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6 12: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3.83
经历过淮南间谍事件之后,安重诲虽然留在了枢密院内,但所有人都知道,安大人的倒台只是时间问题,同事忌恨他,宫里的后妃太监讨厌他,就连一向信任他的李嗣源也不爱搭理他,做官做到这份上,安大人确实是达到独孤求败这个层次。
这样的人,背黑锅是再好也不过的。摊开石敬瑭的汇报,李嗣源照例让识字的安重诲念。
当年,安重诲这样一字字的背书,将权势掌握在手中,现在,权势将一字字离他远去。 听完报告,李嗣源意味深长的叹了一口气。
“你们看看谁来替我管管朝中的事,我亲自去蜀中走一趟吧。”
军中无大将,皇帝作先锋?!这一年李嗣源已经六十五了,让这老胳膊老腿的去爬蜀山就太不道义了。
听到这句话,安重诲总算没白跟领导这么多年,知道这是点将呢。皇帝都要亲自去,你枢密使就不要再端着架子不肯动了。
“军队的事向来是臣管,臣亲自到前方军营中督战吧。”
望着在下面低着头的安重诲,这是一个跟随了自己大半辈子的人,自己的事向来是他处理。
好吧,那就辛苦一下您吧。
这一年的最后数天,安重诲领着数名亲信,骑马出洛阳,奔向了蜀地。这是他人生当中最后一次为李嗣源服务。
西风,蜀道,安重海狂奔天涯,这一幕倒也不陌生,就在五年前,也有一位权倾天下的人为了挽救自己的职业危机,走过这条路,那个人是郭崇韬。
那时,郭崇韬天真地认为,拿下蜀地,自己的地位就会得到巩固。此时,安重诲先生也进入到这一思维死角。
只要到达剑门关,督促石敬瑭进攻,拿下两川,自己一定能重获圣上的信任。
为了完成这个相当有难度的任务,安重诲日夜兼程,一路扫过,还卷起了十二级大风,将沿途军镇没藏好的粮草全调了过去。
安重诲的想法是好的,也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虽说安重诲以斗争为人生目标,但奇怪的是他跟石敬瑭并没有什么过节,大概是石敬瑭这个人不爱说话,也不多喝酒,更不耍酒疯。看上去老实巴交,绿色无公害,安重诲在挑选斗争对象时没看上眼。
这还有一线生机,只要自己运去了粮食,石敬瑭吃饱了总要干活吧。
怀抱着这一线生机,安重诲快马加鞭,直到碰到真正将他踹入深渊的人。
行到凤翔境内时,一个人正恭敬的站在驿站门外,等候多时。
这位体恤上司的好人是凤翔节度使朱弘昭。
提示一下,朱弘昭是当年跟李严一起入川的特派员,李严去的西川,他去的东川, 在李严被杀后,朱弘昭趁机溜了出来,保住了性命。
回洛阳后,朱弘昭总算开窍,明白要在朝中混,就必须拜码头。朱弘昭找到了安重诲,对无知的过去进行了深刻的检讨,表示要重新做人。
知道认老大,还是有前途的,经安重诲大力推荐,朱弘昭当上了凤翔节度使。
见到安重诲出现后,朱弘昭的脸不知道是长时间在户外冻的,还是激动的,反正红得一塌糊涂,紧走数步,牵住了安重诲的马,强烈要求领导赶紧到城内休息一下。
进城后,朱弘昭端出了早就备好的酒菜。还特别热情的叫出了自己的老婆出来倒酒。
这天底下还是有知恩图报的人啊。
据心理学家研究,人在逆境时,特别容易被打动,当年,好多人排队请安重诲去喝酒,都不一定能请得动安大人的大架,现在朱弘昭的夫妻档彻底让安重诲征服。
放下戒备的安重诲不由得多喝了两杯,想起人情淡如水,世道险似棋,一不小心就没管住泪腺,老泪纵横,最后,连嘴也管不住,脱口而出。
“最近那些小人用谗言陷害我,要不是圣上英明,我只怕玩完了。“
这就是酒后发牢骚了。
吃了酒,补了觉,安重诲又精神抖擞的上路了。这一次,在背后欢送他的不再是温暖的微笑,而是神秘的诡笑。
安重诲犯了一个大错,他高估了朱弘昭的道德水准,又低估了朱弘昭的记忆力。
当年你给我穿小鞋,打发我到东川,要不是跑得快,我只怕人头早落地了。
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当年送我小鞋,我就回赠大字报吧!
