干。(公欲避路,当举其代。)
  马上,孟知祥很友情又很不友情,很厚道又很不厚道的把郭崇韬推了上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6-13 13: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郭崇韬的一生都在等待这个机会。
   他像一位充满欲望的山鸡,毫无畏惧的冲向了权力火坑,希望涅磬之后能为凤凰。于是,他怀着对孟知祥的感恩之情,兴奋的上任去了。
   从昭义节度使的总管到李存勖的总管,只是服务的对象换了一个人,郭崇韬就用了三十年的时间。
   但事实证明,这三十年的等待是值得的。机遇没有迟到,它只在合适的时机降临到合适的人身上。
   而对于郭崇韬,他应该感谢这三十年的等待,因为与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
   太原已经出现人才的空缺,周德威,李存璋已经死了。而不久后,张承业去世了,李嗣昭中了箭。。。。。
  
   第一次排挤
   接下来的事情我们已经知道,郭崇韬抓住机会,充分发挥其过人的谋略,果敢的判断,在打击契丹跨国抢劫集团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一举成为李存勖的第一谋臣。
   唯一的问题,他仍然没有达到人生理想的顶点,第一谋臣,并不是第一功臣,在他的前面还有不少大神,李存审,李嗣源就不用说了,就连马绍宏都比他资格老。
   前进的道路还有许多拦路石,该踢走的应该毫不留情下脚。
   郭崇韬把目光投在了李存审身上,这位仁兄实在太打眼,无论从资历,官职,军功各方面都处在太原集团的第一位,而且还一直艰苦奋斗,而且还一直聪明过人,而且还立功不断。
   有他在,自己永远没办法成为后唐第一人(皇帝除外),此人,必须搞倒。
   但要搞倒李存审谈何容易,论资历,人家冲锋陷阵时,自己还在给客人倒茶。比谋略,李存审亦是机智闻名,论军功,李存审打败的敌将比自己接过的客还多。论技术全面性,李存审能率军作战,自己在这块领域差点交白卷。
   且慢。
   数了数自己跟李存审的差距,郭崇韬眼前一亮,他已经找到了方法。
   利用别人的缺陷去打击对方已经不再出奇,用对方的优点击败对方才是谋道。
   郭崇韬将要以李存审之矛刺伤李存审。
  
   公元九二三年三月,李存勖称帝的二十多天前。
   李存勖找到了郭崇韬,向他咨询一下幽州节度使的人选问题。那些日子,阿保机虽然没有来,但他的徒子徒孙从来没闲着,出工非常频繁。又因为驻守幽州重镇的是马公公,对于马公公的能力,我们已经相当了解。
   在听完领导的问询后,郭崇韬沉呤了一会,然后真诚而郑重说道。
   能坐镇幽州,抵御契丹者,非李总管不可。
   当然,李总管就是藩汉总管李存审同志。
   看得起,真看得起啊,机要处处长郭崇韬数来数去,认为唯一能对抗契丹的只有李存审。就连自己也是担不起这个重任。
   这是一个相当不地道的推荐,这个时候,后唐公司的揭牌仪式马上就要举行。李存审奋斗了一辈子,就等着这个胜利的日子。
   正如相亲的是你,陪看电影的是你,送姑娘回家是你,买房子的是你,照婚纱的也是你,结婚登记的也是你,跟最后一步,跟对方洞房却是别人。
   而且,这个推荐比孟知祥为了避祸而举荐郭崇韬顶包要更不厚道,区别在于,郭崇韬拼了命也要干中门使,而李存审已经没多少命当幽州平卢节度使。
   李存审已经病了,三十多年的征战,没有节假日,常常超时加班,工作强度大,还要身兼数职,不病才怪。
  

  4.93
  
   听完推荐,李存勖点点头,然后走了,没两天,命令下来,李存审即刻赴幽州。据记载,这位骑将已经骑不动马,是躺在车里去的幽州。
   应该交待一下,李存审同志是一去不复返,在幽州呆了一年多后,于公元九二四年五月十五日病逝在工作岗位上。这一年,对他来说是无比遗憾的一年,在这段日子里,后唐成立了,李存审没在现场观礼,大梁被攻破了,李存审没能骑马踏过汴州的建国门,自然也没有去参观上源驿这样具有革命教育意义的基地。甚至他从来没有见过李存勖穿帝服的样子。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李存勖打过无数的报告,要求再见一见李存勖,正式名称叫入觐。他没有成功,因为郭枢密使说祖国的边防事业离不开李侍中。要求李侍中坚持一下,等契丹人老实了,再回京城不迟。
   等过一段时间,郭崇韬同志估摸着李前辈的身体撑不了多久时,主动上表请求让李存审回中央。从事情发展来看,郭崇韬可能还干过医生之类的工作,判断十分准确,准许入京的批文到达幽州,李存审已经病逝。
   至此,革命已经成功,同志要么牺牲,要么远走,郭崇韬终于迎来了最好的时光。
   虽然手段有些不光彩,但这是通向极臣之路的必备。万人之上,只能有一人,而此人之下,亦只能有一个,然后才是万人。这是郭崇韬心目中理想的组织架构。
   所以,对于李存审客死他乡的事情,郭崇韬并没有半点内疚,况且,他也没有时间,因为抢权夺位的同志们前仆后继的杀了上来。
   位置越窄,竞争的人越多。第一个冲上来的便是从幽州回归的马绍宏。
   对于马公公,郭崇韬早就安排好了收拾他的招数。
  
