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9 14: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51)
由于楚成王熊恽尚年幼,子元其实是有机会取而代之,成为新的楚王,他之所以没有这么做的原因,完全是因为他深爱着熊恽的母亲息妫。
息妫是春秋时代最富传奇色彩的女性,她的美貌使她的命运起起落落。在古希腊的特洛伊传说中,美女海伦引发了一场战争,而息妫则至少引发了四场战争。当她从陈国嫁往息国的时候,蔡哀侯多看了她几眼,结果息侯一怒之下,引楚军进攻蔡国,俘虏了蔡哀侯;蔡哀侯向楚文王添油加醋地形容息妫的美貌后,又引发楚文王灭息国之战;息妫被楚文王俘到楚国后,楚文王为了讨她欢心,又出兵进攻蔡国。
现在楚文王死了,息妫仍然惊艳如昔,这岂能不令楚文王的弟弟子元心动呢?子元也算是个大情痴,他为了向息妫表示爱意,居然以一种别出心裁的方式求爱。子元在王宫旁建了一座大宅院,正对着息妫的住处,就是为了让这位美女能看到自己,为了吸引美女的眼球,他摇起振铎,铎就是一种摇铃,大跳万舞,万舞是楚国的一种舞蹈,估计这位公子哥们对自己的舞技颇为自诩,想以动人的舞姿来撩拨美人之心。
息妫听到舞乐声后,流着眼泪说:“先王用这个舞蹈来演习战备,现在令尹不让此用于仇敌,而用于我这个未亡妇人之旁,这不是很奇怪吗?”息妫的侍者将这些话告诉了子元,估计这侍者是子元的内线,子元为了示爱还动用颇多资源,他听了之后心里觉得很惭愧,说道:“女人尚且不忘记仇敌,我反而忘了。”
痴心男子投所爱女人之所好,打从息妫说了这句话后,子元心想如果不建立一番功业,怕是得不到美人心,所以他决定亲自出征,攻打郑国。
这次战争有两个触发因素,一个当然是子元为了讨好息妫而发动的战争,另一个因素,是楚国早就有北进中原的野心。郑国并不算是息妫所说的“仇敌”之列,这一点子元也心知肚明,郑国与楚国惟一的矛盾,那也是好几年前郑厉公复辟之后,由于没有及时通告楚国,楚文王以此为借口,进攻郑国的栎邑,这只能算是小冲突,并非大矛盾。所以子元发动侵郑之战,实质上还是楚国企图攻取郑国以作为跳板,进而进取中原。
为了这次侵郑之战,楚国令尹子元动用了精锐的部队,出动了六百辆战车。如果按照春秋初期战车部队的标准配置,一辆战车配置七十五人,其中甲士三名,步卒七十二人,满员配置的话,楚军出动的兵力将达到四万五千人。不过史料中并没有记载楚军是满员配置,但这仍然显示出楚军强大的实力,因为以当时中原最强大的齐国为例,也不过仅拥有八百辆战车,而楚军在攻郑一役中即投入六百辆战车,其实力之强悍,可见一斑。
子元亲自充当楚军统帅,其部队分为前、后两军,前军的将领还有斗御疆、斗梧、耿之不比,后军将领有斗班、王孙游、王孙喜等,阵营堪称强大。
春秋时代的大城一般分为内城与外城,楚军的战车部队进军神速,一路推进,直抵郑国都城之外。郑国军队仓猝之间组织不起有效的反击,外城的两个城门相后失守,楚国的兵车耀武扬威进入城门,一路抵达到郭内大道上的市场,此时内城的城门在望,而令楚军统帅子元大惑不解的是,内城的城门居然是开着,城门上的闸门还没有放下来。
这是怎么回事呢?郑都的外城已经失守,内城大门居然洞开,这种情况发生在郑国这个军事强国身上,着实颇令人不解。作为楚军统帅的子元愣头愣脑地看了一番,说“郑国有人才!”下令暂且退兵观望。
这是春秋版的空城计呢?还是郑国真的设下了陷阱等着楚军钻进来呢?这个史书上也没说明白。设下陷阱是有可能的,不管怎么说,楚军的统帅子元还是比较谨慎的一个人,没有贸然进城,因为他不相信郑国的实力如此不济。
作为中原盟主的齐桓公已经接到楚国攻打郑国的情报,他果断地召集齐国兵马,并且照会鲁国、宋国,以最快的速度出动援军,支援郑国。看来霸主不仅仅要凭借武力赢得,而且也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挑起保卫中原的重任。
子元的谨慎给了郑国喘息的时间,齐、鲁、宋三国联军火直奔郑国都城,子元听到这个消息后,担心楚军受到郑国与联军的内外夹击,于是连夜开溜。这次攻打郑国虽然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但是楚军的进军速度与战斗力之强,给中原各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情痴子元没能在打击郑国上取得胜利,回国后他仍然念念不忘美艳动人的息妫。想想子元也不容易,在息妫住所旁的大宅院也建了,铎也摇了,舞也跳了,兵也出了,可是就是没法赢得美人心。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跑到王宫里去住了,只是为了容易接近息妫,勾引这位绝代佳人嫂夫人。
楚王宫怎么是随随便便可以住的呢?子元自以为大权在握,谁能奈何呢,可是不想曾经担任楚国大将的斗廉(斗射师)极力反对,子元大怒,把斗廉抓了起来,并且带上手铐。这么一来,子元可把斗氏家族给得罪了,在楚国,斗氏是一大望族,在这个时期,贵族的权力是非常大的,不要说子元只是令尹,就算是国君,也不知被贵族屠杀了多少人呢。
楚国大夫申公斗班决计除掉子元,在公元前664年的秋季,斗班发动政变,杀死子元,斗氏家族控制了楚国的大权,斗谷於菟被推举为令尹。斗谷於菟倒是个聪明人,他并不想看到斗氏家族与王族为敌,所以他把私人家产全部捐献出来,以帮助楚国度过这段政治危机。
这场政坛的大动荡,使得在未来的几年内,楚国不得不将政治重心转向国内的稳定,北进中原的计划因而推迟,对无疑使中原各国来自南方的压力大为缓解,而北方戎人、狄人却日益成为中原地区的大敌。在这种情况下,齐桓公毅然扛起“攘夷”的重担,捍卫中原的华夏文明,并因而成为中原当之无愧的领袖。
(下一节《攘夷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