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2-18 22: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11)候选人
四月初七,南京。
作为南京兵部的最高领导,史可法亲自率兵渡江,准备稍作整顿即刻北上勤王。
然而史可法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他所要勤的“王”究竟在哪里?如果他率领南京守备的精锐前往北京,他要将这支部队带往何种境地?这是史可法不得不思考的事情。
正当史可法颇为踌躇之际,他听到了一个可喜的传言,传言即流传之言,真伪要靠自己分辨,这次史可法选择深信不疑。事实证明,人在迷茫的时候,是很容易相信童话的,一代人杰史尚书也不能免俗。
童话一则:崇祯皇帝乘舟由海路南下,即日就会到达南京。
童话二则:太子也顺利逃出北京,但走的不是海路,现在可能在山东一带。
得到这个子虚乌有的消息之后,史可法非常高兴,他立刻写信给自己的朋友、南京詹事府詹事姜曰广,分享了自己喜悦的心情。如果不找人说一下,估计史可法会高兴得昏过去。
姜曰广,字居之,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选庶吉士。
天启六年奉命出使朝鲜,朝见朝鲜国王时,姜大使非但没有准备礼物,连点土特产也没带,空着爪子向国王转达了大明皇帝的问候,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即使事实上,他连鹅毛也没带。
姜大使没有倚仗自己的身份耍威风,至于像《大长今》里演的那样,玷污朝鲜宫女的事情,就更不可能发生了。
本人一直对《大长今》里的这段情节耿耿于怀,中朝自来唇齿相依,怎么拍得这么不和谐呢。再说了,出使朝鲜的官员都是读书人,从小受圣人教诲,虽然也会犯男人经常犯的错误,纳个把小妾,和青楼女子传个绯闻啥的,也就到头了,总不至于跑外国去当强qian犯,多没素质,回来皇帝都得鄙视他。
在朝鲜国王鄙视的目光中,圆满完成出使任务的姜大使准备启程回国,虽说大明江河日下,但眼下自己还得跟着明朝老大哥混,为了防止姜大使回去打小报告,国王赠送了一些礼物给他,但姜大人拒绝了,满不在乎地空着爪子走了。
朝鲜人民感其清若,遂为其立碑,以示纪念。由于历史原因,朝鲜半岛的广大人民一直对中国人要求苛刻,能获得他们的肯定实属不易。
千里啥也没送的姜曰广就此成名!
魏忠贤当政时,认定姜曰广是潜伏的东林党,即使姜曰广打死不承认,魏公公仍旧十分执着地将他划进东林党的名单,结果终天启一朝,姜曰广从未受到重用。这还算幸运的,要不是魏公公比较忙,捎带脚儿整死姜同志也不是不可能的。
等到崇祯皇帝即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掉了魏忠贤,昔日被魏公公打压的人,重新获得了当官的机会。
借换皇帝的东风,姜曰广一度升任吏部右侍郎,可谓因祸得福。原以为好运就此来临,但崇祯最忌讳的就是结党,如果说魏公公的龟孙们聚一起为非作歹是结党,那东林又是什么?只不过东林党的门槛高些,一般人不瞧在眼里,除此之外,再无区别。东林党的素质高,威胁更大!
秉承这样的理念,姜曰广被莫名其妙的贬官到了南京。老姜倒也不争辩啥,今天说自己脚崴了,明天说自己前列腺出了问题,总之一句话,不想干了,要回江西老家养病去。
皇帝也是个爽快人,大笔一挥就给批了——你想致仕?朕成全你。这世界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进士我大明三年就出一二百!
过了几年,大明江河日下、遍地狼烟,皇帝惊讶地发现,两条腿的进士也不太好找了,两条腿齐全、又愿意干事儿的进士就更不好找。在老家刨地的姜曰广起任詹事,掌南京翰林院。
这一年,姜曰广五十八岁。
比较搞笑的是,魏忠贤和崇祯这对老冤家,竟然在姜曰广的东林党员身份认定上,达成了惊人的一致。
姜曰广可以声泪俱下的说自己不是东林党,但不能否认的是,他有俩好朋友,一个叫史可法,另一个叫吕大器。而这两位老兄的朋友可多了去了,比如:黄宗羲、钱谦益、瞿式耜、龚鼎孳。这几位兄台都是干啥的,想必各位都知道,就不用我解释了。
你老姜不承认自己是东林党,硬要搞潜伏说自己不是天津站的,随你!