送走安重诲后,朱弘昭连写了两封信,一封给剑门关的石敬瑭,友情提示石将军,安重诲在我这里说了一大堆没谱的话,这次只怕是来夺你的军权。一封快递给李嗣源,揭发检举安重诲的反动言论。
收到信后,石敬瑭大惊,连忙派人前去谢绝安重诲入蜀,其实,这个举动是多余的,因为安重诲已经到不了剑门关了。
行到三泉附近,李嗣源的命令到了。
你也不用去剑门关督战了,直接回来吧。
三泉在今天的陕西略阳县境内,离剑门关不过一百多公里的距离。以安重诲先生的脚力,只需一天一夜就到了。
只差一步,这一次的继命马拉松就将完成,穿着远方的烟火,安重诲心中闪过不详的感觉。
自己还是无法走完这一段旅程啊。
那就回去吧。
掉头,安重诲接着跑一个折返保命马拉松。跑到凤翔,这回没有人出来送毛巾递矿泉水了。朱弘昭关了大门,恕不接待。
完了,在官场混了数十的安重诲当然知道部下的冷面孔意味着什么。猛抽两鞭,直奔洛阳。
我还有最后的机会,只要见到圣上,他一定会听我解释的。
安执政,洛阳已经回不去了,刚过长安,又一道命令下来。
你不是屡求一镇过晚年吗?现在成全你。你去河中当节度使吧。
别人当节度使是祖坟冒青烟,安重诲当节度使大概是祖坟被雷劈,坏了风水。因为远离李嗣源的安重诲什么都不是。
很快,大家发挥墙倒众人推的传统,纷纷上书弹劾,李嗣源相当愤怒,下令好好查一查,一查,果然发现安重诲在宫中结交太监,探听内宫消息。很多老底陆续被翻了出来,政策失误,激变两川,恶化本朝与南方吴越国关系等等,反正都要玩完了,在倒台时,能多背点黑锅就不要再麻烦第二个人了。
还有不知那位仁兄更缺德,突然好心提醒安重诲在洛阳当差的儿子赶紧回河中探望老父亲。可这两个坑爹的儿子真个不含糊,请假条也不打一张就溜了.刚出洛阳,通缉令就出来了.
跟安重诲有关联的太监被杀了,私自溜号的儿子被政府通缉了,从中央来了人,接替安重诲的河中节度使一职,顺便传达一下上面的指示精神。
宣谕的人叫李从璋,李嗣源的侄子。到了河中府,李从璋识礼数,见了安重诲就拜。等安重诲回拜之际,李从璋从后面掏出一铁挝,当头就是一击。
这个李从璋是个变态,一不讲江湖规矩,背后下黑手,又不走法律程序,最后,竟然把安重诲的衣服给扒了。
一代权臣赤身祼体倒在门廊之下,血流一地。其姿势跟当日郭崇韬的何其相似。
安重诲热血的斗争生涯结束了,凭心而论,安重诲并不是像历史中的李林甫、严嵩、秦桧那样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纯正坏人。实质上,他还是一个能干事的人,在斗争之余,也能劝导李嗣源勤政戒奢,宽厚待人。问题是,安重诲先生太独了,他容不下任何竞争者,从来不知道什么团结合作。
当然,历史上也有不少吃独食的人干出了成绩,比如秦朝李斯,汉朝霍光,蜀汉诸葛亮,明朝张居正等等,可显然,安重诲的个人能力离前面这些牛人相去甚远,他甚至连郭崇韬都比不上。
南怀瑾大师说: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这一句送给安重诲再合适不过。 |
|