   另一位敌人
   马绍宏同志其实是个好同志,他本来是太原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要以太监论,张承业之后就得数他马公公了。当然,现在张公公已经去世了,他自然成为太原第一号太监,只等李存勖称帝,他自然就可以分享胜利果实。
   可马公公不满足现状,积极追求上进,没练过神功也敢揽武术活,主动要求去幽州抵御契丹。
   当然,这个决定其实算高明,这个举动在今天叫去地方锻炼。是晋升的好途径。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干两年,为自己的简历增加一下艰苦奋斗的成色,积累一些政治资本。一般来说,回来后就能得到提拔。
   从幽州镀金归来之后,马绍宏踌躇满志,按事情的发展,后唐要成立了,中门使按例要升为枢密使。可等他到魏州一看,发现本属于他的位置上坐着另一个人。
   那个人叫张居翰,也是老牌太监。其人一脸老实忠厚,见着李绍宏像拿了不该拿的东西一般满脸的不好意思。
   作为太监界的元老,马公公对这位张居翰相当了解,这是一位老实忠厚,没有想法的好同志。自然不会没事跑来抢他的枢密使宝座。
   后面,必有人暗箱操作。
   实质上,说暗箱操作有些不符合实质情况,因为人家是明箱操作嘛,操作者正是另一位位枢密使,曾经的中门使郭崇韬。
  在后唐成立期间,郭崇韬利用跟李存勖关系比较密切,说话比较管用的优势做了工作,将老实巴交的张居翰任为枢密使,挤占了一个名额。而他自己明明身体不符合要求,却又内定了另一个名额。然后,给马公公安排为宣徽使。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6-13 13: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徽使是内四相之一,级别也比较高,但跟枢密使比还是差了一个档次。很明显,马公公被算计了。
   自己艰苦奋斗,却被人下了黑手摆了一道,但是可忍,还是忍吧。
   马公公不敢声张,他已经明白,今天的郭崇韬已经不是当日的副手,他的功劳在那里摆着,击退契丹,与王铁枪大战,这个大黑头敢说敢做,立下憾不动的功劳。
   而看看自己,马公公有些泄气。自己的成绩就强差人意,在幽州一个契丹鬼子都没打着,唯一政绩就是挖出了那枚关中龟印,可就连这个成绩也因为魏州和尚传真献了一个子孙宝之的大印而大打折扣。
   眼见着大权一天天旁落,自己说不定就要被安排到宫里领导刷马桶的工作了。马公公决定振作起来。
   不就是出谋划策嘛,脑袋大家都有,郭崇韬出得,我的脑袋又没割,怎么就出不得奇计。
   马公公痛定思痛,接连出了很多主意。
   可不出还好,一出就坏事了。
   脑袋大家都有,里面的结构也差不多,但使用效率并不一样。后面的事情我们已经知道,马公公出了著名的交换领地,划河而治的好主意。
   对于这个方案,李存勖给出了评价:向从绍宏辈语,大事去矣。
   完了,这下算是完了。好不容易开动脑筋,出了一个主意,却是一个有隔夜饭气质的主意。
   马公公已经看到自己的前途一片黑暗。因为在李存勖的评语前还有一句话。
   今日之功,公与崇韬之力也。
   说明一下,这里的公是指李嗣源,这句话是李存勖跟李嗣源说的,那时,李嗣源刚抓住了王铁枪。这一句话的完整意思是这样的,今天能够成功,全靠你跟崇韬之力。要是听绍宏这帮人的,那就完蛋了。
   在这句话里,李存勖为了表示跟郭崇韬的亲近,真接省略姓,称呼名字。而马公公的名字后面有个辈字。我们知道,在史书里,名字后面被安一个辈子,基本上属于被鄙视的一类。
   马绍宏不在员工评价现场,那时,他在魏州看家。但这句话应该还是传到了他的耳边。
   完了,这下才是真的完了。
   马公公忐忑不安,但事情似乎并不有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虽然受到了李存勖的鄙视,但他仍然好好的当着宣徽使,也没有被安排去洗马桶,李存勖还告诉他不要灰心,努力学习,提高参谋参政水平,认真工作,该出谋划策的也不要怕说错话。
   这是什么回事?
   思索良久,马公公终于发现自己有一样东西是郭崇韬没有的,实质上,这个区别也可以说成郭崇韬有,而自己没有。
   保住马公公的是他的身份:太监。
  
   李存勖对太监是宽容的,灭掉朱梁,迁都洛阳之后,他曾经下令将各地的太监送到首都来,据说洛阳的太监人数一度恢复到了一千人左右,虽然比不上大唐太监最鼎盛的时期,但也算阉党中兴了。
   无法确定李存勖为什么对太监要独特殊的关照,这也许跟他的经历有关,这么多年,太原接触的太监从杨复恭到杨复光再到张继业,大多是可亲可爱,身残志坚的好同志。
   传说中的恶太监,李存勖没见过,跋扈的大将,高傲的士人,李存勖倒见过不少。相比之下,李存勖还是觉得太监比较放心,至少不同担心后宫作风问题。
   综上所述,马公公虽然出了馊主意,但他本人的前途倒没锼倒。岗位,待遇,职称一概不变。
   至此,马公公的一番努力告一段落,虽然不成功,但除了暴露了智商水平低下之外,也没搭进去什么实质的东西。就此打住,好好干干自己的宣徽使吧。
  但马公公并不是轻易服输的,至少是不愿意服输的人。

  4.95
  
   上班时间,马绍宏经常能碰到郭崇韬,按品阶,他已经是下属,见了面,应该主动打声招呼。但因为气量上的限制,马公公不但不准备打招呼,反面使出了一种奇特武器。
   只要见着郭崇韬,马公公立马侧身,然后微微扭转头部,用一种幽怨的眼神看着郭领导,仿佛被休掉的大老婆看到新近上位的二奶。
   虽然眼神是杀不死人的,但郭崇韬心里直发毛。上班时间被一个不男不女的用这种暖味的眼神瞄着,实在不是一种滋味。不清楚的还以为他们俩之间发生过什么故事。
   对于这一招,郭崇韬毫无办法,又不能指责人家乱看,毕竟你不看人家,怎么知道人家看你。再说人家一不动口,两不动手,看的自由是有的。
   就算躲也躲不开,因为枢密院跟宣徽院属于同一个系统,办公室比较近,还经常一起跟李存勖开会,一天总能见上那么几回。
   无论何时何地,郭崇韬总能感觉到马公公那异样的眼光,到最后,他终于忍不住,决定让步。
   有一天,郭崇韬给李存勖打了报告,要求成立一个内勾司。具体职能相当于财务审计部,主要负责帐目的审核。
   给马公公一点好处,这是郭崇韬的妥协。果然这个策略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马公公的心情愉快了,见到郭领导也能主动打招呼,递过来的眼神也是温柔而热烈的。
   只是马公公不知道,他再一次掉进了郭领导的陷井。
   要跟郭领导斗,马下属的智力上实在差了两条街。
   郭崇韬素来鼓励政务简练,突然加一个内勾使,不过是缓兵之计。据对大唐财务系统的了解,他早就算定,马公公的这个美差干不了多久。
   财务系统里潜伏着一个奇妙的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6-13 13: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存勖的大唐成立时,因为蛋糕有限,总有一些人对工作安排不太满意,马绍宏是一位,而除他之外,怨言最大的莫属自我考评该当租庸使的孔谦。
   孔谦,魏州人,出生年月不详,史书记载,他是魏州的孔目官。这个职位是官府中的高级全能型人才,管的事情比较复杂,从街头牛二耍赖到东街大妈丢衣服到西门家的与武大家的发生情感纠纷以及收统筹粮、收提留款和监狱精神病院等等公用设备的运作都要参与管理。而后面的事实证明,孔谦同志虽然十八般管理样样精通,但最拿手还是财务工作,当然,在万恶的封建社会,所谓政府财务就是怎么从民间捞钱。
   在魏州成为李存勖的反梁大本营后,境内经常汇集了来自各地的反梁大军,总数常在十万以上。这十万人的后勤供应全靠孔大人一力维持。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食先行。孔谦同志功劳不少,正因为他的后勤工作做得出色,李存勖的大军没有饿着肚皮,才成功取得最终的胜利。
   根据一对一晋升原则,后唐公司一成立,孔谦同志很快就在里面找到了相对的位置:租庸使。
   简单介绍一下租庸使这个职位,它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税务总局的局长,负责从各地征收税款。看来,孔谦同志虽然不谦虚,但还比较靠谱,至少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
   很快,任命书下来了,孔谦同志因其在工作岗位上突出贡献,按例,列为租庸----副使。
   在家长式管理充斥的中国政坛,副的地位不会比二奶高多少。而被定岗为副使的原因不是孔谦同志专业水平不过关,更不是工作不努力,仅仅是因为出身达不到要求。
  