接到史可法的信,姜曰广兴奋了,他一反常态做起播音员,于是整个南京的官员们都知道了这个特大的好消息——谁曾料到,他们的皇帝此刻正躺在东华门外冷冰冰的棺材里。
百官们刚刚高兴了一天,崇祯皇帝自尽于煤山的消息传到了南京,这下所有的念想都绝了。大臣们傻了!史可法也傻了!
今天京师沦陷,明天皇帝大行,这日子怎么过?
皇帝死了,可以再立,这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学问大了去了。
崇祯死了,按理太子朱慈烺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可朱慈烺在李自成手里,崇祯的另两个亲生儿子永王和定王也在李自成手里。既然这样,那就往上追一代。
光宗贞皇帝朱常洛命不好,儿子生了七个,成年的只有两个——天启和崇祯,享国二十四年,两儿子都用完了,看来光宗这一脉是断了。没办法,再向上追一代,看看万历的后代还有谁。
万历皇帝最出名的地方,就是他和郑贵妃的感情、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政治风波。其实万历很风流,有名位的后妃不下十五人,除了大名鼎鼎的孝端皇后王氏、孝靖皇后王氏(朱常洛生母)、郑贵妃之外,还有一位李贵妃地位较高。
李氏初封贵妃,后进封皇贵妃,想来比较受万历的喜爱,不然不会跟郑女士打个平手。李贵妃死后谥为恭顺荣庄端静皇贵妃,古代后妃谥号的字数与她生前的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可见这位李贵妃生前身份十分高贵,只是由于王恭妃和郑贵妃的恩怨被炒的太过出名,她才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在万历的五位成年皇子中,有两位为李贵妃所出——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永历帝生父)。从出生次序可以推断出,这位李贵妃在万历后期十分受宠。和福王一样,这两位王爷也常年滞留北京,迟迟不前往封地,看来万历这个老爸不只溺爱福王一个儿子。
后来的天启皇帝忙着做木匠活,没工夫料理叔叔们,不自觉的王爷们又在京城玩了几年。
崇祯皇帝即位之后,情况就变了。这位兄弟年纪小,却实在很生猛,别说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鼾睡,打个喷嚏都不行!你们违反礼制,总在北京呆着,想干什么?一挥手,把自己的叔叔二大爷全撵到封地呆着去了。想去云南旅游得报批,皇帝侄子让你去了你再去。
值得一提的是,万历皇帝的几个儿子除了朱常洛之外,其他的儿子不是被农民军或者满清处死(瑞王朱常浩、福王朱常洵、惠王朱常润),就是在逃难途中死于贫病交加(桂王朱常瀛),不知作为父亲的万历,看到这样的结局,会作何感想?不知他会不会后悔自己不努力工作,只知道把孩子留在身边娇惯,最终害了他们。
万历皇帝的嫡出血脉,还剩下桂王、惠王,还有嗣福王朱由崧。可桂王和惠王跑广西去了,短时期内也找不到,就算找到了,等他们到南京时,估计李自成都在北京立贵妃了。所以唯一合适的就是小福王朱由崧,他是神宗的嫡出后裔,又近在淮安,说话儿就能到,既方便又快捷。
这时路振飞终于大胆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他写信给史可法说:按照继承顺序,没有人比小福王更合适做皇帝了,早定皇帝社稷才会安定。
当时持这种意见的人不在少数,路振飞只是其中的代表,但和自己的父亲一样,朱由崧的皇帝之路十分坎坷,因为有一股势力激烈的反对他成为皇帝。
虽然当年把老福王的好事彻底搅黄的骨干力量,大多在与魏公公的斗争中被干掉了,幸免于难的也差不多死光光,可他们还有门生、还有老乡、更有志同道合的同志!
何谓党何谓派?就是志同道合的同志,为了相同的理想努力奋斗,你在前方倒下,我扛起炸药包接着上!
风声、雨声、读书声,皆我辈之追寻;
家事、国事、天下事,概同志之忧虑。
世间党派千万个,最为执着者,莫过东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