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0-19 12: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3.37
强劲的对手
听到李绍真的名字,安重诲满腔热情被浇了个透心凉水。
这一人之下,除了我安重诲,还有霍彦威!
据安重诲观察,李嗣源一点不念旧,有事总是先找霍彦威商量,算起来,霍彦威跟随李嗣源不过三年,安大总管搞不好已经在李嗣源下面当了三十年的差。
三十年的关系,干不过三年的。安重诲实在想不通。
据我估计,这里面是有原因,霍彦威曾经在梁朝工作过。虽然朱温前辈的梁朝被灭了,但朱温的治国方略比后唐要高一点,毕竟朱温父亲是乡办教师,小时候读过四书五经的嘛。
李嗣源经常把霍彦威请来,请教一下朱温的治国之策,然后照模样画葫芦,颁布实施。
如此,霍彦威相当于任职过顶尖企业,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而安重诲,充其量一本土高管,俗称土八路,简历上自然要逊色不少。
有这样丰富职场经验的同事,安重诲想要独断朝纲,显然有不小的难度,但好在安重诲先生吃的是政治饭,干的是斗争活。
潜伏下来,冷眼旁观,安重诲相信,经验主义者霍彦威总会出错的。
实质上没用多久,安重诲就抓住了霍彦威的把柄。
有一天,霍彦威私自将温韬、段凝送到牢里,准备砍头。
可能大家忘了这两位仁兄,这里复习一下,温韬是那位将李唐皇陵挖了个遍的盗墓节度使,而段凝是梁朝最后一任招讨使。
这两位兄弟都是公认的梁朝之贼,一个挖人祖坟伤天害理,行贿大臣祸乱朝纲,一个领数万兵不战而降,要是朱温还在,这两位只怕骨头都找不到一根。抓起来,当然是大快人心。
可问题是,现在已经是后唐朝,时代变了,人的成份划分也会跟着变,梁朝的奸臣说起来就是后唐朝的功臣。
一般来说,思念前朝是大忌,比如大清朝是不准乱写明字的,而霍彦威的这个举动,正式地说是在翻前朝的案。
听到这个消息后,安重诲兴奋莫名。他连忙找到了霍彦威,劈头就是一句。
“温、段罪恶皆在梁朝,今殿下新平内难,冀安万国,岂专为公报仇邪!”
这个意思是你端着唐朝的碗,却在替梁朝除内奸,这算怎么回事?
听到这句斥责,霍彦威马上意识到自己操之过急了,当场表态自己绝无私心,没有半点替后梁王朝出气的意思,希望安执政高抬贵手(枢密使为执政官)。
安重诲的字典里自然不会有高抬贵手这样无聊的词,痛斥之后,安重诲无奈表示,此事太大,一个是节度使(段凝),一个是太子少保(温韬),霍大人说抓就抓了,这种事情谁敢一力担保?。
说完,安重诲得意的走了,转身,他就向李嗣源打了报告,据他估计,霍彦威不说下狱,下岗是跑不掉的。
果然,第二天,李嗣源下令,将温韬、段凝从牢里放出来。
可喜悦只维持了一会,安重诲又听到了另一个命令,将温韬、段凝削职为民,打发他们回老家种田去。
李嗣源先生虽然年纪大了点,但脑子清楚的很,本朝用的是唐的国号,温韬挖了唐朝的皇陵,这个人不处置,怎么好意思继续使用李唐的品牌。而段凝这种不忠不义之人,在那里都是没有市场的。
一年以后,李嗣源又想起了这两位兄弟,觉得让他们种田会污染农作物,专门下了一道诏令,将段凝流放到辽州(今山西左权县),温韬流放到德州(山东德州)。
经过一年的劳动改造后,李嗣源估摸着这两位已经洗心革面不会给阎王添麻烦,就一道圣旨让两位自个去见朱温了。
而安重诲先生,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辅政水平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