  
   孔谦同志一出现在史册就是魏州孔目官,想来不是出身书香门第,这种吏人岗位也就宋江那样的土地主才愿意干。更不会是官宦之后,要是祖上当过官,也不至家庭关系一栏,孔谦同志坚决留了空白。
   根据这些线索,我们大概可以推断出孔谦是某个小财主家庭的成员(其基础的财会知识大概得自收租)。成年之后努力自学,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从而成为了官府里的一名高级吏官。
   这样一来就比较麻烦了,在古代,官与吏是分得很清的,官是国家干部,中央统筹安排,属正式政府编制,吃国家粮,具体有品阶。吏就不同了,因为是社招人员,在官府中地位不高,当个孔目估计也就是级限了。
   孔谦同志虽然工作成绩突出,但要想从吏变为官,还要变为正官显然跨度太大,人事部门难以接受,而且大唐皇朝刚成立,总是需要一些有来头的人撑一撑门面,要是说出去税务局长家里一点背景都没有,这成何体统。
  毫不意外,孔谦同志很郁闷,革命成功了,自己却没成功,那要革命干什么?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气愤之后,孔谦终于冷静了下来,这位孔兄能在衙门里统管各种事务,能从各地征调粮草而不乱,显然,他不是白给的。
   凡事总有可能,只要工作到位,野鸡能变凤凰,副使也能变成正的。
   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借助别人的力量。
   经过分析,孔谦及时抓住了朝廷的权力分布特点。总结起来,是一个中心,一个基本点,两个工种。
   中心,李存勖,基本点,郭崇韬。一个工种是太监,另一个是伶人。
   因为李存勖本人是超级票友,经常在宫里组织戏剧演出,这些伶人,虽然没有多大的官职,但跟皇上近,能说上话,况且人家唱的总归比说的要好听,所以能干涉朝政。
   在上面这些人里,中心点李存勖不太道义,当了皇帝,就忘了给他筹军粮的孔谦。而郭崇韬也不是孔谦能拉扰的。原因很简单,最近郭崇韬同志认了一门好祖宗,据调查取证,郭崇韬竟然是唐朝名臣郭子仪之后。郭尚书既然是名门之后,自然得跟土老财孔谦要保持距离。
   高攀不上,只好低就了。孔谦找到了合适的盟友,太监和伶人,据记载,他在伶人队伍里认了一个大哥:景进。孔谦没事串串景艺人的门,还亲切的称景进为八哥。不知道这个八是怎么排出来的。但跟某种动物没有关系。
   关系是拉了,可关系一般来说都是伏笔,不到关键时刻起不了作用。孔谦同志在官府工作多年,对这些事深有体会。
   要顺利转正,还得接着努力,孔谦同志的逻辑跟姨太太的差不多,他一向认为只要弄走上面不识趣的顶头上司正租庸使,自己就可以取而代之。
   但上面这位除了不识趣,还非常难搞,他叫张宪。
  
  
   张宪,晋阳人,军人世家。但张宪没有继承家业,他不喜枪棒,只好儒学。据记载,其人非常勤学,而且学习成绩很不错。
   少年时,他曾经怀揣着自己的作业本去拜访太原第一文人,掌书记李袭吉。
   在认真看完张宪的作品后,李袭吉说道:“你要继续努力,将来一定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这句话除了肯定张宪的才学之外,还有一些传衣钵的意味在里面。而很多年以后,张宪果然继承李袭吉的工作岗位成为李存勖的掌书记(机要秘书),这个职位有品阶,是七品官。
   顺便提一句,张宪最精通的史书是《左传》,而《左传》是以李存勖最喜欢的书籍《春秋》为基础写的。
   相比之下,孔谦同志虽然会搞粮食,但论出身,比不上人家世代为武将,论才学,孔谦是技工学校毕业的,张宪是正规统招学院高材生。(绝没有瞧不上技工的意思,据说现在某技校毕业生比清华的还吃香)。
   于是,李存勖的大唐成立时,张宪同志成为了工部侍郎(副部级)另兼租庸使。
   更让孔谦同志抓狂的是,这位顶头上司也不知道从那本经史子集学到的知识,竟然对官府事务的具体操作相当熟悉。
   而据传言,张宪同志的关系很广,与当时的知名知识份子往来密切,更重要的是,他跟二号人物郭崇韬关系很好。
   这么一位学富五车,经验老道,关系过硬的上司在上面压着,孔老弟要出头实在比登天还要难。
   当然,难搞,也必须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坚决搞倒,而且要尽早下手。

  4.98
  
  
   机会已经不多了。李存勖已经奇袭大梁,成功结束数十年的梁晋争霸,这对全国人民都是一件好事,但对孔谦除外。
   道理很简单,孔谦的价值就是为李存勖的大军筹备军粮,现在战争已经告一段落,虽然李存勖还不至于卸磨杀驴,但让这位运粮官歇菜还是有可能的。
   再也不能等,趁大家还在吃我运的粮时,必须马上行动。
   没等李存勖下旨,孔谦直接翘班,从魏州出发,直奔汴州。到达汴州后,他找到了郭崇韬。
   孔谦找对了人,现在的郭崇韬声望如日中天,除了掌管枢密院,还代行相权(宰相都在魏州)。可问题是这个话很不好说,总不能直接跑到郭崇韬面前请将张宪撤下来,让自己干正的。
   怎么转正,这是一个历史性难题,多少副职奋斗一辈子,却只能就那么副着退休。
   现在,孔谦同志要为自己坐正租庸院做第一次努力。他已经找到了方法。这个方法不新鲜的,正是跟眼前的郭崇韬学的。
   见到郭崇韬之后,孔兄认真汇报了粮食征收工作,然后郑重表示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在张宪的领导下取得的,并对顶头上司的行政水平给于了高度的赞赏。
   当然,上面这些都是场面话,俗称废话。下面的才是重要的。
   孔谦用一种真诚的声音说道:现在陛下平定天下,肯定要定都洛阳,那魏州这个大藩镇就必须需要一位有能力的人坐镇。
   要是张宪在魏州,就一切妥当了。
   这句话堂而皇之,但仔细一想就明白了,这跟郭崇韬举荐李存审是一个道理。
   虽然郭崇韬自己干过这等事,但因为孔谦同志的表情非常到位,言词非常恳切,郭崇韬本人被感动了,不禁对孔谦同志刮目相见。
   以前瞧不上这人,看来是自己走眼了,此人除了会征粮还是有些见识的。
   郭崇韬表示会郑重考虑这个建议,然后跟皇上打报告。
   孔谦心满意足的告退了,至此,大功告成,张宪留在魏州,自然就不能兼任租庸使,那正的租庸使。。。。
   第二天,孔谦就收到了消息,张宪改任为东京副留守(李存勖称帝后,以魏州为东京)。而租庸使一职由。。。。宰相豆卢革兼任。自然,孔谦同志还接着当他的副使。
  
