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0-18 13: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3。29
三年后,张居翰病逝于长安,活了七十一岁。这让我们相信,好人有时候也是能长命的。
杀了王衍,李存勖没有了后顾之忧,终于回到了战场。此时,离他当日策马进大梁已经过去了两年零六个月。三年不练功,全都变成大笨钟,可李存勖身手敏捷,上马如飞,腰杆直挺,明显打猎还是起到了锻炼身体的作用。
出了洛阳,李存勖突然感觉不太对劲。过了很久,他才明白这种感觉,原来是孤独。
慢慢渗出的孤独,在血液里静静流淌的孤独,悄无声息,就占据你的所有。
它如此让人惆怅,却又如此陌生。
曾经的自己只身一人挥剑冲入敌阵,陷身在数十倍、数百倍的敌人当中,也未尝过这孤独。
边行边走,李存勖终于想明白了孤独的来源,那是以前自己太不孤独了。
那时,勤劳、果敢的张承业替他管理财政,沉稳老道的李存璋为他打理政务。
那时,高大威猛的周德威常常黑着脸,搞不清楚他的心里在准备黑那位梁朝可怜儿。而个子矮小,却无比坚强的李嗣昭无论碰到什么,总是说没事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李存审不显山不露水,可仔细一看,眼睛里藏着无尽的智慧和幸运。还有茫然无助时,总是最坚定地站在他的身边,鼓励他的郭崇韬。
遇难而上、从不畏惧的银枪将王建及,白衣的史建瑭,老而弥坚的安金全……
最后,也有那位驰骋沙场,内心装着一架永动机般的无所不能往,无险不能赴的李嗣源。
现在,除了李嗣源之外,所有的人都不在了。这不是悲剧的全部,悲剧的高潮是仅剩的这一位还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英雄迟暮是自然规律,老一辈的封建战士总会老去,此时,该有新的热血青年站起来。
可让李存勖困惑不已的是,现在自己金银满内库,天下尽在我手,为什么没有新的英雄站出来?
这个问题在很多年以后,有一个人作出了回答。那时,有一位世故的老人告诫一位即将率军出征的将领。
“今相公诚能不惜官钱,广施惠爱,明其赏罚,使军心许国……”
通俗来讲,就是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这是一位将五代兵变看惯的老江湖的总结。为这个结论奉献案例,提供基础研究的,就有李存勖。
当时,这位老江湖就在李存勖的朝中。他叫冯道,户部侍郎,虽然官不小,算是副部级,但据当时的情况看,这位冯道应该还没正式上道,在李存勖那里说不上多少话。而且那时,他刚休完法定旷工假(丁父忧),此刻正在回洛阳的途中。
所以,他也没有参加那一次的劝捐会。
在李嗣源兵变的消息传来后,大家都慌了。从来不管事的豆卢革们以及不知道怎么管事的马绍宏们都主动找到李存勖,商谈应付的办法。因为这些同志智商不足,所以,也就想出了发奖金之类的招,具体来讲,就是让李存勖从内库拨点钱出来,发给军人,好鼓舞一下低迷的士气。
据记载,因为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洛阳附近的士兵火气有点大,士气有点低。
而所谓内库,是皇帝的私房钱。一般来讲,私房钱是没有国库多的(个别能骗老婆的男人存的可能比较多),但在财政局长孔谦的巧妙安排下,进入内库的钱源源不断,而收归国库的少得可怜,经常见底。
捐还是不捐,这是个问题,李存勖考虑了一下,毕竟是救自己的天下,那就捐吧。可还没有开口,旁边一个坚定的声音响起。
不捐!
开腔的是刘玉娘刘皇后,据记载刘玉娘同志信仰佛教,所以相信佛祖,相信命运。
“我们夫妇能有今天,虽然也使用了暴力手段,但最主要的还是天命所归,就算不捐,那些人又能奈我们何?”
完了,内库嘛,自然要听命于掌握内库的人,老婆说不捐,那就是不捐。
众人看劝捐不成,只好纷纷退下。
因为被一个女人当场讲命运与征服的课,宰相们相当不服气,退下后,又到旁边的小殿开了一个碰头会,发出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可接下来的事实证明,老板娘在公司的情况下,绝对不要发牢骚,因为能征服老板的老板娘天赋异禀,不是千里眼,就是顺风耳。
在豆相们愤愤不平时,刘玉娘就在屏风后面偷听,她的火气很大,但好在也懂得天下唯小人与宰相难养的道理。
努力克制自己的冲动后,刘玉娘吩咐人拿来了一些东西,然后出现在众宰相的面前。
“人言宫中蓄积多,可四方贡献随以给赐,所余止此耳,请鬻以赡军!”
人言,自是暗指宰相,这个意思是,你们都说宫里有钱,可实在是没钱,那些钱都赏赐下去了,现在就剩这一点,请诸位相公拿出去换钱给军队买粮食吧。
宰相们一看,顿时满头大汗,诚惶诚恐。刘玉娘同志拿出来的东西,就是给他们一百个胆也不敢拿。
据统计,有刘玉娘平时用的铜镜、梳子(可能是象牙或玉做的,原味不打折),还有三个洗脸盆(别嫌弃,是银子做的)。这些还好,更吓人的是,她的手上还牵着三个小孩,大概不是她本人生的。
来,把这些王子拿去换钱吧。
老板娘真会开玩笑,宰相们马上打哈哈,起身告辞。
算了,儿子都拿出来了,俺们还是闭嘴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