  
   这个消息对于孔谦同志不晋于晴天霹雳,请走了张大爷,又来了一个豆大爷。
   但深究一下,这并不是郭崇韬故意找他麻烦,只能怪他自己表演太真诚,郭崇韬完全没体会到其要求进步的决心,而任命宰相兼管全国财政是惯例。
   在纠结了数天之后,孔谦同志不得不接受现实,但经常盘算,他发现自己并非一无所获,至少上司从张宪变成了豆卢革。
   区别是张宪比较精明,豆卢革相当不精明。
   相比张宪,豆卢革的家世更为显赫,爷爷父亲都当过刺史,因为是名门之后,所以被李存勖请来装点他的大唐皇朝。据史料记载,这位豆兄除了会写点诗之外,最大的专长是应用化学,也就是练仙丹。至于政务,抱歉,实在懂得不多,当然,这也是他能通过郭崇韬这一关,成功当上宰相的关键。毕竟朝中有什么事,郭枢密早就想妥当了,豆宰相只要盖个章,举个手表个决就行了。
   在摸清新任上司的来头后,孔谦重新振作起来,连张宪都能请得走,何况一个豆卢革。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6-13 13: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此,孔谦又重新回到了租庸院,据观察,他的情绪很正常,工作很负责,亲自过目帐目,组织税收工作。
   事实将证明,具有专业技能的官吏孔谦,要在不学无术,靠祖宗牌坊混饭吃的豆卢革身上找到错误是很容易的。
   有一天,孔谦发现了一张支条。上面的款项很大,数十万,而支条的落款人为豆卢革,无章。
   好了,众里寻你千百度,你原来就在帐目深处。
   成功抓住上司小辫子的孔谦兄兴奋的抽出这张条子,小心收进袖内,然后急冲冲的来到枢密院,找到了郭崇韬。
   郭公请看,豆相搞了这个便条支走了这么多钱,这可如此是好?
   一般来讲,每笔出纳都需要领付双方签字,并作成帐目,以备审计。豆卢革同志用便签纸就领走数十万的钱,往好了说是带头违反财务制度。往坏了说这可能是严重的经济犯罪:挪用公款(款项巨大)。
   郭崇韬马上到中书省找到了豆卢革,向他出示那张便条,要求他解释一下这个东西是什么意思。
   据记载,豆卢革同志也犯过财务错误,比如在管理财政局期间,公然给自己以及同样在朝廷当官的儿子发全额工资,这显然是不太公平的,因为大家都是拿打折工资。但除此之外,倒没有见豆相犯过其它的经济错误,更没有挪用这么一大笔款项。之所以用便条,实在是财务知识匮乏造成的手误。
   没文化,真要命,在郭崇韬的质问下,豆相总算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马上承认错误,并表示自己能力有限,愿意将租庸使的位置让出来。这个东西现在叫引咎辞职。
   这是第二位被孔谦搞走的上司,不幸的是,这不是最后一位。
   第二天,郭崇韬向李存勖建议,租庸使这个事情太重要,把孔谦提上来,怕是镇不住,还是将张宪从魏州调回来,主持租庸事务。
   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张宪的手上。
  
   听到这个消息后,孔副官差点昏倒,但在自我抢救之后,他又重拾旧日大心脏,从头开始判断自己的处境。
   目前的情况实在不妙。
   从事态的进展来看,自己积极主动,要求进步的心态已经被郭崇韬摸得一清两楚,而结果也已经证实,这位大红人虽然对自己工作持肯定态度,但暗地里却在下黑脚。
   现在,老实易对付的豆相被自己乱枪扫倒,却迎回来难搞的张宪,自己的政治野心还暴露了。这大概就是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
   不排除孔谦兄有想死的心,但我们不要忽视了一颗老二想变老大的心。
   在失望中,孔谦又顽强的站了起来,重新投入到坑人不倦,努力向上的工作当中。
   鉴于已经被郭崇韬看穿,再去他老人家面前耍花招只会自取其辱,孔谦变换工作对象,找上了首相豆卢革。
   没错,正是刚被他黑过的豆卢革,做这个决定需要极厚的脸皮与极黑的腹部,孔兄别的没有,这两样不比别人差。

  4.100
  
  
   见到豆相后,孔谦同志对租庸院支条事件表示遗憾,顺便也骂了一下院里的内鬼,竟然把那份文件捅到了郭公面前。
   说完,孔谦望了望豆领导的脸色,没发现什么异常,他终于放下心来。
   郭公啊,郭公,看来,你还是比较够意思的。
   自然,郭崇韬虽然也是权力战线上的一员猛将,但还比较厚道,没有把孔谦告状的事透露给豆卢革。
   摸清了自己还没有暴露后,孔谦马上把话题转移到新一任租庸使上。
   我看,租庸不过是小事,而且在天子眼前,叫一个小吏去办就可以了,何以要劳动张宪大架,张宪要走了,东都那摊子事怎么办?
   总的来说,豆卢革虽然脑子不好使,但还算谦虚,一听果然有道理,这么大的事情,我堂堂宰相应该想到啊,本着不耻下问的精神,他问。
   你看怎么办? 让兴唐尹王正言代替张宪来管理租庸事务!
   兴唐尹,相当于魏州市长,从职别上属于张宪的下级。而王正言就不多做介绍了,唯一特别的经历是这位市长曾经做过和尚。孔谦可能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毕竟,曾经出过家的人淡泊名利,就算当了租庸使也不会跟自己争班夺权。
   孔谦提的建议素来一心为公,有理有据,连郭崇韬都上过当,何况脑子里全是豆浆的豆卢革。
   豆卢革对这个建议大加赞赏。然后说声兄弟先坐着,我有事出去一趟。
   出门后,豆相拐了一个弯,直奔枢密院。
   找到郭崇韬后,豆相将这个合理化建议提了出来。因为豆卢革同志一年都难得提一个有价值的提案,而且又有挽回政治形象的需要,就怀着内疚的心情隐去了原著作人孔谦的名字。
   经过豆相的努力,新一任租庸使的位子终于落到了王正言同志的头上。
  
  
   孔谦的判断基本准确,王正言是个好相处的人,上班之后,要么闭目养神,重新回到当和尚那个状态,要么一开口就露出财务知识的贪乏,屡屡出洋相,搞了几次后,王正言决定还是将事务交给得力的孔谦。
   孔谦成功了?当然没有,就像没有扶正的姨太太,尽管老爷夜夜点他的灯,可仍然改变不了卑微的地位。
   望着王上司安祥的背影,孔谦的内心充满了郁闷,愤怒。
   干事的人不得其位,得其位的人不干事,这算什么事!
   那个位置应该属于我的!
   在后面,孔老兄又做了很多工作,包括给王正言挑点毛病,但同一个招数是没办法忽悠郭崇韬的。
   经过数次无果的揭发捡举,顽强的孔谦兄也心灰意冷了。
   算了,老子不干了。
   孔谦兄真的撂了担子,写了辞职信,准备回去养老。当然,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受了李存勖的严厉批评,警告他不要持才自傲,老老实实干好二把手的工作。
   完了,想进步没门,想退步也不行。孔谦心力俱疲,连想死的劲都没有。但就在这个时候,事情有了转机。
   占着茅坑不干活的王正言病了,据说精神恍然,连上班打坐这种基本功都没办法坚持,而孔谦经营已久的伶人关系终于发挥作用,在大唐最红艺人景进的美言之下,李存勖终于任命孔谦为租庸使。
   好了,到此,孔谦升职记的故事结束了。之所以大篇幅揭孔谦的老底,一是为了八卦一下李存勖的高管团队。二来也是为马绍宏默哀一下。
   大唐财政系统里有孔谦这样的权力野兽,马公公竟然还敢去当内勾使,抢孔局长的生意。这简直就是虎口拔牙,要知道这位孔兄虽然手段不如郭崇韬犀利,但胜在招数鬼异,且从不讲江湖规矩。
  
   马公公自从得到内勾使这个美差之后,虽然不足以弥补他心灵所受的创伤,但总好过没有。毕竟天下财务尽过我手,这种滋味还是不错的。可没等勾过瘾,马兄就发现不对劲。
   满朝都在对他议论纷纷,各地也有上访信传上来,告内勾使的状。
   在这些议论里,大家使用了一个成语:十羊九牧。意思就是管的人太多了,就一个帐目的事,凭空还多出一个内勾使。
   想来,社会确是进步了,今天已经不是十羊九牧,据说,关于中国食品安全,就有十八个部门在管。在这些部门的管理下,我们的食品安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炒菜不缺油了,地沟里到处都有,喝牛酒必有牛奶伴侣三聚氰胺,如果包子不染色,当然达不到色香味俱全的标准。
   后面的事情越来越难以控制,成语已经算是比较文明的说法。有人上书指责内勾这种东西是妖言。
   在社会上被定性为妖的,除了后天修练的道士以及各种密宗巫术,也就后天切割的公公们了,这个就太过份了,简直是赤裸裸的人身攻击。
   没想到只是打打勾,就引天下群起攻之,这显然不在马公公的料想之内,而且马公公本人对财务并不感兴趣,在被天下人口水淹死之前主动交还了打勾审批帐目的权利。
   整个事件就此清楚,郭崇韬因为受不了马公公那双明眸,所以故意弄了个内勾使的差事让他干一干,然后又利用排他性强的孔谦修理了一下马公公,总的来说,这个借刀杀人的计划非常成功。马公公到最后都没搞明白自己栽在那。
  
  
   请走了李存审,教育了马绍宏,驾空了豆卢革,还有一位老同志德高望重,需要特别光照。那自然是李嗣源,对李横冲,郭崇韬没有费多大劲,用对付李存审的老办法,将这位劳模请到边境对付契丹去了。
   从此,郭崇韬权倾天下,所有财务的支出他都可以过问,所有人员的任命他都可以干涉,从军务到政务,甚至是李存勖的夜生活,他都可以运用他的影响力。这个权利,跟李存勖本人差不多。
   可在他向权力顶峰不断前进的时候,身边已经出现了新的敌人,渐渐向他靠扰。
   新的挑战者不是某个人,而是两个团伙。
  乱唐者,伶人为首,阉人次之。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宝宝寒 + 10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6-16 11: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郭崇韬对权力有极强的欲望,但他基本上是个好人,把所有的权力掌握在手上,只是想更全心全意的为大唐服务。
   可正如这个世界没有能赚完的钱一般,也没有一双手就能掌握全天下的权力。
   在权力的空隙里,两股本不起眼的势力已经渐渐侵蚀着郭崇韬的权威。突然冒出来抢生意的是太监跟伶人。太监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是传统强社,从赵高到刘季述到魏忠贤到李莲英等等阉雄层出不穷。虽然在唐朝最后的日子里,朱温同志搞了一次大清洗,阉帮遭受到灭顶的打击。但今天,在李存勖的亲切关怀下,他们又再度恢复了组织,找到了依靠,掌握了权力。
   而伶人集团的出现倒是后唐皇朝的新鲜事务,这完全是因为李存勖个人爱好。
   据记载李存勖小时候除了读《春秋》,还喜欢听戏,是一位资深票友,除了听之外,还能制作歌词,操练乐器,唱功也不错,经常在宫里组织一些戏曲界的明星搞汇演,注意,李存勖同志经常友情客串演出。他有一个艺名:李天下。
   关于李存勖跟伶人之间的八卦新闻很多,但本文是非常严肃认真的,这些八卦就不多说了。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翻史书。
   一群太监跟一群演艺人员,显然他们并不甘心做服务工作,在工作之余,也把手伸到了朝中,寻找一些本不该属于他们的东西。
   这些东西,是权利,但最终的是利益。因为太监伶人们不像节度使做得好可以统率一方,个别的还可以改天换地当皇帝,也不像文官一样青史留名。得不到名,晋不了级,那就实惠点弄些钱吧。
   于是,这两个团伙利用跟李存勖亲近的关系,在捞钱大业上做了突出贡献,经常主动出击(索贿),搞暗箱操作影响官员升迁等等。据记载,伶人们更大胆,经常在朝中编些歌词调戏一下百官。
   显然,他们不可避免的跟郭崇韬发生了冲突。
   我要整顿朝纲,振兴政纪,你们这班跳梁小丑却敢倒行逆施!
   郭崇韬很生气,但后果很不严重,因为这些跳梁者并不像李存审们好对付。
   他们比郭崇韬更不讲规则,斗争起来也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且还有组织有团队,一般协同合作。
   在郭崇韬的数次攻击中,这两大集团发现自己安然无事。
   躲过了攻击,不反击一下,显然不是小人们的作风。
  于是,关于郭崇韬的坏话满天飞,基本上,要挑郭崇韬的毛病并不太难,毕竟这位枢密使也不是一个纯粹的人。考虑到伶人的艺术创作能力,以及太监们的八卦能力,就是说郭崇韬其实是朱温的义子,是来后唐卧底的也不是没可能。

  4.102
  
   看着自己的名誉一点点受损,虽然李存勖表示他根本不相信那些流言,郭公还是好好干。但郭崇韬已然感到了危险。
   也许,他早就发现自己会有失去李存勖信任的一天。
   据记载,有一次郭崇韬向李存勖要求治一个人的罪。这位不幸被郭枢密盯上的人是段凝。
   段凝自从投降后,在后唐很混得开,他在梁朝所用的一套完全管用,稍一运作,就成为了泰宁节度使。而这位兄弟上任才一个月,就干出一件大事,用掉了政府公款数十万。这就要孔副局长的老命了,赶紧发文要求段凝还回来。
   可李存勖打了圆场,用了就用了,算了吧。
   当然,这件事自然没办法过郭崇韬这一关,于私,他本人相当反感段凝,据消息,段凝跟太监伶人走得很近,这其中,跟马绍宏的关系很好。
   于公,就不用再讲大道理了,郭崇韬说这钱不能算喂了狗,必须还回来。
   李存勖大怒。
   “朕为卿所制,都不自由!”
   烦了烦了,真的是烦了。好不容易走了一个管家婆般的张承业,又来一个郭崇韬。
   若为自由故,百官皆可抛。李存勖最终作主,段凝的事到此为止,谁再提就是跟朕过不去。
   郭崇韬选择了退让,稍微一想,就明白李存勖为什么力保段凝了。
   经济案件很不好查,不是案情太扑朔迷离,而是关系太错综复杂。段凝的案子要一查就得往上走,上面是李存勖喜爱的太监跟伶人,再往上,里面的水很深,很浑浊。
   郭崇韬虽然善游,但碰到这样的水,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这种困惑不只他有,古往今来,每一个立志做一名敢说话的直官都会碰到这样的无奈。
   在历史上最喜欢给皇帝提意见的是魏征,这位人镜除去节假日(不多)以及病假事假产假等(也不多),基本上一天要对李世民说一遍不(事项不同)。这样的异见分子居然最后寿终正寝,真是一个奇迹。而奇迹的创造者除了魏征,当然还属于李世民。
   良药都是苦口的,劝谏总是不招人喜欢的。皇帝有大脑,要面子,为什么要听你的?
   而魏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敢于违背了人爱听好话的天性,专门说难听的话,而且坚持一辈子说难听的话。当然,能坚持听下去的李世民更伟大。
   李存勖不是李世民。我们可以判定郭崇韬有向魏征靠拢的决心,而李存勖却在离李世民远去,虽然这位后唐皇帝一直奉李世民为偶像,但他现在却在走李隆基后半程的老路。而更关键的,李世民有个贤明的长孙皇后,而李存勖的另一半,我们马上就提。
  
   郭崇韬,退出吧,交出权利,明哲保身。这正是你的偶象郭子仪的最高觉悟。
郭崇韬想放手了,准备向太监跟伶人举白旗,然后回家种红薯。可他的儿子认为这是一个中暑后才会有的想法。
   “父亲大人只要放弃权利,就像神龙没有了水,连蚂蚁都可以对付我们。”
   “权利绝不能放手!”
   这个话基本上没错,郭子仪不是人人都练得成的,而权利这种东西,一开始是你控制它,可一旦沾染上后,就变成它控制你。要想全身而退,基本上没有可能。
   不能退,只有继续战斗。
   斗争是困难的,太监们控制了李存勖的课余时间,伶人们控制了李存勖的娱乐时间。郭崇韬只有一张嘴,实在不能包打四方。
   此时,有人给他出了一个主意。
   史书上没有说明这个出策人的名字,只介绍是郭崇韬家的门人。门人,也就是食客,在府上挂个单,搞点伙食,领些零花钱之类。一般有权有势的都会安置一些。历史上孟尝君养的比较多,名气为最大。
   这些出好主意不留名的兄弟建议:郭公应该坚决辞职!
   这个主意看似乎回到了郭崇韬最初的想法,但实质上是有区别的。
   门人是绝不会劝郭崇韬辞职的,下个月的零花钱还指着郭公从薪水里匀呢。东家要下了岗,自己不又得成流浪人口。
   “以郭公的声望,圣上肯定不会允许辞职,这样,郭公可以树立激流勇退,给后进让路的光辉形象,如此,那帮得红眼病的还敢说郭公把持朝政?”
   门人的意思其实是以退为进。这算是一种策略,可这样干也是有风险的,前段时间孔谦辞职就被李存勖严历批评了,这个时候再上这一招,皇帝还要不要打猎唱戏了?
   再说,万一人家头脑一发热,真大笔一挥,让你致仕呢?
   当然,只是这种水平,是不够资格去郭家食堂吃饭的。为了确保这次假辞职不会演变成真下岗。这位门人还上了一个保险。
   “郭公,现在圣上还没册立皇后呢。”
  
  
   小三转正记
   在孔谦为自己的正使一职颠沛流离百折不挠肠肚纠结时,皇宫之内,也有一位妇女同胞为自己的名份一愁莫展,她是李存勖的老婆,叫刘玉娘,正式的官方称呼是魏国夫人。
  
   第一次出现在史书时,刘玉娘立在魏州城的街头,梳着马尾辫,穿小红衣服,有一双大眼睛,笑起来很好看,那时,她大概五岁。
   史书里没有写她的母亲,可能早已去世。在她玩耍的不远处,有一个中年男人,摆了一张小桌子,挂两付招牌,左边写讲命谈天,右边写悬壶济世。
   刘玉娘经常往父亲这里打望,要是生意好,她便会牵着父亲的手去买些零食。
   这就是刘玉娘的童年。这对父女相依为命,在乱世里,艰难却不乏温暖的生活着。如果她大长了,父亲会给她找一个婆家。丈夫爱不爱自己?婆婆会不会太凶?生下的儿子们听不听话?老父亲的身体好不好?就是她以后生活的全部。
   所有的宁静被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乱。
   一天,有一群乱兵冲进了魏州,其中一个凶神恶煞的将领将她的父亲推倒在地上,然后,将她抢在怀里,消失在街头。
  从此,她的命运改变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6-16 11: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久之后,刘玉娘来到太原,进入了一家大宅子,管家指着一个雍容华贵的妇人让她叫夫人。
   叫就叫吧,反正已经成了被拐卖人口。
   刘玉娘叫了。那个陌生的妇人就成了她的主人(经常使唤她干活)、养母(不管怎么说,管吃管住)。更像一位教母,亲自传授了她演奏乐器歌唱跳舞等等。
   被拐走了,但有吃有住有工作(童)工,还能开兴趣班,似乎情况并不坏,但实际上很坏。
   关于妇女教育,古代以无才便是德为指导思想,向来不甚重视,反正读了又不能考状元。一般大户,还得是书香门第、官宦之家也就请老师启个蒙,扫个盲,然后丢本《烈女传》之类的教育读本让其自学。至于歌舞这样的兴趣班,那是绝对不会开的,毕竟在古代,学这些课的都是。。。
   刘玉娘的职业发展方向就不太美妙,搞不好,人家把她培养成优秀的演艺人才,然后被当做拉扰人心的礼物,赏给某个高官当小老婆。
   命运大抵如此了,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会挣扎、会抗拒、会奋斗,不管是谁,人的心中都会有向命运挑战的欲望。
   这个从小没有母亲,刚有了记忆就被抢离父亲怀抱的女孩,这个寄人篱下,托身为婢的女孩。这个在乐器中流着汗水起舞的女子并不是一个轻易向命运屈服的人。
   渐渐地,她长大了,在成长的过程中,她也及时发现了自己的优势:美丽的外貌,高超的舞姿。
   我并不是一无所有,只要我拥有这些,无论地位有多卑微,无论多么孤独,多么无助,前路多么艰辛,但如果有一个人可以决定我的命运,那只能是我自己。
   事实证明,学什么重要,在那里学更重要。刘玉娘的教母不是别人,正是李存勖的亲娘曹夫人。刘玉娘是有机会掌握自己命运的。
  
  
  
   机会来自一次生日宴会,具休情节跟某些不靠谱的历史剧里一样,看来写剧本的也会翻翻历史书。
   生日是李存勖的生日,那时,李存勖已经是晋王,曹夫人为了给儿子庆生,领着亲手调教的一帮文艺界的新人前来助兴。
   大家坐定之后,突然一声悦耳的歌声唱了起来,然后就看见一个曼妙的身影随着歌声缓缓起舞。
   刘玉娘出现在李存勖的面前,手里举着酒杯,唱着歌跳着舞,自然是来祝寿的。庄公舞剑,意在沛公,玉娘祝酒,意在亚子。
   这不是刘玉娘与李存勖的第一次见面,据史料记载,李存勖在以前就注意到母亲手下有一个漂亮的姑娘。
   刘玉娘的歌舞飞扬让曹夫人大感意外,因为她老人家是总导演,总编排,要演什么节目,怎么出场都由她亲自安排。而刘玉娘并没有按定好的顺序出场。(自起歌舞)
   因为李存勖看得很快乐,又是生日。做为母亲,曹夫人并没有感到什么不快,反而为这个机灵的人感到欣慰,在刘玉娘的表演结束后,曹夫人特地安排她坐到李存勖旁边,演奏乐器以助酒兴,具体项目是吹笙。
   等宴会结束,曹夫人已经明白儿子的意思,她领着带来的人离开,唯留下了刘玉娘。
   曹夫人一生没做过多少史册留名的事情,就算记载的也大多是鸡毛蒜皮的家务事。这件事也算家务事,但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将刘玉娘留下,是她人生当中最糟糕的决定。
  

  4.105
  
   刘玉娘抓住机会,成为了李存勖的女人,唯一的问题是没有名份。因为是舞伎,李存勖不能吹吹打打,放鞭炮用轿子把她抬进来。
   到了太原后院后,刘玉娘的情况并不乐观。她的成份还是侍女,只不过服务对象(形式上的)从曹夫人变成了韩夫人。
   这位韩夫人是李存勖的正妻韩氏。刘玉娘相当于通房大丫头(可参照宝玉房里的袭人,贾琏房里的平儿)
   大家可能会比较奇怪,韩氏是不是脑袋那根筋搭错了,怎么允许年轻漂亮的刘玉娘成为自己的侍者,还给她开绿灯去陪李存勖。
   女人的举止虽然常让人捉摸不透,但通常是有原因。
   原因是竞争。李存勖后院没有硝烟的战争正浓。
   在破潞州夹寨时,李存勖除了救出了李嗣昭,还俘虏了梁军符道昭的老婆,这是一个美艳的女人。
   李存勖对这个战利品非常喜欢,马上收编进后院队伍,而且出征在外随身携带,当然,这个无名无份,突然出现的女人引起了太原太太团的不满,她们发挥舌上功夫,很不厚道给她起了一个外号叫:夹寨夫人。
   但舌头是斗不走情敌的,夹寨夫人已经吃定李存勖,大有垄断床上资源的态势。
   现在,可以解释李存勖第一夫人韩氏的算盘。韩氏拉扰更年轻漂亮的刘玉娘去对付那位夹寨夫人。
   这其实是一个不怎么高明的算法。
   女人利用女人对付另一个女人,当成功之时,往往发现,最历害的对手正是自己用为工具的那人。这个话有点绕,能看懂的都是牛人。举个例来说,当年唐高宗的老婆王皇后为了对付抢她生意的萧淑妃,特地从寺里提拔了一个漂亮的尼姑来争宠。那个被人利用的尼姑不是别人,正是一代女皇武则天。
   所以,刘玉娘虽然只是大太太房里一名微有地位的丫环,但她充分利用太太们吃醋斗争的空档,抓住最初的蜜月期,得到了一些战斗的机会。
  
  
  
   我们知道李存勖同志事务繁忙(经常打仗),没多少时间与老婆共处,偏老婆又很多,正所谓尼姑多粥少,常常云露不均。据记载,李存勖这个人还很博爱,根本搞不清他到底有几个好妹妹,很多史书里介绍某位后宫美女时,都言之凿凿地说:这是李存勖最喜欢的女人。
   刘玉娘很可能像她们一样,是李存勖一起兴起宠幸的一个美女,等审美疲劳时,就消失在史书的角落里。
   区别是,刘玉娘没有白度春宵,她生下了一个男婴。
   这是李存勖的第一个儿子,算下来,李存勖那时起码在二十四以上,做为一名年富力强,不缺资源的男人,在二十四才生下第一个儿子,也算是早婚晚育的计划生育标兵。
   自然,这个儿子对李存勖意义重大,他抱着这个儿子,越看越高兴,兴奋之下,冲口而出:此子类我。
   这像是废话,你的儿子不像你,难道像朱温不成,但实际上,刘玉娘听到这句话后,欣喜若狂。
   此子类我,并不是随便说说的,尤其是帝王之家。
   很多年前,我们听过类似的话,一个喝得大醉的男人指着一个五岁的男孩说:此子可代我战。这个场景的两位主角,我们都知道是李克用和李存勖。
   从此子可代我战,到此子类我,这是一个连贯的传承,意味着李存勖接过李克用的枪接着干革命,而这个新生儿可以接过李存勖的权杖,治理天下。
   刘玉娘发大了。因为生了一个优秀的儿子,自然不用再当丫环,就地转岗为妻子,当然,目前而言,还是妾一个级别的。
   从当初的被抢小姑娘,到一个舞伎,再到天下第一人的老婆,应该说她总算对得起自己的企图心。
   可这些,仍没有止住她的欲望。
   欲望的高速列车是不会安装刹车的。在上车之前,尚可决定是否搭乘,而一旦上车,一切将由这座列车掌控。
  在对荣华与富贵的追求中,刘玉娘只有一往直前,不舍夜,继以昼。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6-16 11: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等韩氏看着老公抱着刘玉娘的小孩喜笑颜开时,这位傻大姐油然冒出一股想死的心情,她总算明白过来,刘玉娘已经不是自己的小丫环,这是一个比夹寨夫人更年轻更有战斗力也更有野心的对手。
   但明白得太晚了。
   因为李存勖的其它老婆都受到过正规教育的毒害,只看《烈女传》不看《热女传》。而她们也没有像刘玉娘这样屡经磨练,充分开发过自己的斗争智慧,更没有学过音乐舞蹈,从而掌握一二门艺术特长。于是,在竞争中渐渐败下阵来。
   刘玉娘成功挤掉了夹寨夫人,战胜了其它有可能来抢风头的小姑娘大姐姐。在李存勖出去玩的时候,也就是打仗时,她成了第一随军家属。考虑到那段时间李存勖一年有三百多天都在外面出差,刘玉娘成为事实上的第一夫人。
   但名义上,她却只能得季军。前面除了那位缺心眼的韩氏,还有一个卫国夫人伊氏。虽然在人数众多的胭脂军里,能拿个季军实属不易,但如果转换为阿拉伯数字来排序,就不太好听了。
   刘玉娘也发现了自己的无奈。
   无论自己有多么受宠爱,无论自己生下了李存勖的第一个儿子,无论自己的儿子是大家公认的帝国继承人,就算自己以后被封为魏国夫人。我却仍然是小三啊。
   没错,在她的面前是两位雷打不动的两位姐姐,虽然很少见面,但要是不幸碰见了,刘玉娘也不得不低下巾帼头,行个礼。
   按这个情势发展下去,百年之后,她将失去所有的一切,与李存勖合葬共化为泥的将是活着时没怎么同床的韩氏,而在宗庙里,她刘玉娘的名字永远不可能出现。
   从妾到妻,这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但这个沟就算是马里亚纳海沟,刘玉娘同志也将义无反顾的跨越过去。她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搞不倒的正室,只有不努力的小三。因为她自持有无上利器:儿子李继岌,正所谓有子万事足,更何况,自己有的,别人没有。
   前面两位姐姐没有生儿子!
   据史料记载,李存勖有五个儿子,但除了记明李继岌是刘玉娘所生外,其它四个都没有记录,说不定是李存勖那天搞一夜情生出来的。至少,不会是正室韩氏和首席小妾伊氏所生。
   这两位姐姐实在太遵守计划生育,进入太太团这么多年,率先占据人和地利天时,却没有抓住机遇,把临幸成功转变为临盆。
   这就好办了?!
  事实是,这依旧很不好办。因为鸿沟可跃,成份难改。
在刘玉娘利用儿子大做文章,准备谋位上窜时,两位姐姐也发动了反击,虽然她们智商上没有刘玉娘高。但女人是天生的斗争生物,面对不利形势,她们同样找到了最佳攻击点。
   一个小型内部的座谈会将刘玉娘击得体无完肤,顾影自怜。
   这个座谈会的主题是:娘家情况之说明会。
   掀人老底,揭人伤疤,这是传统博击技法,招数虽老,管用就行,这一击正中刘玉娘的软肋,说句不厚道的话,她的来路不正。这样的人想成为第一夫人,说出去岂不被天下人耻笑。
   但要一击就彻底打败从底层爬上来的刘玉娘是不太现实的。
   在一阵心慌意乱之后,刘玉娘重振雌风。她没有后退,反而积极参与到这一场娘家成份鉴定大讨论当中。
   参战的理由很简单,实质上,她没有娘家,所以可以自由发挥,就是说自己是魏博节度使罗弘信的远亲也没关系,本来拼爹拼娘家这类比赛,讲的是想像力创造力。
   但上天是公平的,它给了刘玉娘一个儿子,让她得到了李存勖的宠爱,却不会让刘玉娘成功虚构一个显要的家庭背景。
   刘玉娘真正的娘家人找上门了。
  
   有一个老头来到李存勖在魏州的府第,他自称刘山人,是刘玉娘失散多年的父亲,自然,也就是李存勖的丈人。
   这个事实比较有戏剧性,突然从天下掉下一个老丈人,李存勖倒没有一时激动赶紧叫泰山大人。在听完禀报之后,他叫来了一个人,魏府都巡检使袁建丰。
   此人,正是当年从魏州抢来刘玉娘的犯罪实施人。
   袁建丰做为抢劫实施者,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而且积极配合受害者指认亲属。到会客厅看了一眼,他马上回来向李存勖报告:没错,就是这个人。
   事情虽然过去了十多年,但袁建丰一眼能认出当年哭天抢地要从自己手里夺回小女孩的那个中年男人。原因很简单,刘山人外貌特征显著,有一把黄胡子,鉴于非典型装扮在那时还没有流行开来,黄胡子还是比较稀少的。
   李存勖大喜,自己的老婆又有爹了,他连忙将这个好消息通知给刘玉娘。
   刘玉娘没有喊着我苦命的爹爹啊,然后泪水横飞地从里面奔出。
   “我爹早就死了!我那时记得清楚,我在我爹的遗体前哭了之后才离去的。这又从那里冒出来的乡巴佬?”
   “将这个老骗子拖到宫门外打一顿,免得什么人都敢来乱认亲戚骗吃骗喝!”
   这便是刘玉娘的回答。
   一般来说,我对古代的妇女同胞总是怀着同情,尤其是乱世里的女同志,毕竟男人在那种时代都很难生存,更何况柔弱的女人。
   当看到某些女性匪夷所思欺天灭地的行为,我总愿找点理由为她们开脱一下。
   我们也能为刘玉娘找一些理由,比如她正处在争未来皇后之位的关键时刻,比如她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自己儿子的前途考虑。
   但这一次,我不得不承认,无论什么样的理由,如果连亲生父亲都要喊打,那实在不能再称为是一个人。

  4.108
  
   刘山人没有见到日夜思念的女儿。
   史书上没有记载他是怎么知道魏宫里的那位魏国夫人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可能刘玉娘的家世被她的姐妹们八了出去,弄得魏州街头巷尾人尽皆知。
   但更可能在某个时候,他突然看到了刘玉娘。
   那一刻,他如被电击中一般,愣在了那里。
   是的,无论你瘦小的身形已变得亭亭玉立,无论马尾辫已变成雍容的高髻,无论小花褂变成了华丽的锦衣,无论你的脸上纯真不在,无论岁月怎么改变了你。我依然记得你的容颜。没错,没有错。这就是我的女儿。
   刘山人是带着欣喜若狂的心情去认亲的,然后,带着新的杖伤离开。只是这杖伤已经无法让他感到丝毫的疼痛,心已破碎,何顾体伤?
   剩下的日子,活着已经是一种残忍。
  
   虽然刘玉娘在不做DNA的情况下一口咬死那不是她亲爹,但人民郡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群众的耳朵是灵敏的,嗓音是有力的,不但魏州传开了玉娘打爹记,连千里之外的太原都有了反应。
   从太原来了一封家书,信是太原老祖宗李存勖亲娘曹夫人写来的。信里,曹夫人严重警告儿子要镇得住自己的一干大小老婆么。
   “还有,韩氏是你的正妻,这个顺序不能乱!”
   完了,婆婆直接干涉排座位的问题,刘玉娘除了眼前一黑,只怕心里一阵不解。
   怎么说我都是您老人家一手调教出来的,您还是我的入宫介绍人,怎么就不帮我呢?
   看来,刘玉娘因为急着嫁人,在曹夫人那里提前毕业,有一些东西没有学到。
   曹老太太是帮理不帮亲的,很容易就能发现,曹老太太跟刘玉娘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小妾,都生了一个争气的儿子,都有艺术特长,家庭成份都属于贫下中农。
   区别也是有的,曹老太太没有野心,有良心。
   虽然自己的儿子李存勖颇得老公的宠爱,而自己的顶头姐姐刘氏连一个女儿都没生。但曹氏格守着先来后到的原则,老老实实的当着妾。就算自己的儿子继承了太原的事业。她也没动过把刘氏弄下去,自己坐正的心思。
   一直到后唐成立,当然,皇帝的老娘还是小老婆就不太好听了,于是,李存勖耍了小动作,将母亲尊为皇太后,将刘氏册为皇太妃。
   可曹老太太并没有太多的欣喜,当刘氏前来祝贺她时,她相当尴尬,表示自己没管好儿子,做了对不起姐姐的事。
   于是,在听闻魏州的荒唐事后,一连与人为善,不管闲事的曹老太太也发了红头绳文件,重整家属大院纪律。
  连亲爹都不要了,刘玉娘还只能接着做小三,命苦,实在是苦。可偏偏还有人不怜香惜玉,要往她的命里加黄莲。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6-18 23: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